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靖 杜 菲
學術圖書編輯如何應對碎片化閱讀趨勢
曹 靖 杜 菲
圖書出版在當前的閱讀環(huán)境中,面臨著碎片化閱讀方式的沖擊。除了做好編輯自身的工作來應對這一沖擊外,還應該結合出版技術發(fā)展的現(xiàn)實,通過數(shù)字化出版和超鏈接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而這對編輯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圖書編輯;碎片化閱讀;數(shù)字化出版;超鏈接
[作 者]曹靖,管理學博士,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副編審;杜菲,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編輯。
“碎片化”的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裂成零片或零塊,“碎片”這一概念在19世紀就受到一些哲學家的關注,20世紀德國思想家瓦爾特·本雅明甚至認為整個現(xiàn)代世界文明都是由“碎片”組成,“碎片”中隱藏了人類文明的真實內容。[1]我國的圖書出版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歷了一個黃金的發(fā)展時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達到輝煌的頂峰。然而,圖書出版在新世紀到來之后光環(huán)逐漸退去,由于各方面因素的急劇變化,導致了圖書出版面臨著全新的挑戰(zhàn)。這一挑戰(zhàn)有相當部分來源于人們閱讀方式的改變,即圖書的出版面臨著碎片化閱讀的挑戰(zhàn)。而在現(xiàn)實中,“碎片化”閱讀主要體現(xiàn)在這樣幾個方面:
(1)閱讀者的結構層次。閱讀者是具有不同的層次的,不同的閱讀者對于不同的內容和閱讀方式有著自己的偏好。在對于現(xiàn)代的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對一本書進行較為大量全面的閱讀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碎片化不管你的背景如何,只要是移動設備在手,碎片化閱讀隨時可以進行。
(2)相關的內容信息。信息內容會隨著人們消息的更新而時刻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消息其實完成了被碎片化切分的過程。為了滿足不同人的愛好和要求,各種運營商會主動將接受消息的人群碎片化加以分割,對不同人群進行不同的消息傳播,這種傳播對象的碎片化自然而然帶來的也就是傳播內容的碎片化。
(3)相關的載體工具。碎片化閱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在于其便利性,而這種便利性的載體就在于各種移動設備,這些閱讀工具全面地保證了閱讀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閱讀者可以自由地接收信息或者發(fā)表看法,這些閱讀工具徹底地拉近人們與閱讀之間的關系,是實現(xiàn)碎片化閱讀的堅實基礎所在。
(4)花費的閱讀時間。與傳統(tǒng)閱讀不同的是,碎片化閱讀不需要留出一大段時間來應對閱讀的任務,零碎時間是碎片化閱讀的主要時段,可以說,在現(xiàn)代化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這種閱讀方式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對時間的利用價值,因為碎片化的時間是無所不在的,學習、工作、生活上的碎片化時間比比皆是,而利用這種時間進行閱讀,顯得極為經濟。
然而,隨著碎片化閱讀的大行其道,其本身所具有的缺陷也逐漸暴露無遺:
(1)碎片化閱讀的內容相對較短,而且對相關問題的表述也難以全面完整,這就往往造成對問題的一知半解,甚至謬傳,而一旦出現(xiàn)對信息理解的失真,必然會造成不良社會現(xiàn)象,嚴重的甚至會觸犯法律法規(guī)。
(2)碎片化閱讀雖然省時,可以較為迅速地獲得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資料,但也會使得閱讀者只關注那些較為突出和自己需要的內容,而忽視了對圖書整體的閱讀和把握,這也會導致對圖書,尤其是學術類圖書全篇通讀興趣的降低乃至喪失。
(3)碎片化閱讀雖然很方便,但由于獲取信息的方式的簡單、快速,導致人們經常以“復制粘貼”來解決相關的問題,不會深究其中的因由,缺少思索,甚至導致人們創(chuàng)新能力的極大降低。
可以看出,碎片化閱讀時代的到來,導致人們閱讀行為的巨大改變。而這種閱讀行為的改變,正在從根本上動搖原有的出版格局。既要適應碎片化閱讀的大勢,又要克服碎片化閱讀所帶來的種種缺陷,是當前出版業(yè)尤其是編輯所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zhàn),需要耐心地應對。然而閱讀的碎片化時代到來得如此迅速,使得傳統(tǒng)出版業(yè)在新形勢面前顯得捉襟見肘。如何化解這一嚴峻的挑戰(zhàn),對編輯的素養(yǎng)提出全新的要求。
碎片化閱讀時代的到來,給傳統(tǒng)出版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學術圖書的編輯,必須調整和提高自身的能力,以應對碎片化閱讀所帶來的挑戰(zhàn)。
(1)高水平的圖書策劃能力。與碎片化閱讀化相伴相生的,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的碎片化,這種碎片化帶來的結果,就是人們更多關注的是信息的點,而不是整個信息面上的認識。這時,一個好的、具有敏銳直覺的編輯,就必須能從眾多碎片化的信息中,發(fā)現(xiàn)對大眾具有較為普遍吸引力的關鍵閃光點面對新聞事件,編輯同時要作出深入的判斷,以其精練的編輯策劃能力從海量信息中挑選有價值的東西,分析這一閃光點是否能支撐起一本圖書的內涵,并對作者產生吸引力。同時,學術圖書不同于言情小說一類的出版物,其立足點必然是嚴謹科學的學術觀點和分析結論。編輯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的專業(yè)主義,如何將具有學院氣息的內容,以其某個閃光點作為突破口來吸引讀者,在碎片化閱讀的大環(huán)境下,挖掘出學術圖書內部最具吸引力的內容,是一項極為綜合的能力。
