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資治通鑒》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年,漢靈帝下詔,命令公卿根據(jù)流傳的民謠,檢舉為害百姓的刺史和郡守”,就是根據(jù)民謠來追查貪官污吏。漢靈帝此舉的反腐效果怎么樣?筆者查了多種相關資料,也沒能查出是否有漢代的大小老虎因為民謠被扳倒了;但筆者在閱讀《郎潛紀聞三筆》一書時,卻讀到了這樣一件事:清嘉慶年間的兩只“大老虎”——內務府大臣廣興及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廷棟確是因為民謠被掀翻的。
廣興(?-1808)是滿洲鑲黃旗人,官二代出身,其父是大學士高晉,因為根紅苗正,所以仕途一路暢通,后來升任內務府大臣;周廷棟的官位也很高,是監(jiān)察機關都察院的長官。
有一年,朝廷派這兩個人到山東審理案子。作為朝廷命官奉命到地方審案,本應該奉公執(zhí)法、嚴格辦案,但廣興和周廷棟都是貪婪成性之徒,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只想著為自己謀私利,根本不將國法當回事兒。特別是廣興,在辦案過程中大肆索賄、受賄,貪贓營私、巧取豪奪;身為監(jiān)察機關都察院長官的周廷棟,本應該負起監(jiān)察之職,然而,他卻和廣興沆瀣一氣,不但不查辦廣興,反而處處替廣興遮掩、為廣興的腐敗行為大開方便之門,弄得民怨沸騰、怨聲載道。
于是,當?shù)匾恍┱钡氖考澅憔墼谝黄鹕塘繉Σ?,準備向朝廷舉報廣興和周廷棟。一開始,大家準備通過正常的渠道向上面反映問題。什么是正常的渠道呢?就是向國家監(jiān)察機關都察院遞交舉報信,但這時,有一名士紳提出來了:“廣興身為內務府大員,權高位重;周廷棟是左都御史,本身就是管監(jiān)察的。二人根子這么深,我們僅憑一封舉報信能動得了他們嗎?那些接到舉報信的官員能向著咱們說話嗎?”大家一聽是這個理兒,便研究更好的辦法。
這時,又有一名士紳說:“我看,最好的辦法,就是上達天聽——讓皇上看到這封舉報信,那樣就沒人敢護著他們了?!贝蠹乙舱J為這的確是個辦法,但問題又來了:舉報信怎么可能直接送到皇上那里呢?如果按照程序層層遞送,說不定在哪個地方被壓下,皇上根本就看不到。
怎么辦呢?大家又一起想啊想啊,后來竟然想出了一個另類的辦法——就是編幾句民謠向外傳播,這些民謠如果四處擴散,用不了多久,就會傳到京城,皇上耳目那么多,很快就會傳到皇上耳朵里,如此一來,不就能達到“上達天聽”的目的了嗎?眾人一致認為這是最好的主意,便立即開始編民謠,因為其中有幾個是文人,所以不費吹灰之力就編好了幾句,經過反復篩選,最后留下了兩句易于擴散、最有代表性的民謠:“周全天下事,廣積世間財”,兩句話分別嵌入了兩個貪官的姓氏,十分形象地概括了兩名貪官朋比為奸、借公營私的勾當。
民謠創(chuàng)作出來了,下一步就需要向外傳播了,那時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但這些人有自己的發(fā)帖方式——就是口口相傳,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沒過多久,這兩句民謠就傳遍了整個山東??;又過了不長時間,這兩句民謠傳到了京城。有一天,皇帝的一名密探聽到了這兩句民謠,便向人們了解其中的含義,回到宮中,便將這兩句民謠說給皇上聽,皇上聽罷,感覺事情很嚴重,立即命人對廣興和周廷棟兩人進行立案調查,最終查實了兩人的貪腐行為,結果,廣興被處死,周廷棟被開除公職永不錄用。
這個故事對我們當代反腐工作也有借鑒作用,許多貪官在未倒臺的時候,民間就有許多關于他(她)的民謠在流行,正所謂“貪官未倒,民謠先行”,比如在安徽,當年就流傳著“只要反腐不放松,早晚抓住王懷忠”、“腐敗壞種(懷忠)沒跑掉,遲早抓住王昭耀”、“反腐大旗高高舉,早晚抓住陳世禮”等民謠;江西南昌也有“東也湖,西也湖,洪城上下古月胡;南長清,北長清,大街小巷胡長清”等民謠。
流行于群眾中的關于貪官的段子、民謠,基本上不是空穴來風,多多少少是有一點根據(jù)的,紀檢監(jiān)察機關若通過核實民謠的方式查找腐敗線索,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