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君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越來越偏向于在新型社交媒體上建立、維系社交關系。從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層面來說,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的活躍,一方面帶來了溝通的及時性、便捷性,增加了師生互相了解的渠道,但過度依賴社交媒體也導致了一系列問題。文章論述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不良行為習慣及引導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 行為習慣 策略
青年群體乃至整個社會對新型社交媒體的熱衷已持續(xù)多年,大學生群體尤其如此。幾年之前,高校工作者一般通過飛信發(fā)送通知。而近幾年相當一部分教師已經選擇QQ群、微信群等渠道發(fā)送通知。這一轉變不難看出,大學生對新型社交媒體的使用率很高。因而利用新型社交媒體對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更顯重要性。
一、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不良行為習慣及其影響
不可否認,新型社交媒體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帶來的便利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它節(jié)約了溝通成本,提高了溝通的便捷性;它帶來了信息來源的多樣性,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等。作為一名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筆者在工作中也發(fā)現了一些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不良行為習慣。很多大學生過度依賴新型社交媒體,忽略現實生活和傳統社交,帶來了一系列的不良影響。
(一)過度使用新媒體,影響學業(yè)
一些大學生剛從緊張的高三學習狀態(tài)轉變?yōu)橄鄬捤傻拇髮W學習狀態(tài),并沒有找到在過渡期適合新環(huán)境的學習方法,不能合理安排課余時間,沉迷于社交網絡。碎片化的信息傳輸方式使大學生能夠在刷朋友圈的短暫幾秒至幾分鐘內獲得各種信息,快速且便利。然而,正是由于這種便捷性,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會在課堂上使用qq、微信、微博等新型社交媒體,互相點贊、留言、聊天,看似碎片化時間分布在一天中的每個時段,占據大學生每天的大量時間,嚴重地影響了專業(yè)學習。
筆者在工作中發(fā)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手機“寸步不離”。他們在課堂、晚自習、講座等各種場合發(fā)布自己的信息,回復他人的信息,哪怕在時間緊張的考前時期,他們也愿意花大量時間在社交媒體上。這就直接導致了課堂學習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相關調研顯示,社交媒體依賴和學業(yè)拖延呈顯著正向關。大學生學業(yè)拖延人數構成中55.39%為社交媒體依賴群體。
(二)不當使用新媒體,導致人際交往能力下降、信息傳達效率降低
隨著新型社交媒體的普及,特別是即時社交平臺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在社交媒體上進行人際交往。筆者發(fā)現大學生由于對新型社交媒體形成依賴,在社交中多有不當之處。首先,社交媒體上的交流一般沒有稱呼。他們習慣以“在嗎?”“在?”等網絡用語開場,或者直接提出自己關心的事情,沒有任何禮貌性的問候、稱呼;其次,在沒有立刻得到回復后,他們習慣使用“抖動窗口”功能進行催促;再次,他們常常在郵件和即時聊天中直接發(fā)送文件或者截圖等,卻沒有只言片語,不做任何解釋;最后,他們用QQ、微信等社交媒體取代當面交流,特別是不愿和教師溝通。從宿舍中鬧矛盾到選課、考試、評優(yōu)等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他們全部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進行交流,而不會選擇就某一問題進行當面溝通。筆者就曾收到學生的QQ消息:學生張某通知開會的短信截圖,另附“請假”兩字,頗感無奈。
以上種種不恰當的使用新媒體帶來的不良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沒有稱呼問候,沒有郵件內容,長久以往,大學生會慢慢喪失與人交流的基本禮貌用語和禮儀。無疑,這樣碎片化的信息發(fā)送方式也是會干擾信息接收方的正常工作。同時,發(fā)送者缺少了表情、肢體語言的表達,不利于信息的完整傳達,容易引發(fā)誤會。曾有學生因為信息發(fā)送延遲、表達不準確等原因在QQ群引發(fā)爭吵,這正是新型社交媒體的信息傳達效率低下引起的。長久處在這樣過分輕松和隨意的社交環(huán)境中,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的下降是可以預見的。
