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是我國古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經典作品。該作品寫于作者剛辭官時,表達了其歸隱田園之后內心的真實感受。陶淵明在該作品中,描寫了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并打造出了一種安寧閑適、自然舒暢的意境。本文中所呈現(xiàn)出的景色和思想觀念等,無一不彰顯出隱士文化的特點。從隱士文化的發(fā)展歷程看,這篇作品可稱為代表之一。
一、排斥官場,淡泊功名
該辭賦的作者陶淵明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其主要表現(xiàn)在排斥官場,淡泊功名。這一價值觀有一個具體的形成過程。在陶淵明年輕時,曾懷抱“兼濟天下”的志愿,不愿意縮在茅廬之中,并想方設法尋找實現(xiàn)理想的途徑,即出仕為官。但當時社會等級制度非常森嚴,而陶淵明又有著鄙視名利,不為金錢和官銜折腰的氣節(jié),因此其仕途發(fā)展不甚光明,頗受阻礙。所以,陶淵明曾經五次為官,但也只擔任過類似縣令、參軍之類的小職位,在十三年時間中大多時候都在家賦閑。這樣的仕途并沒能實現(xiàn)陶淵明的大志愿,反而讓他見識到了官場的腐敗和黑暗。這時,陶淵明熱愛自然、喜歡隱逸的天性又被激發(fā)了出來,堅定了他隱居山林的意愿。于是,他毅然辭去縣令一職,走上了一條和仕途背道而馳的路?!稓w去來兮辭》就是他剛回到家中時所寫作品,開篇就表達出了“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感受。這句話是陶淵明的真情流露,道出了他對于為官的悔恨,同時也是對自己靈魂的譴責。陶淵明認識到“今是而昨非”,并為自己“迷途未遠”而感到欣慰慶幸,“知來者之可追”則表現(xiàn)了他對將來的期望。這便是“歸去來兮辭”中所體現(xiàn)的隱士文化,陶淵明排斥官場、淡泊功名之心天地可鑒。
二、飲酒賦詩,親近自然
在當時社會,飲酒賦詩屬于隱士們生活當中主要活動之一,而詩與酒的呈現(xiàn)也是隱士文化的代表性特點。就以陶淵明來講,其關于飲酒的詩就達到了二十首。連蘇軾都曾言:“淵明之詩,篇篇有酒”,雖略顯夸張,但也于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酒在隱士文化中的地位。陶淵明歸隱之后,首先就是“攜幼入室,有酒盈樽”,之后便“引壺觴以自酌”。這一種悠然自得,是陶淵明渴望已久的境界。酒可以讓人產生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受,讓人忘卻了塵世中的各種煩惱,擺脫規(guī)則與教條的束縛,進而達到物我兩忘之境界。這和隱士的心境與追求是不謀而合的。
三、樂天知命,固守節(jié)操
陶淵明曾經受到了很深的儒家學說影響,因此將山水與田園視為自己的歸宿,并創(chuàng)作了數(shù)量可觀的詩文,以此贊頌勞動的價值。在當時,很少有士大夫會親自勞作,大多都只是鼓勵他人勞動,自己不會親力親為。因為田園生活并不僅僅是自由與快樂,同時也要經受勞動的辛苦,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糧食和財富。而陶淵明是我國士大夫中的一個例外,他不怕累不怕苦,還能在勞動的過程中體會到獨特的樂趣。雖然陶淵明的一生經歷了不少坎坷,但他樂天知命,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并且堅守自己的品格與節(jié)操,“不為五斗米折腰”,奉行“立德、立言”的儒家思想。他懂得安貧樂道、順應天然的道理,并在參透人生之后寫下了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將辛苦勞累的耕作場景用優(yōu)美的文字表述出來,使人看不見一星半點煩惱的痕跡。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等,都呈現(xiàn)出了田園美景的一片生機,同時也彰顯了他自在、灑脫的人生追求。
四、享受天倫,參與農作
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追崇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追求血脈相通的親情文化。陶淵明也是如此,他隱居歸家之后,享受天倫之樂也成為了他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他的許多作品當中,都提到了孩子在他身旁嬉鬧玩耍,牙牙學語?!稓w去來兮辭》里,也有相關的描寫,如“僮仆歡迎,稚子候門”、“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象,當這位文人奔向自己的家門時,孩子在門口等候的那種喜悅與溫馨。和這樣的真實情感比起來,官場上的那些爾虞我詐、曲意逢迎就顯得更加讓人厭惡了。此外,陶淵明雖然信奉儒家思想,但又能勇敢打破儒家輕視勞動的思想藩籬,愿意親自到田間參與農作,“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在勞動過程中收獲到快樂和滿足,拉近同大自然的距離。這也是隱士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隱士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當中的主要構成元素,并且象征著我國古代很大一部分文人的精神追求與文化意識。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一文,重現(xiàn)了當時一批隱士的真實情感和思想,也是現(xiàn)代人們探究和了解隱士文化的關鍵途徑,因此具有十分寶貴的研究價值。
周斌,江蘇靖江市劉國鈞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