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發(fā)現(xiàn)爆炸閃光、煙霧聚起,遭遇核武器襲擊時,應迅速進入各種人防工程防護,若來不及則迅速利用三五步內的地形物就地臥倒。遇到較大地形物,橫向臥倒;地形地物較小時,面向爆心臥倒;無地形地物可利用時,背向爆心臥倒……
用于襲擊城市的核武器,主要包括戰(zhàn)略核武器、戰(zhàn)術核武器、小型化核彈和核臟彈。此外,核工業(yè)設施爆炸也能造成沉重打擊。
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在影視作品中也最常見的,是戰(zhàn)略核武器和戰(zhàn)術核武器,前者攻擊軍事基地、工業(yè)基地、交通樞紐等戰(zhàn)略目標;后者攻擊敵軍指揮所、機場等設施。二者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飛行里程和殺傷力方面。
投放方面,盡管理論上仍有可能用轟炸機運載核彈到城市上空投放,但這種做法畢竟過于古典,除了用于玉碎,基本沒有在實戰(zhàn)中應用的可能。
目前,各擁核國家著力發(fā)展的是以火箭作為運載器,搭載核彈頭投放至目標區(qū)域。
小型化核彈相對較新,指的是核技術制造的精確制導炸彈、炮彈等武器,與常規(guī)武器相比,小型化核彈的體積更小,殺傷力也更強。
朝鮮在紀念勞動黨建黨七十周年的閱兵式上,展示了人民軍戰(zhàn)士的核背包,即被外界認為是小型化核彈。不過,根據(jù)各國對朝鮮核技術的評估,小型化核彈對核技術和安全性能的要求似乎是太高了,人民軍配備的更可能是核臟彈或某種核輻射監(jiān)測裝置。
核臟彈是承裝有放射性物質的常規(guī)炸彈,靠爆炸來散播放射性物質。和一般核武器相比,核臟彈沒有使用核爆技術,也不用來襲擊攻擊目標,其設計目標是污染被攻擊的區(qū)域,造成生態(tài)災難。理論上,核臟彈的危害和核設施爆炸相同。
在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核武器爆炸中,對人構成殺傷力的,主要是光輻射,爆炸沖擊波,核輻射以及放射性沾染。
1954年代號“雪花”的蘇聯(lián)核爆炸實兵演習中,有300架飛機、600輛坦克和45000名無核保護的士兵參加,爆炸后僅15分鐘,他們即沖向爆破中心。此次演習發(fā)生在奧林布爾地區(qū)的托茨基試驗場,所有參加演習的士兵都簽署了保密協(xié)議,托茨基地區(qū)醫(yī)院從1954年到1980年間的病歷檔案都被銷毀。90年代初期,參加演習的45000名士兵中,有2000人尚在人世。
核爆時,如果身邊有江河、湖泊或池塘,應立即潛入水中防護
這些人的遭遇,留下了對核爆炸殺傷力最直觀的實驗數(shù)據(jù)。核爆產生的巨大能量中,光輻射是第一步,產生了整個核爆炸35%的能量,形成高溫高壓的火球,并不斷擴展,向外發(fā)射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線組成的輻射能流。
光輻射是核爆炸的重要殺傷破壞因素,產生在核爆發(fā)生的前幾十秒內。以一枚1000噸TNT當量的小型核彈為例估算,在夏季大氣能見水平正常情況下,在空中200米處爆炸,輕度燒傷半徑為350至550米,中度燒傷半徑為250至350米,重度燒傷半徑為180至250米,極重度燒傷為爆心點投影到180米。
除了常規(guī)意義上的燒傷,光輻射還可以致盲,在中國馬蘭基地參試人員的回憶錄中,就有卡車司機沒有聽命令,單手捂眼觀看核爆致盲的記錄。
核爆炸第二步殺傷是沖擊波,是核爆后產生的高速度高壓氣浪,與常規(guī)炸彈產生的沖擊波類似,能產生核彈50%的能量。
關于炸彈沖擊波破壞性的對比,一般可以用TNT當量來折算。相比之下,2015年8月12日夜天津港發(fā)生的爆炸事故,根據(jù)建筑物受損程度,爆炸品存量和彈坑深度等線索判斷,其爆炸事故當量大概為600噸。
至于核輻射的殺傷力,以一枚1000噸TNT當量的小型核彈為例粗略估算,在夏季大氣能見水平正常情況下,在空中200米處爆炸,輕度放射病的半徑為1550至1700米,中度放射病的半徑為1450至1550米,重度放射病半徑為1350至1450米,極重度放射病的半徑為爆心投影點至1350米。
放射性沾染的殺傷難以估量,放射性物質可以沾染食物,空氣和水,并在體內和體外造成持續(xù)性的輻射傷害。
在核爆如此多元的殺傷途徑面前,我們能做什么?什么樣的防護動作才是迅速、準確、有效的呢?
