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
【摘要】本文闡述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機械記憶概念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有用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歸納,形成物理概念,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物理概念。
【關鍵詞】建構 物理概念 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113-01
一些學生能流利地背誦物理概念和定理,但是做相關的物理題目時卻無從下手。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對物理概念還只停留在簡單記憶的層面,導致在理解和應用物理概念時存在困難。根據(jù)建構主義理論,只有學生主動建構物理概念,形成自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實現(xiàn)概念知識的內化,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本文以“密度”這個物理概念為例,簡單談談如何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學習物理概念。
一、以生活問題引入概念,激發(fā)主動建構的積極性
影響學生物理概念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不感興趣,相對來說,學生對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容易產(chǎn)生興趣。教師應為學生設計一些現(xiàn)實中常見的問題,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深入地思考和綜合分析,主動地從生活現(xiàn)象中去發(fā)現(xiàn)知識本質,積極建構物理概念。
在教學“密度”這一物理概念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密度”是能夠反映物質的某種特性的一種物理量,引發(fā)學生建構“密度”的概念,教師先取出一些物質,包括一杯白醋,一杯清水和一杯溶解了很多鹽的鹽水以及兩塊體積同樣大的鐵和木頭,讓學生簡單地判斷杯子中分別裝的是什么物質。學生對于這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很感興趣,也積累了一些生活經(jīng)驗,他們通過聞氣味、嘗味道,很容易就區(qū)別出了三個杯子中的物質。還有學生通過掂量物體輕重的方法來區(qū)分鐵塊和木塊。教師對學生的做法進行了點評:“同學們能根據(jù)不同物質的顏色、氣味和質量不同順利地鑒別出了這些物質。那么,相同體積下不同物質的質量不一樣,這一點也和物質的顏色、味道一樣,成為物質的一種特性,可以用來區(qū)別于其他物質,這種特性就是物質的密度?!蓖ㄟ^這樣的教學,進一步滲透了“密度”的概念。
二、以物理實驗探究概念,感受自主建構的過程
物理概念作為學習的核心內容,充分反映了一些物理現(xiàn)象的本質,具有獨特的內涵和外延。學生只有準確地把握這些關鍵點,才算掌握了物理概念。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物理概念,設計有針對性的物理實驗,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相互配合,感知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抓住概念的要點,深入、全面地理解物理概念。
在引導學生探究“密度”這個概念的形成過程時,教師和學生一起設計了一個物理實驗:通過托盤天平直接測量物體的質量,利用量筒測量物質的體積,然后求出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在這個實驗中,我們選擇了不同體積的石塊和鐵塊,分別進行三次質量和體積的測量,計算出比值,發(fā)現(xiàn)三次測量后計算得到的石塊與鐵塊的質量與體積之比非常相近,而石塊與鐵塊的質量與體積之比卻不相同,從而證明了“密度”(即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而且不同物質的密度存在著差異。通過設計這樣的物理實驗,讓學生親身參與實驗操作,進行數(shù)據(jù)的測量與計算,這樣,學生對密度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形成了比較具體、清晰的認識,理解了密度這個概念所表達的物理意義,還掌握了計算密度的方法和影響因素等相關知識。
三、以課堂討論促成概念,增強合作建構的體驗
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討論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快速生成知識的有效手段。在初中物理概念學習中,為了幫助學生準確地構建“密度”這個物理概念,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交流討論,促進概念的生成,增強合作構建的體驗。
為了幫助學生構建物理概念,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密度”的概念設計課堂問題,進行課堂討論。“物質的密度與物質的體積和質量有關系嗎?根據(jù)密度測量的實驗,你能給密度下一個什么樣的定義呢?同種物質的密度隨著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會發(fā)生變化嗎?”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對這幾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并在組內積極發(fā)言,最后通過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得到了討論的結果:“密度是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按照實驗得到的結論,密度可以理解為‘某種物質的單位體積的質量,或者說密度的大小直接表現(xiàn)出了物體的物質排列的疏密程度。由于物質會出現(xiàn)熱脹冷縮、三態(tài)變化,所以不同物質的密度隨著外界條件的改變也會發(fā)生變化?!睂W生們在討論中完成了密度概念的重構。
基本概念是學生建構物理知識結構的核心要素,教師要針對當前初中生物理概念掌握現(xiàn)狀中存在的不足,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jù),指導學生積極探索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建構的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建構物理概念的知識體系。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