(2)優(yōu)化圖書版面設計,必須要適應讀者碎片化閱讀需求。碎片化信息時代導致讀者的碎片化閱讀成為趨勢,圖書的版面設計不如報紙那樣靈巧多變,更多的是歸于統(tǒng)一,這就要求編輯在版面的編排上要多加心思和創(chuàng)意,將刻板的學術內容進行合理的碎片化處理,使讀者更能有效閱讀。越是厚的圖書越要注意這一點。首先,各級標題要簡潔明了,如果標題較長,就需要編輯主動提煉標題里的關鍵文字加以突出。其次,在內容的表達上,也要通過字體、花紋、邊框、圖標等方式,將文中有特色和重點的內容標注出來,以較為活潑的形式來迎合讀者的碎片化閱讀的需求。最后,全書無論是段落長度,還是具體小節(jié)的篇幅,都應該適度,必要時可以用各級小標題來加以分隔。
(3)認真做好基礎編輯工作,當好圖書文字的把關人。編輯應該具備的素質有很多,比如嚴格的政治素養(yǎng)、敏銳的讀者意識、相關的學科專業(yè)知識等。學術類圖書,其立身基礎就在于專業(yè)性、學術性,在這方面把關不嚴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用專業(yè)的眼光加工書稿,用全面的眼光統(tǒng)籌全書,這才是學術類編輯應有的嚴謹,這種嚴謹絕對不可以隨著閱讀碎片化而碎片化。編輯應該認識到,自己的編輯工作是參與社會精神文化生產過程的,是一項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活動,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就在于編輯扎實的基本功,無論閱讀的形式如何改變,對基礎編輯工作的態(tài)度不可以改變,對出版工作的一顆赤子之心不能改變。
(4)編輯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圖書本身的一部分。近代以來,產生了許多編輯學問大家,給大家?guī)砹嗽S多膾炙人口的好書,在這些書中,編輯甚至起到了第二作者的作用,為圖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作為精神產品的“把關人”,編輯必須具有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這種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來源于很多方面,書品如人品,這種修養(yǎng)可以從其編輯的圖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為圖書增添出編輯個人的獨特魅力。而這種深刻的人格修養(yǎng),也可以保證編輯不會在當下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中,迷失掉圖書出版的初衷,打造出自身的公信力。
面對碎片化閱讀,通過提高編輯自身的素質,在傳統(tǒng)的紙質媒介環(huán)境下,還是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在新技術發(fā)展的條件下,僅僅通過自身的努力還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編輯,必須與時俱進,利用新的技術手段來解決新出現(xiàn)的問題。如果將學術圖書進行數(shù)字化出版,利用新的形式來處理新問題帶來的沖擊,碎片化閱讀時容易產生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例如閱讀工具問題,不同于以往的紙質印刷品,現(xiàn)代的電子閱讀工具在通過合理的設置后,讀者是可以自行調整想看的字體和背景的,甚至可以配合相應的圖畫和聲音,這就極大地緩解了學術圖書乏味的問題。
但是,要想真正實現(xiàn)在數(shù)字化出版條件下的高效碎片化閱讀,還必須通過超鏈接手段。所謂超鏈接是指從一個網頁指向一個目標的連接關系,這個目標可以是另一個網頁,也可以是相同網頁上的不同位置;可以是一段文本或者是一個圖片以及音頻和視頻,一個電子郵件地址,一個文件,甚至是一個應用程序。超鏈接是互聯(lián)網的核心價值之一,文本之間通過超鏈接的聯(lián)通,構造成互相關聯(lián)的知識網絡,更加符合人類的思維模式,打破了線性印刷文本對人思維的束縛局面。而且這一鏈接保證了已經形成碎片化閱讀習慣的閱讀者迅速獲取所需內容的習慣,同時還可以在其中附加上編輯的一些想法和提示,使得讀者在快速有效獲取所需內容的同時,接收到編輯對相關內容總結和提點。這一方式尤其適合理論知識較多的學術書籍,它使得閱讀者既能把握住全書的要旨,也能使閱讀者保留對通讀全書的興趣,而非僅僅是蜻蜓點水式的閱讀。
可以說,在閱讀習慣和出版方式都在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同時,如何突破傳統(tǒng)定勢,按照“海量專業(yè)資源的結構化聚集”的特點,恰當運用和借鑒互聯(lián)網超鏈接技術,使學術類圖書能全面適應適應年輕一代的新閱讀方式與需求,借助新興的出版技術解決新出現(xiàn)的問題,是擺在編輯面前的一個新的問題。這其中所蘊含的工作,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tǒng)出版編輯技術的界限,需要編輯與時俱進轉,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用新的視角做好圖書的數(shù)字化出版,編纂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學術圖書出版物。
[1]張紅軍,王瑞.論新媒體時代熱播電視劇的“碎片化”接受特征——以電視劇《后宮甄嬛傳》為例[J].現(xiàn)代傳播,2012(10):50.
[2]劉笑盈,康秋潔.轉型迎戰(zhàn)數(shù)字化大潮,沒有完成時[N].人民日報,2014-07-17.
[3]劉東風.淺談超鏈接在出版中的運用[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2(12):39.
[4]郝振省.2007—2008中國數(shù)字出版產業(yè)年度報告[R].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5]白冰,徐金佳.觸控時代的數(shù)字化互動出版探析[J].現(xiàn)代傳播,2013(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