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康
(山西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庇缮轿魇∩鐣茖W院副研究員王國棉撰寫、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中國治國理政思想》一書,共分11章,27萬余字。該書從宏觀立旨,把握古代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體系中儒、道、釋、墨等諸家(法家除外)的源流因革及各家思想在治國理政中的階段性適用特征,從而展示了歷經(jīng)六千年而不絕的治國理政思想的文化脈絡。
治國理政似乎是一個極為高大上的話題,說到治國理政,很多人會認為這只是帝王將相操心的事情,或者說只是各級政府及其公務人員的事情,跟普通老百姓沒有太大的關系。的確,從古到今,大多數(shù)人確實無緣參與到治國理政的具體事務中來。不過,要說治國理政與尋常老百姓一點關系也沒有,那也不對。在《古代中國治國理政思想》一書中,作者用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就為我們說明了治國理政與普通百姓的關系。書中說:“國家就好比一列行進之中的列車,能否安全到達目的地關系到每一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治國理政的方向對頭,則老百姓則跟著受益。反之,老百姓則會深受其害?!笨梢?,治國理政的成效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當然,任何一個政權為了謀求長遠的存在,都必須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為盡可能多的利益群體創(chuàng)造福祉。
從歷史規(guī)律來看,治國理政的成效好壞可以從社會風氣上反映出來。但凡治國理政方略對頭的時期,往往能夠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反之亦然。眾所周知,一個社會風氣的形成有賴于人對社會風氣的全面認識。書中認為,人對社會風氣的認識主要來源于三個途徑,“首先是來自于家庭的間接認識,如每一個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立身、做人、做事的各種訓誡;其次是來自于學校教育的理性認識,從古代的蒙學、義學到現(xiàn)代學校的品德教育,使每一個人逐漸積累對社會風氣的理性認識。此外,是來源于人踏入社會之后的感性實踐。這一部分認識對社會風氣的作用最為關鍵?!钡拇_,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對早先從家庭、學校獲取的社會風氣的經(jīng)驗式認識進行實踐驗證。如果社會實踐獲得的驗證與先前的理性認識相互一致,則會使其更加篤定地堅守下去,成為社會風氣良性循環(huán)的有力推進者;反之,如果現(xiàn)實的社會風氣與先前的理性教育形成較大脫節(jié)或反差,那么人們很容易就會對先前來自于家庭與學校的理性教育產生懷疑、摒棄、甚至于顛覆,然后以順應社會、適者生存的名義,成為社會風氣向惡性循環(huán)發(fā)展的推波者或逐流者。該書明確提出,“人對社會風氣的實踐驗證主要取決于國家治國理政的具體狀況。在這里邊,參與治國理政的每一分子都會釋放出與權責等量的社會效應。換言之,一個社會風氣的好壞,與現(xiàn)實治國理政團隊在治國理政中所表現(xiàn)的思想認識水平、道德水平、執(zhí)行力等等都有關系,因為其對于一個人獲得驗證社會風氣的感性認識具有倍增效應。”由此可見,增強治國理政者的思想認識水平、道德水平、執(zhí)行力對一個社會風氣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那么,要提高治國理政的思想認識水平,還離不開把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古代中國的治國理政思想。因為,古代中國的治國理政思想蘊藏著規(guī)律之力、真理之力,“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正如《群書治要》所載,唐貞觀年間,唐太宗告訴魏征,他要建立一個長治久安的大唐,苦于無從著手。魏征毫不猶豫的告訴他,應該從古代先賢那里尋找智慧。于是,李世民下旨,讓魏征與蕭德言、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將經(jīng)、史、子中對治理國家有用的精華,濃縮在《群書治要》當中,用于治國理政。習近平主席說:“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chuàng)明天的智慧?!彼?,充分認識古代中國的治國理政思想,在古代中國的治國理政思想的感悟中獲得真知灼見,不僅有助于后人解釋過去、了解歷史;更有助于后人把握未來,從古代中國治國理政思想的啟迪中探尋前進方向,而這也正是《古代中國治國理政思想》一書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