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書法藝術(shù),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由隋至唐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到了宋又形成了新的高峰。宋代雖不像唐代那樣多姿多采,但也名家輩出。代表北宋書法的四大家蘇黃米蔡。其中蘇軾對后世的影響最大,正如黃庭堅所云“本朝善書,當推為第一”。蘇軾不僅在書法實踐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書法理論上也有重大貢獻,堪稱一代宗師,影響深遠。
[關(guān)鍵詞]蘇軾;書法理論;美學
一、我書意造本無法
東坡在他的書論中多次談到所謂“意”。在《石蒼舒醉墨堂》一詩中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在《與子由論書》一詩中說:“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他對書法是主張寫意。其中主要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
第一,東坡在《跋君漠飛白》中說:“物一理也,通其意則無適而不可。分科而醫(yī),醫(yī)之衰也。點色而畫,畫之陋也。和緩之醫(yī),不別老少,曹吳之畫,不擇人物,謂彼長于是則可。日能不是則不可。此之書,篆不兼隸,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漠真、行、草、隸。無不如意,其遺力余意變?yōu)轱w白,可愛而不可學,非通其意能如是乎?”這里所說的“通其意”,就是要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能通曉古今各種書體,并能在書藝上融會貫通。
第二,蘇軾所說的“意”是“意造本無法”的意思。他曾于《評草書》中說“天真爛漫是我?guī)煛??!拔釙m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一是快也?!睍ㄊ且环N藝術(shù),藝術(shù)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造,在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的基礎(chǔ)上寫出自己的風格來,自成一家,意意所至。
第三,《書吳道子畫后》所說:“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庇终f:“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彼⒉环穸ǚǘ?,但決不死守法度。他非常推崇顏真卿書法的創(chuàng)新,擺脫初唐時期被王字牢籠束縛的書風。東坡的書法以其險峽通人的氣勢和神氣橫溢的意象,達到了“信手”、“書意”“得魚忘荃”的境界,他雖口說無法,實際上是求意于法度之中的。
東坡的書藝理論,既重視前人的典型,又重視創(chuàng)新。他非常贊美智永的千字文,他說:“智師欲存王氏典型,以為百家法祖,故舉用舊法,非不能出新意,求變態(tài)也。然其已逸于繩墨之外矣?!边@樣才能把書法藝術(shù)不斷推向前進,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書法藝術(shù)。
二、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蘇軾所說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這句話并非否定法度,是既宗法又不受之束縛,并非是將陣法悉數(shù)破除,而是在審美標準中將法置于次要地位,蘇軾曾多次談到筆法的問題。他在《記與蔡君漠論書》等文中說:“自蘇子美死,遂覺筆法中斷”,“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磨滅,五代文采風流掃地盡矣?!薄扒G公嘗得無法之法,然不可學,無法故。”可見東坡是相當重視法度的。蘇軾在長期書法實踐中體會到,“凡世之所貴,必貴其所難,真書難于飄揚,草書難于嚴重,大字難于結(jié)密無間,小字難于寬綽有余”?!栋贤鯐x卿所藏蓮華經(jīng)》中這段文字充滿辯證思想,因為真書端正、凝重,所以難于飄揚,難于嚴重;大字寬綽,結(jié)構(gòu)上難于結(jié)密而無間,小字結(jié)密,所以難于寬綽而有余,難能之處,其所貴可知。蘇軾還強調(diào)學書應從正書開始,他說:“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行,未能行而能走也。洲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能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p>
三、觀其書有以得其為人
關(guān)于“書與人”中國古代評價藝術(shù)作品時常要論及人,即“知人論世”。對書法也不例外。蘇軾在《題魯公帖》中說:“觀其書有以得其為人,則君子小人必見于書,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猶不可,而況書乎?吾觀魯公書未嘗不想其風采,非徒得其為人布局,凜然若消盧祀而叱希烈。其理與韓非竊斧之說無異,然人字畫之外,蓋皆有趣,亦有以見其為人邪正之麓云。”又在《書唐氏六家書扣》說:“柳少師書本于顏,而能自出新意一字干金,非虛語也。其言心正則筆正,非獨諷諫,理因然也。世之小人書,字雖工。其神情終有唯衍側(cè)媚之態(tài),不知人情隨想而見,如韓之所謂竊斧者乎,抑真爾也。然至使人見其書而獨憎之,則其人可知矣。《藝概·書概》云:“書以人重,人以書重之說?!睍撸缫?。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當然,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以貌取人且猶不可,而況書乎?書佳不一定人品佳,反之亦然。二者不能絕對化,縱觀中國書法史上,趙孟頰、董其昌等書法家,雖然他們?yōu)楫敃r的人民所不恥,但絲毫不能動搖他們在國書法史上的崇高地位。
四、“讀書萬卷始通神”
東坡“幼而好書,老而不倦”,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種“好書”,應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勤學史今書家的碑帖,博學兼收,融會貫通。第二,是所謂字外功夫,即文學修養(yǎng),高尚情操,見多識廣。他在《跋文與可論草書后》中說:“余文與可學草書,凡十年未得古人用筆相傳之法,后因見道上斗蛇,遂得其妙,乃知真素之各有所悟,然后至于此耳?!睎|坡還特別強調(diào)文學修養(yǎng),曾說:“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睎|坡的詩文“如萬解泉涌,不擇地而出”,而他能以詩文的風韻與書法的韻度結(jié)合起來,書法的格調(diào)也就清新淳雅,“書卷氣”郁郁動人,使其書籠罩著一種常所無法具有的典雅之味。黃庭堅曾在《山谷題跋》中贊曰:“余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郁郁竿竿,發(fā)于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莫能及之耳。”
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東坡的書法理論既豐富多采又精深透僻,章法、修養(yǎng)等各個方面都無所不涉及。他的書論有著深刻的內(nèi)涵,往往道前人所未道,發(fā)人所未發(fā),沒有長期的臨池實踐是難以悟出的。他的書論沒有專著,多散見在題跋或詩歌里,看似泛泛而論,實則內(nèi)涵豐富振聾發(fā)聵。
參考文獻:
[1]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徐海清.論蘇軾的書法理論[J].淮陽:淮陰師專學報,1995.
作者簡介:崔鴻梅(1992-),女,漢族,籍貫:山東濱州,單位: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項目課題:蘇軾書法理論中的美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