室外人員防護原則和方法室外人員應從防護較嚴重的瞬時殺傷因素著眼,防護的原則是減少暴露表面,爭取重型屏障、重點保護頭部、減少碎片殺傷。
正確的方法是:發(fā)現(xiàn)爆炸閃光,應忌看火球,迅速進入各種人防工程防護,并不要隨意進出或走動;來不及進入人防工程時,迅速(2秒內)利用三五步內的地形物就地臥倒。遇到較大的地形物,橫向臥倒;地形地物較小時,面向爆心臥倒;無地形地物可利用時,背向爆心臥倒。
核爆時,如果身邊有江河、湖泊或池塘,應立即潛入水中防護。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利用淺色衣物覆蓋身體,尤其是皮膚暴露部位。利用地形地物進行防護時應注意:必須利用地形地物背向爆心的一側,盡量利用堅固、穩(wěn)定的地形地物,避開易倒塌、易燃燒、易爆炸的物體,以免間接傷害。
室內人員防護原則和方法室內人員防戶原則是:利用堅固的建筑部位和家具,減少暴露,設置屏障,保護重點部位,減少碎片殺傷。
正確的方法是:發(fā)現(xiàn)閃光后應立即利用墻角臥倒,最好在靠近墻角的桌下或床下臥倒。應避免開門窗和易燃易爆物,以免玻璃碎片使人員擊傷或造成其他間接傷害。沖擊波過后,應立即抖落身上的塵土,迅速進入人防工程進行防護。若沒有人防工程,也可以進入沖擊波襲擊后未倒塌的建筑內,關閉門窗,防止放射性灰塵進入室內。
在放射性沾染區(qū)的人員防護方法人員在沾染區(qū)行動時,應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或面具、扎三口(領口、袖口、褲腳口)、穿雨衣或斗篷、戴手套、穿雨靴;不要隨便接觸沾染物品,不要坐臥和脫下防護器材;嚴禁在沾染區(qū)吃東西、吸煙和飲水。
行進時,應按照專業(yè)人員設置的標志,避開沾染程度較高的地域。應選擇路面結實、街道較寬的背風墻側行。人與人之間要保持適當距離,腳步要輕,盡量減少灰塵揚起,快速行進,盡量縮短在沾染區(qū)的時間。
乘車時,除應做好個人防護外,要關閉車窗,蓋嚴棚布,加大車距,車上人員不要隨便下車,上下車要盡量不接觸車輪和擋泥板。
在安全區(qū)轉移人員的防護方法 轉移安全區(qū)的人員,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采取多種措施,消除身上的沾染。例如:人員應側風站立,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將服裝一件一件地脫下消除,消除后,有順序地放在上風方向。對服裝消除的方法通常有拍打法、掃除法、抖拂法、洗滌法。
人員皮膚受沾染用毛巾或紗布擦拭。擦拭時應從上到下,順著一個方向進行。擦一次,將毛巾翻疊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重新沾染。誤食了沾染食物和水,可采取催吐、洗胃、多喝水、利尿法排出,有條件時,可按照醫(yī)生要求服吸附劑、緩瀉劑加快放射性物體排出。
那么,如果僅僅是發(fā)生了核事故比如核泄漏之類,又該如何防護?
掩蔽 有重大事故發(fā)生時,一般人員應立即停止戶外活動,迅速進入室內或地下室。要關閉門窗,堵住通風孔,防止放射性物質進入室內。
服用碘片在必要時,政府會向市民發(fā)放碘片,以防止和消除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損害。
臨時疏散人員這是放射性物質在本地區(qū)超過一定程度時所采取的極端措施,市民應在統(tǒng)一安排下,有組織、有秩序地撤離到安全區(qū)。
做好食品和飲用水的管理工作在還未受到污染時,及時把堆放在室外的糧食、蔬菜、水果等食品收藏到室內,水井用塑料布等包住井口后再加蓋。對可能受到污染的食品和飲用水不能隨便食用,須經衛(wèi)生監(jiān)測部門檢測,并經清洗、存放及其他方法處理合格后才能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