趙靜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xiàn)著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已經(jīng)成為新課程中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一般來說,合作教學是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師恰當?shù)慕M織和有效的調控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班級合作展示”為基本教學形式,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互動,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
在數(shù)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角”,教師起“主導”、“導演”作用.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自主學習,獲取知識,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是科學組合、分工明確.首先做好小組的組織工作,創(chuàng)造合作學習的組織基礎.小組一般以4~6人為宜,成員的構成要考慮學習成績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慮他們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合作小組的人員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教師應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特征、性別等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優(yōu)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間的互相幫助、互相促進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創(chuàng)設了公平競爭的寬松環(huán)境.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具體分工,在一個階段里每人都應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人、記錄員、資料員、首席發(fā)言人、第二發(fā)言人,甚至是專提反方意見的“反對人”.一定時間后,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小組成員間的座位以面對面或相鄰形式為最好,有利于互相學習、討論,以達到充分交流的目的.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合作學習后,學生在學習成績、學習方法與能力方面可能出現(xiàn)一定的差異變化,教師要根據(jù)以上原則適當調整,促進競爭機制的形成.
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獨立獲取新知的機會.在數(shù)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注意:(1)明確學習目標.小組交流的主題要明確、清楚,要有思考價值,避免盲目地流于形式.在合作過程中,學生對能學會的知識進行歸納,并在小組中發(fā)言交流,同時將尚未理解的問題列出以待與他人合作解決.不同類型、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注意進行互補,通過合作使各種信息源發(fā)生互動,達到互惠.不同思維的激烈交鋒,有利于激活不同學生的思維.(2)交流內化.以小組為單位的組際討論,為學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學習的機會,可增強學生的集體競爭意識.以小單位進行交流評價,學生在心理上易于認同,也使全班學生互相幫助,自由競爭,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知識.同時,使學生能對各種信息進行合理的取舍提煉與加工.(3)反思回顧.進行總結性回顧,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也可使學生了解自己與小組學習的大體情況,作好自我調整并進行適應性學習.及時回顧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并不斷調整學法,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
在數(shù)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應把握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契機,精心設計問題.教師要合理選擇契機,給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內容,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僅憑個人的力量難以考慮周全、須發(fā)揮小組集體智慧的問題,讓學生合作學習.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動腦,主動探究數(shù)學知識,有利于集體研究,促進合作學習.
培養(yǎng)良好的合作習慣是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人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交流,從學習中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應強調以下幾個方面:(1)學會自主探索.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應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學生對所合作的問題才能有深層次的認識和看法,才能在合作過程中將自己的思維與同伴進行交流、比較.(2)學會交流與傾聽.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容納別人的意見.為此,教師應參與到小組學習中,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二聽一思一講:二聽是指要認真聽取每個同學的發(fā)言;要聽出別人的發(fā)言要點,培養(yǎng)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思是指聽后須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一講是指要把自己的觀點、看法清晰地表達給小組成員.
總之,在數(shù)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分組,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習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