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江濤,劉 杰*
(遵義醫(yī)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3)
現(xiàn)如今,我國醫(yī)學技術取得了極大的進步。輸血在臨床上也被廣泛應用于以出血、凝血功能障礙為特點的血小板減少[1]。隨著血小板輸注的需求量越來越高,較短保存期的機采新鮮濃縮血小板已經(jīng)難以滿意滿足患者需求,冰凍血小板不得不在臨床上應用于急救中。今特選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因患有血小板減少而來我院接受血液供給的患者100例,以比較機采冰凍血小板與新鮮血小板的臨床效果, 特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因患有血小板減少而來我院接受血液供給的患者100例,患者主要是血液疾病以及腫瘤性疾病伴血小板異常減少。所選患者及家屬皆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為30至74歲,平均年齡為(57.6±3.4)歲,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為29至73歲,平均年齡為(57.5±3.5)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無論是年齡、性別等都無顯著差異,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50例給予機采冰凍血小板輸注,用CompomasterG4型血液自動分離設備將新鮮血小板進行分離,采集出濃縮血小板。無菌環(huán)境下添加50 g/LDMSO。將其放在-80℃環(huán)境下進行備份保存,以12月為最長時間。觀察組50例給予新鮮血小板輸注,用CompomasterG4型血液自動分離設備將新鮮血小板進行分離,采集出濃縮血小板。每單位200 mL且血小板含量是2.3到4.6X1011/L,采集的血小板要在24 h內(nèi)完成輸注。所有患者在輸注血小板后,要測定輸注前與輸注后24 h的外周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以人體標準體表面積是1.69 m2,輸注血小板24 h后若血小板計數(shù)升高指數(shù)(CCI)超過5且回收率高于40%即表明有效。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輸注24 h后血小板計數(shù)顯著增高,出血停止且無新鮮出血點。有效:輸注24 h后血小板計數(shù)顯著增高,出血顯著減少且沒有新出血傾向。無效:輸注24 h后血小板計數(shù)沒有升高傾向且出血沒有緩解趨勢??傆行蕿轱@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輸注前血小板計數(shù)無顯著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輸注后的血小板計數(shù)與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較高,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與血小板計數(shù)情況對比
血小板是人體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屬于成熟骨髓巨核細胞質(zhì)經(jīng)過裂解后脫落的存在生物活性的一種胞質(zhì)小塊。它不僅沒有細胞核,而且體積小,直徑約在2到3um之間,性狀為雙面微凹圓盤性狀。它由特定形態(tài)結構與生化構成,在正常人血液中有固定的數(shù)量,發(fā)揮著止血、愈合傷口、形成血栓以及器官移植排斥的重要作用[2]。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輸注后的血小板計數(shù)與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較高,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控制與預防出血過程中,輸注新鮮血小板比機采冰凍血小板更能達到臨床效果,并充分改善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臨床上推廣普及很有價值。
[1] 付長紅.機采新鮮血小板與機采冰凍血小板治療婦產(chǎn)科疾病輸注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21)∶154-155.
[2] 顏沛云,朱萬壽,黃秀鳳,莊大造,車海華.冰凍血小板與新鮮血小板臨床止血效果比較[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5,24(10)∶150+160.
[3] 吳子權.分析機采新鮮血小板與冰凍血小板的臨床應用療效[J].中外醫(yī)療,2014,33(2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