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佐
在我剛接觸印章藝術的時候,正是寫意印復興的時期。那個時期,豪放浪漫的印風一直與傳統(tǒng)工整印風相互對峙、各領風騷。由于性格所致,從小我就不習慣循規(guī)蹈矩的去做自己沒有興趣的東西。天生不愛按部就班的我決定了日后的創(chuàng)作風向。
其實寫意這個詞源于中國畫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寫意印與寫意畫有一脈相承的原理。都是根據(jù)表現(xiàn)需要去強調線條的粗細方圓和疏密對比。寫意印的分朱布白無一不是以虛實互補的處理方式去強化空間關系。這種抽象藝術的審美意蘊,在那個多元審美的時代令人深思不已。
開福長沙 6cm×5cm
多年來我一直鐘情于寫意印風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雖然沒有成果出現(xiàn),但還是不乏有一些心得體會。寫意最具有時代性,也吻合我個人的性格。任何有價值的藝術語言都存在其明顯的時代性、獨創(chuàng)性,有著其特定的文化理念和意趣的表達。當今社會發(fā)展正在進行著一場空前而又偉大的變革,它給人們帶來了新的思想和審美觀念。藝術在這個多元的社會潮流里碰撞洗禮,應該會具有強烈的社會面貌?!肮P墨當隨時代”,我們的創(chuàng)作一定要符合當今這個時代的潮流走向,一件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必須要貼近這個時代脈搏。寫意能更加貼近我個人的審美,把握這個時代的特征。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我們懷念原始的蒼茫與渾樸,追求現(xiàn)代的細膩與直率。時代能引領藝術的發(fā)展這是社會進步的規(guī)律,你無法阻擋。在時代的步伐中我們對藝術的思維應該是用一種意象的思維去觀察。所有的具象思維都過于理性與武斷,意在筆先、在物外、在情中。這是我獨愛寫意創(chuàng)作的原因。
得大自在/銅官窯印 5.5cm×5cm
寫意印風之意本源于古法,秦漢璽印的金石神韻,將軍印、封泥、押印華麗古風,明清流派印的文雅飄逸。這是古代每一個時期人們最智慧最先鋒的表現(xiàn)。在方寸之內他們巧妙運用線條的曲直粗細與疏密來穿插布局,字法、章法以及刀法上又和諧的統(tǒng)一,這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我要學習的正是古人這份智慧。字法雄肆疏野,夸張變形,既古拙又飄逸;布局落落隨意,不假經營,既生動又自然;刀法沖切有序,爽利痛快,既粗獷奔放而又不失文雅。古人的別具匠心,膽大心細,虛靜空靈,鮮活生動,給人率意酣暢的直覺,很容易感動我的內心,開闊我的視野,激發(fā)我的個性。
很顯然,一位成功的印人一定是一位化古的高手。古為今用并不是要我們成為古人的奴隸。我在創(chuàng)作中,每一方印作的構思我都獨具匠心,蒼茫古質中尤見秦漢人博大的風范。我不認同所有的寫意的印就是所謂的“流行印風”,這樣的評價似乎有些偏激過于武斷。一方成功寫意印必須是站在古人的巨臂上去發(fā)現(xiàn)時代的風景,其實這才是真正的繼承。貌似當代流行,實際心追古逸。這才是印人智慧的一面,他們走的是一條常人不走的路。他們擅用悍猛奇險、文秀纖柔的線條組合表達現(xiàn)代美感和視覺沖擊力,傳達印人之性靈。正所謂“字如其人、印如其人”,若以內性驅使刀筆,習印逾久,其本心逾不能掩飾。這是印人本真的表現(xiàn)。
不二過 2.8cm×2.8cm
司農敬田 5cm×5cm
剛柔相濟 6cm×2cm
談到寫意印風的創(chuàng)作自然難在對文字造型的把握。無論古璽還是漢將軍印還是唐宋官印。每一段歷史留下的印章都具有他獨特的文字結構特性,這歸根結底是看印人用字的智慧與造型的水平。選字有古法可尋,但篆刻非刻字行為需要對文字進行印化,如何印化一個文字是考驗一位印人的篆書功底。白石老人篆書風格的形成與他的印章密不可分,同時其印章也是得力于篆書的審美而發(fā)展。再往上追溯鄧石如,布衣終身,而能起篆書幾代之衰,紹斯冰之絕學,于碑帖之學轉換之際,開啟碑學實踐成功之先,提振碑學之風,并直接為包世臣、康有為等人的碑學理論提供實踐基礎,澤被后世,影響深遠。后人在總結鄧石如的成就時,曾概括成八個字,即“書從印入”“印從書出”就是這個道理。歷代任何一位卓越的篆刻家無不都是大書法家、大學問家。書法與印風的完美融合這也是當代印人迄今為止需要攻克的難題。
青山繞屋 4.5cm×3cm
愛敬 2.8cm×2cm
衡陽雁去 3cm×3cn
半潭秋水一房山 3cm×2cm
