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曾邦偉,陳美華,肖優(yōu)芳,張鑫(.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3;.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3.福建省康復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福州350003)
高頻超聲在肩手綜合征康復干預中的應用價值
張玲1,3,曾邦偉2,陳美華1,3,肖優(yōu)芳1,張鑫1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1;3.福建省康復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福州350003)
高頻超聲;康復干預;腦卒中;肱二頭??;肱三頭肌
肩手綜合征是腦卒中偏癱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我們用高頻超聲測量肩手綜合征患者患側上肢等長收縮時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的肌肉厚度,提供肌肉結構定量數(shù)據(jù),與Barthel指數(shù)進行比較,評估高頻超聲在肩手綜合征康復干預效果中的應用價值。
1.1 診斷標準根據(jù)1995年美國NINCDS中有關腦卒中的診斷標準。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經(jīng)CT或MRI確診者;②伴有肢體功能障礙者;③3個月內(nèi)生命征穩(wěn)定,意識清醒者;④無嚴重視力、聽力、言語功能障礙者;⑤年齡40~80歲;⑥自愿參加本研究者。
1.3 排除標準①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者;②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者;③惡性腫瘤、嚴重心肺功能及肝腎功能不全及其它疾病不能配合者;④文盲、嚴重視力或聽力障礙及言語障礙者;⑤40歲>年齡>80歲;⑥既往有精神病、大量飲酒或濫用藥物史者。
1.4 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接受康復治療的初發(fā)腦卒中3個月內(nèi)患者50例,經(jīng)顱腦CT或MRI確診,單側肢體癱瘓,肌力評定≥2級,排除肩關節(jié)外傷史、肩關節(jié)手術史、明顯肩袖病變。男28例,女22例,年齡(50±18)歲,左肩21例,右肩29例。
2.1 超聲檢查對患者康復干預前及干預后第2、4、6、8周,進行高頻超聲檢查。使用GE LOGIQ E9高頻探頭,6~15 MHz,患者取平臥位或側臥位,雙側上肢平放軀干兩側,輕放探頭,不加壓,探頭長軸與肢體方向平行,清晰顯示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肌腹長軸面。等長收縮時,取患側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肌腹距止點3 cm處橫斷面,測量淺層筋膜和肱骨頂點處深層筋膜間的垂直距離,得到肌肉厚度,重復測量5次,取平均值。
2.2 觀察指標康復干預前及干預后第2、4、6、8周Barthel指數(shù),總分在0~100分,<20分為極嚴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賴;20~40分為生活需要很大幫助;40~60分為生活需要幫助;>60分為生活基本自理。
高頻超聲檢測結果見表1、表2。
表1 患者Barthel指數(shù)、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厚度變化
表1 患者Barthel指數(shù)、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厚度變化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1。
治療時間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Barthel指數(shù)/分2.30±2.151)4.90±3.941)7.13±5.261)9.60±6.811)肱二頭肌厚度/cm 0.011±0.0071)0.023±0.0121)0.031±0.0151)0.039±0.0151)肱三頭肌厚度/cm 0.008±0.0061)0.018±0.0081)0.032±0.0131)0.048±0.0201)
表2 肌肉厚度與對應治療周期Barthel指數(shù)的相關性
4.1 目前評估肩手綜合征骨骼肌功能狀況的方法有表面肌電圖(sEMG)、Barthel指數(shù)、Berg平衡量表及速度編碼相位對比磁共振(VE-PC MRI)[1],但存在有創(chuàng)性、主觀性強、價格昂貴等不足,難以滿足臨床需求。多關節(jié)等速訓練評估是目前常用于量化評定康復治療前后肌肉功能恢復狀況的方法,可測量肌肉收縮產(chǎn)生的最大肌力,反映相關肌群的功能狀況。Barthel指數(shù)是目前臨床常用的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的功能狀態(tài)進行測量的一種評定方法,個體得分取決于對一系列獨立行為的測量。
4.2 既往研究表明肌肉厚度與肌肉力學性能與疲勞程度相關性顯著。高頻超聲是測量肌肉厚度及橫斷面積的可靠方法,是淺表肌肉系統(tǒng)疾病一種重要的輔助診斷工具[2]。本研究結果顯示,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在系統(tǒng)性康復訓練后,隨著訓練時間的延長,可引起肌肉厚度的增加。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在第2周時厚度增加與Barthel指數(shù)變化相關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隨著康復訓練時間的延長,在第4、6、8周肌肉厚度差值與Barthel指數(shù)變化相關性逐漸增高。肱二頭肌厚度增加與Barthel指數(shù)變化相關性較肱三頭肌更好,這可能與偏癱患者上肢呈屈肌運動模式為主,伸肌運動相對減弱有關。高頻超聲能較好地反映運動訓練對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形態(tài)學變化的影響,通過有效的影像學方法快捷診斷肌肉組織特性,為臨床康復醫(yī)師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信息,以指導及調(diào)整康復方案。
[1]姜麗,竇祖林,溫紅梅,等.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小腿肌肉功能的速度編碼相位對比磁共振觀察[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1,91(3):160-165.
[2]李亞梅,賈功偉,虞樂華,等.肌骨超聲評估頸椎鉤椎關節(jié)增生的效度研究[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4,1l(5):30-32.
R247.9
B
1000-338X(2017)01-0068-02
2016-11-16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校管課題(XB2013051)
張玲(1977—),女,主治醫(yī)師,醫(yī)學碩士,主要從事超聲醫(yī)學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