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燦輝+張雅麗+袁佩凡+唐露
課題項目:此論文屬于湖南省吉首大學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課題名:視角轉(zhuǎn)換下《贖罪》的不確定性表現(xiàn),指導老師:符韻。
摘 要:英國作家麥克尤恩的著作《贖罪》以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布里奧尼因年少無知而偏執(zhí)地指控仆人羅比是強奸犯,隨著年齡的增長,布里奧妮逐漸認識到自己所犯下的“罪”并為求得自我救贖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為主體,同時貫穿著一對青年男女脆弱而又凄美的愛情故事,在昏暗壓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背景下,試問,故事中羅比和塞西莉婭的悲劇難道僅僅是因為一個13歲孩子的一味指控?本文立足于小說中“犯罪人”的不確定性,分析罪的不可贖及小說中人物悲劇的不可避免性。
關(guān)鍵詞:贖罪;不確定性;不可避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8-0-02
《贖罪》憑借其顯而易見的不確定性和視角轉(zhuǎn)換等寫作手法的使用,獲得了2002年布克獎的提名,雖遺憾沒能最終獲獎,但是在當時乃至今日的評論界都給予了《贖罪》較高的評價及較大的認可。自小說出版以來,不少學者圍繞小說的元小說特征、后現(xiàn)代詩學等方面來解讀《贖罪》,本文另辟蹊徑,探討小說中人物悲劇的必然性,以期從多角度分擔主人公布里奧尼的“深重罪孽,”全面客觀地揭露悲劇產(chǎn)生的淵源。
《贖罪》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小說的第一部分以塔利斯莊園為背景,講述了布里奧妮誤會羅比與塞西莉婭之間的感情,認為羅比是變態(tài)狂。在表姐羅拉遭遇性侵犯后,布里奧妮指證羅比就是犯罪人,在警官的不負責以及艾米莉的懷疑下,羅比入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以“二戰(zhàn)”為背景,主要講了羅比在戰(zhàn)火中的堅持求生,塞西莉婭對未來的規(guī)劃以及長大后的布里奧妮進入管理軍事化的醫(yī)院工作的自我救贖之路。小說的第四部分寫了前面所有的內(nèi)容及情節(jié)都是時至暮年的布里奧妮作為一名作家花了數(shù)十年的時間修改而得的小說內(nèi)容,我們也遺憾獲知,羅比和塞西莉婭先后死于戰(zhàn)爭,留給布里奧妮永不得贖之罪。
試想,如果羅拉受侵后,警官并沒有一遍一遍盤問布里奧妮她目睹的確切結(jié)果,難道布里奧妮的寥寥數(shù)語能成為定罪的證詞?再試問如果沒有戰(zhàn)爭,羅比即使入了獄,難道刑滿后不應該被釋放,何至戰(zhàn)死沙場,含恨而去?小說全文看似都是在講述一個曾經(jīng)犯下了罪的小女孩布里奧妮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而通過寫作還原事情真相、還姐姐和羅比一個現(xiàn)世未曾得到過的美好結(jié)局。其實,小數(shù)中任何細節(jié)都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誘因,之所以布里奧妮會成為“罪”的承擔者,不過是作者放棄了宏大的全知視角,將鏡頭拉近到一個具體的人物——布里奧妮身上,她至少還意識到了自己的罪,而其他的呢?還不是安穩(wěn)地過活;那戰(zhàn)爭的罪孽,又該由誰來買單呢?但在布里奧妮對小說真實結(jié)局不斷予以掩飾的“贖罪”中,不難看出她并沒有勇氣直面曾經(jīng)的錯誤,尤其是在小說第四部分她揭曉姐姐和羅比相繼死去的時候,她并沒有完成贖罪,而她贖罪的意義,也就蕩然無存了。
小說中隱藏了不少“犯罪人,”不確定性寫作手法的運用,使這些“犯罪人”也變得模糊了,下面,筆者將一一列舉這些“犯罪人”并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闡釋塞西莉婭和羅比個人命運的必然性及其凄美愛情的不可回避性。
一、布里奧妮之罪——無知、嫉妒惹的禍