(三)被動接收各種信息,導致辨別能力下降
與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QQ、微信、微博等新型社交媒體的信息量更大,涵蓋范圍更廣,互動性更強,更受大學生歡迎,這也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刷朋友圈、刷QQ空間是每個大學生每天重復的事情,也是獲取各類信息的第一來源,卻也導致了大學生辨識能力的下降。這一方面表現在辨別不清信息真?zhèn)?,誤信誤傳虛假信息;另一方面表現在辨別不清社交媒體環(huán)境的安全性,暴露個人信息。
新型社交媒體的自由開放性和低門檻,使得信息滿天飛,也出現了信息良莠不齊的狀況。而大學生社會閱歷尚淺,在繁雜的信息中難以辨別真?zhèn)危菀渍`信虛假信息。特別是“匿名消息”這一功能的普及,一些學生選擇匿名發(fā)布不當信息,乃至在朋友圈、QQ空間轉發(fā)不當不實信息,如謾罵他人的信息、兼職信息、找人代課乃至考試的信息等;另外,一些學生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較弱,警惕性不強,在社交媒體上活動時易暴露個人信息,如身份證號、個人手機號等。這些都是社交媒體不可避免的負面因素。
二、引導策略
針對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中出現的不良行為習慣及影響,結合大學生教育管理的工作實際及傳播學相關知識,提出以下建議。
(一)高校教師以身作則,合理引導,注重傳播的儀式觀
對新型社交媒體的依賴不僅僅體現在大學生身上,高校教師也會出現類似不恰當的行為習慣,如利用QQ群發(fā)布通知、與學生溝通工作相關事宜等。這樣的通知和談話方式沒有儀式感,不易引人重視,具有隨意性。與電話通知、短信通知、現場談話相比,QQ、微信上的溝通雖然傳遞的信息不變,但儀式感明顯偏弱。因此,高校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交流方式,對比較重要的通知盡量使用電話、短信、會議等形式告知;對涉及學業(yè)問題、心理問題等重點問題盡量使用當面談話的方式以增強交流效果,對學生起示范作用。教師要告知學生,什么樣的情況該選擇新型社交媒體傳播信息,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新媒體。
(二)教師利用多種方式引導大學生加強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
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人際交往的隨意性與網絡環(huán)境的個性化、開放性息息相關。然而,網絡環(huán)境同時具有虛擬性,因此社交媒體上的人際交往也具有虛擬性,要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教師積極組織學生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將大學生從虛擬網絡中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教師對剛剛進入大學生活的學生,還應舉辦相關講座講述人際交往的技巧、注意事項等,避免他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過分依賴網絡而出現挫折的情況。
(三)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讓人人都成為“把關人”
媒介素養(yǎng)最早是針對大眾傳播媒介提出的概念。在自媒體時代,對當今大學生而言,媒介素養(yǎng)是每一個大學生的必學課程,是促使每一個大學生正確認識并運用新型社交媒體的能力,從而使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傳播的“把關人”。這就要求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法制意識教育,使其形成以誠為本的網絡交往觀,正確的網絡學習觀,從根本上改善社交媒體環(huán)境。
(四)培養(yǎng)“意見領袖”,使社交媒體成為大學生學習成長的得力助手
在當前形勢下,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員要轉變工作理念,善于運用微信、QQ等新型社交媒體,利用微信公眾號、QQ群及時了解信息,發(fā)布信息,回復信息,為大學生答疑解惑,從而融入學生生活和學習中去。教師在融入學生群體的同時,要對其進行適當引導,引導學生關注專業(yè)學習的相關網站,發(fā)現有獨到見解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他成員思想的大學生作為“意見領袖”,讓他們充分發(fā)揮正能量,教師通過“意見領袖”有效引導一批學生正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解麗.大學生社交媒體依賴群體學業(yè)拖延研究——以微博、微信、QQ等網絡即時社交平臺為例[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14.
[2][美]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