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秀
〔關鍵詞〕隨班就讀;外來務工子女;尊重;欣賞
在我同事執(zhí)教的班上,有一個隨班就讀的進城務工子女,這個女孩子被教師和學校判定為弱智。對于這樣的孩子,帶班教師的內心都有一種不成文的潛規(guī)則:只需保證孩子的安全就行了,至于孩子的學習提高和品性鍛造就可有可無了,因為即便是教師再怎么嘔心瀝血,孩子也學不進去。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開始雜草叢生,成為荊棘密布的亂石崗。
但是孩子的家長卻不這么想。好幾次,我聽見數學老師說:“都給她說過多少次了,不用交作業(yè)了,她還交。全是錯題,交上來有啥用呀?”從同事的談話中我了解到,這個女孩子的家長特別要強,盡管家長特別忙,但卻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須完成作業(yè),無論對錯都要按時上交作業(yè)。我從這個家長和孩子的眼睛中看到了:做作業(yè)和交作業(yè)就是人之為學最重要的事情;而我從這個數學老師的眼睛中看到了:她的作業(yè)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甚至是教學中的一種負擔。
我們的眼睛中究竟有什么?究竟能容納什么?英國作家王爾德曾經說:“把人分成好的和壞的是荒謬的?!币粋€教師,如果他的眼睛中只容得下會做作業(yè)的好學生,而沒有其他學生的一席之地,只容得下所謂家教良好的孩子,而缺少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應有的關注,那么這樣的教育也是荒謬的,其教育生命的容量和豐富度必將遭遇危機。若此,他眼中的教育人生惟有一個平面,無論這平面再大,堆滿了多少優(yōu)等生“全年級第一”的榮譽,也只是蒼白、脆弱的一個平面。
一位教育局長,在一次校長培訓會上,要校長們從一堆木料中找出一塊有用的木頭來。校長們不停地挑挑揀揀,最終,只有5個人找到了有用的木頭,其余人看著面前的一大堆“廢木”,茫然無措。這時,局長讓他請來的木匠談看法。
“在我眼里,每塊木頭都是有用的,”木匠說,“如果我要做一張椅子,平整的,可以做椅面;較長的,可以做椅腿;短木,可以做橫擋;就連一塊小小的木頭,也可以做榫子。一句話,只要用得恰當,所有木頭都是有用的?!?/p>
的確,每塊木頭都是有用的,每個孩子都可以找到適合于自己“存身”的位置,都是“天地間獨此一份”。“二十四番花信風”,每個孩子都是一朵獨特的花,都有不同的成長姿態(tài)和花期。有的花兒開得早,有的花兒開得晚,有的花兒開得茂盛,有的花兒開得稀疏,但不論花期早晚,要相信每一朵花兒最終都會在對的季節(jié),對的地方蓬蓬勃勃地開放。
獲得2015年美國年度教師獎的莎娜·皮普爾斯,曾經帶過一群比所謂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更復雜的學生:大約有85%的學生被認為是經濟困難者,大部分孩子是來自伊拉克和索馬里等地區(qū)的難民,還有不少學生遭遇過傷害和暴力,承受著超出一個孩子應該承受的壓力。諸多問題有時候也讓學校無能為力,但是莎娜的教室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港灣,這些學生得到了強大的保護和信任,并且很多學生能自己站立起來,并輕輕拂去身上的灰塵。而每一次重新站起來后,他們會變得更加強大。
莎娜的教室能夠如此,我們的教室為何不能如此呢?一間教室,那里面并不單單是一個所謂的好學生的空間所在,它應該是所有孩子享受快樂,習得技能,淬煉品性的地方,應該讓所有的生命——包括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都更豪放、更靈動、更持久地盛開,能夠讓諸多生命建設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得到呵護、喚醒和打開。特別是小學生的教室,它不是精英的聚集地,而是所有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地、人格成長室和生命棲居室。當教師的視域擴大時,這個教室的邊界也擴大了;當教師的生命格局擴大時,這個教室里的生命邊界也擴大了。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教師的精神版圖越廣闊,愈能為孩子們預留出一片更大的生命盛開的空間,孩子們愈能在這樣的場域中受到多方面的鍛造、滋養(yǎng)和提升。
好的教師就是,不在教室的周圍砌起圍墻;不擋住所謂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旁聽生、隨班就讀學生、學困生、貧困生、單親家庭學生、留守兒童、流動人口子女;不預設以功利性為目的的狀態(tài):所有的生命都有權利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為自己引進源源不斷的生命活水,都可以呈現出生命應有的姿態(tài)和風景。對于教師和家長來說,需要不斷去努力的或許正在于此:學會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不輕易地盲目,避免以輕浮、冷漠的態(tài)度把學生劃分為兩個陣營;避免在眾聲喧嘩中遺忘那些險些被邊緣化的生命個體。不斷地避免狹隘,不斷地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走出人生叢林的道路,是教育的要義,也是新的時代背景下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最重要的視點之一。
既然每塊木頭都是有用的,既然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獨特的花,一個不可復制的原創(chuàng),那么教師和成人就應該像莎娜那樣,讓眼睛和心里都裝著小火盆,溫暖教室里的每一個生命,特別是溫暖那些曾經被冷落被漠視被歧視的生命,幫助他們抵抗脆弱的親情,不穩(wěn)定的家庭,抵抗由諸多家庭要素缺席而引發(fā)的一切打擊,讓每一個生命能夠更輕盈更遼闊地生活著。
注:此文為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進城務工子女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的實踐與研究”系列論文,課題編號:GS[2016]GHB0323。
(作者單位:甘肅省永昌縣第三小學,金昌:737200)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