布里奧妮在內(nèi)心不完全確定羅比就是侵犯表姐羅拉的人的情況下,一口咬定她在河邊看到的人就是羅比,除了在莊園的噴泉邊上她看到花瓶摔碎,姐姐在羅比面前褪去外衣等對羅比產(chǎn)生誤解,有一個細節(jié)不得不提,就是青春懵懂的布里奧妮對羅比產(chǎn)生了好感,為了確認他是不是也喜歡自己,她以跳河示之,在得到羅比焦急跳下水相救的回應后,布里奧妮說出了“我愛你”三個字,而羅比卻對此表現(xiàn)得非常氣憤。故在看到羅比和姐姐親昵的時候,布里奧妮內(nèi)心嫉妒心理也就開始作祟了,這種嫉妒加上13歲的她的年少無知,使她成為送羅比入獄的直接誘因。
二、警官之罪——責任心、職業(yè)素養(yǎng)的缺失
收集定罪證據(jù)時,警官的錯誤誘導是羅比入獄的關(guān)鍵因素,布里奧妮分明沒有看清河對岸的那個人,警官卻只給了布里奧妮“是”或“不是”兩個回答的選擇,在這樣的誘導下,布里奧妮因恥于推翻自己的口供,順著警官的引導,越來越確定的語氣讓她無路可退。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這位警官對自己作為一名警官的身份更負責的話,都應該更多地取證,而不是變相地逼迫一個未成年的懵懂少女講出“行惡者?!边@個案子也就不會如此含糊如此草率地結(jié)了案。
三、艾米莉之罪——貴族等級觀念的縮影
艾米莉作為上流社會的人,在小女兒拿來羅比寫給塞西莉婭的充滿情欲的信中,艾米莉看到的是等級制度上的冒犯,故艾米莉在小女兒指證羅比是侵犯表姐羅拉的時候,并不會去懷疑一個地位顯赫的大亨,而默認了羅比的“罪行。”艾米莉這一行為無疑對羅比入獄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塞西莉婭為證明愛人清白和家里斷絕關(guān)系的時候,塔利斯莊園也再無波瀾,任由這罪行隨風淡去。
四、戰(zhàn)爭之罪——時代罪惡之殤
當跳出小說中具體人物的視角,站在二戰(zhàn)的時代背景下,羅比其實就是千千萬萬個為戰(zhàn)爭犧牲的戰(zhàn)士之一,他的命運也就不再由他自己決定了,而在不可控戰(zhàn)爭的左右下,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在死人的手中摳出地圖、看著掛滿樹枝的年輕士兵的尸體、極度缺水中費盡力氣找水,都表現(xiàn)出他強烈的求生欲,這也是他對命運的反抗,但在殘酷的戰(zhàn)火中,他的這些掙扎都顯得蒼白。
結(jié)語:
羅比和塞西莉婭的愛情悲劇和各自的命運悲劇也就是在以上諸多的誘因中走向不可挽回的境地的,布里奧妮所謂的贖罪對于扭轉(zhuǎn)悲劇而言也顯得徒勞無功、無力回天。其他犯罪者也并未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所以,說到底,這一場悲劇除非沒有開始,從開始的那一刻開始,它就注定了不可挽回;也注定了那流于形式的贖罪并無意義,不過是當事人為自己減少負罪感而采取的最保守的“贖罪。”
參考文獻:
[1]伊恩·麥克尤恩.贖罪[M].郭國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杜維平,高一瓊. 麥克尤恩的自由國度——論《贖罪》的陌生化敘事結(jié)構(gòu)[J].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60-63.
[3]李晴. 《贖罪》中的不確定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4]王秀. 《贖罪》中的后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分析[D].遼寧大學,2014.
[5]宋艷芳,羅媛.誰該贖罪?何以贖罪?——《贖罪》的倫理經(jīng)緯[J].外國文學研究,2002(01).
[6]趙喜梅.從元小說到主題——解讀麥克尤恩的《贖罪》[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1).
[7]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8]Nan A. Talese.Atonement[J].The Atlantic Monthly,2002,2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