如果上面這段文字說的是寫意印的“寫”的話,這還是一個較為具象事物的體現(xiàn)。下面再說到寫意印的“意”。古人常說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意味無窮。這里蘊含著一個關鍵的道理就是神韻,不著眼于詳盡如實、細針密縷地摹寫現(xiàn)實,而著重以簡煉刀法表現(xiàn)客觀物象的神韻和抒寫作者主觀的情致。這個概念聽起來有些模糊,刀隨興致走,印自心境出。神韻是中國古代美學范疇。它追求生動自然、清奇沖淡、委曲含蓄、耐人尋味的境界,使人能從所寫之物中冥觀未寫之物,從所道之事中默識未道之事。寫意印的最高藝術境界也就是難在對神韻的把握。宋陳造《自適》詩之一:“酒可銷閑時得醉,詩憑寫意不求工?!?/p>
了無掛礙 4cm×2cm
是大明咒 2.8cm×1cm
我生無田食破硯 5cm×5cm
我認為的寫意,也和國畫中的寫意相同,國畫中把每個物體從形到色彩通過細致入微的繪畫手法表現(xiàn)出來叫工筆,而通過寥寥數(shù)筆從神態(tài)上表現(xiàn)出來叫寫意,所以我們的寫意篆刻就是要通過刻刀在石頭上刻出篆書文字的神態(tài),這個篆書文字的神態(tài)不光是文字本身存在的形態(tài),而是幾千年的印章文化內涵,它的神態(tài)包括渾穆、樸茂、雄厚、挺拔、蒼茫、秀雅等等,所以,刀法的運用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明清印人雖強調使刀如使筆,以刀法傳筆法,然而也深知書法中的筆法不能替代篆刻中的刀法,古人在長期的篆刻實踐中形成并總結出了很多的用刀方法,并由這些不同程式的刀法創(chuàng)作出不同藝術效果的印面線條,傳達出不同特點的筆意,然而,為了這豐富而又難以具體形狀的筆意,除了刀法之外還應有很多其它的方法來進行處理,這就是李剛田先生所說的“做印法”,做印法其實古人也早就用過,只是作而不述,古人所謂“大膽奏刀,細心收拾”,其實這“收拾”中無不包含修飾,而修飾中則有很多的做印成份,篆刻作品最終的欣賞對象是鈴蓋出來的印拓效果而不是原石,所以能夠運用不同方法的做印手段來表現(xiàn)和烘托印面效果,強調篆刻所特有的藝術語言是有必要的,當今社會生活與思維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因而人們的審美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新的變化,而篆刻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作品的形式也都相應發(fā)生了改變,傳統(tǒng)的典雅之美以覺不過癮,人們對視覺的審美沖擊在加強,傳統(tǒng)的刀法及創(chuàng)作理念已不符合時代篆刻的創(chuàng)作要求,所以運用不同的手法來達到理想的效果在當今的篆刻創(chuàng)作中越來越凸現(xiàn),這也是我這些年來在創(chuàng)作中屢屢運用的手段,或披、或削、或磨、或刮、或敲、或擦、無固式,隨意為之,創(chuàng)作激情也在做印法中得到很好的釋放與升華。
德之本 3.2cm×2cm
徒步往返 4cm×1cm
平安 5.5cm×5cm
藝游味境 5cm×5cm
寫意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肯定并確立中國自有的優(yōu)秀的寫意藝術理論體系,對于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對適應當前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幾年前“中國當代寫意篆刻研究展暨學術論壇”上有韓天衡、劉一聞、王鏞、李剛田、石開等百余位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篆刻藝術家和理論家加盟。大家共期以學術交流為紐帶,使寫意精神能更有力地引領當代篆刻創(chuàng)作與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抱一堂 2cm×2cm
一默如雷 7cm×7cm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以寫意印上國展一度成為篆刻界談論的話資。那時有的認為我太年輕,傳統(tǒng)淡薄,風格流行;有的認為我用字過于夸張,造成文字可識性不強等等?;蜢一蛸H我盡當一面鏡子。這十年走來,我一直清晰地認為創(chuàng)作是一個極其個人的行為,不必迎合他人的審美。對傳統(tǒng)的深入挖掘,認真探索,每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都是一個不斷地吐故納新的過程。真正能讀懂自己作品的人只有自己。這也是我近十年作品頻頻亮相“蘭亭獎”“全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我的篆刻也許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但我年輕、自信,希望大家期待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