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龍
(廈門大學 教育研究院,廈門 361005)
高考命題“城市化”:一個需要重新看待的問題
劉慶龍
(廈門大學 教育研究院,廈門 361005)
高考命題中出現(xiàn)的“城市化”傾向被認為是有損教育公平的,但這一說法帶有強烈的個人關懷色彩,缺乏理智分析與探討。事實上,這種“城市化”傾向只是現(xiàn)代文明在高考中的一種體現(xiàn),也是高考選拔出有能力的、滿足現(xiàn)代社會要求的人才之所需,而不是學者們所抨擊的那樣是對城市考生的“偏向”。因此,適當?shù)摹俺鞘谢眱A向是理所應當?shù)?,也是必不可少的。提升城鄉(xiāng)教育公平不能借助改革高考命題中的“城市化”來實現(xiàn),而在于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并在高考招生、錄取中適當向農村考生傾斜,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
高考命題;教育公平;城市化;農村教育
2016年的高考已經塵埃落定,但關于高考的討論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中高考公平就是一個方興未艾的話題。公平是考試制度存在的根基,從科舉制到現(xiàn)在的高考、公務員考試莫不如此。高考制度之所以長盛不衰,就在于它是社會公認的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每個人無論出身,都有機會通過個人的努力在高考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當然,公平始終是相對的,關于高考“不公”的聲音也時有出現(xiàn),比如有學者認為,近年來的高考命題有一種越來越“城市化”的傾向,這種傾向讓農村考生原本的弱勢地位進一步加固[1]。但是,教育公平問題是一個需要放在特定時代背景與教育背景下看待的問題,現(xiàn)行高考命題“城市化”是否已經上升到損害教育公平的地步,是否真如某些學者所說的那樣必須完全杜絕?這些問題仍有待商榷。
目前,對高考命題“城市化”傾向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陌生的事物:命題內容設計的城市化
第一類批判認為現(xiàn)在的高考題目中出現(xiàn)的某些內容對農村考生而言是陌生的,這種情況多存在于高考語文與文科綜合科目中。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Ⅰ的作文題大意為“女大學生舉報在高速路上違反交規(guī)的父親引發(fā)爭議,考生可給女兒、父親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這一題目在高考一結束就遭到了大量攻擊,其中陜西一名考生甚至給命題老師寫信稱自己“家里車都沒有,何來的違章駕駛”;甘肅省臨洮縣教育局某教研室主任也表示“命題者忽略了農村學生的認知感受,沒有考慮到生活經歷對學生的影響”[2]。這一事件并非偶然,在這之前曾有學者批判高考作文題“逼著學生撒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作文材料或題目遠離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只能捏造事實,談論自己沒有經歷過也難以理解的話題[3]。有學者對1992—2001年這10年間的高考作文題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只有1993年小作文“圓規(guī)”、1997年關于背著癱瘓同學上學的材料是農村孩子比較熟悉的內容,而其他作文題都與農村生活相去甚遠[4],比如關于“記憶移植”的話題,農村考生“也許從來都沒聽說過,更沒有條件從報刊和書籍中了解,甚至連看電視的機會也被剝奪”[],這就導致一些農村考生“無話可說”。還有學者直接指出,“將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或者是新科技的發(fā)展情況作為背景材料或者信息來源”[1]是對處于不發(fā)達地區(qū)的考生施以了不公平的待遇,并建議在高考命題中應當“盡可能考慮城市和農村不同教學條件和能力差異,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識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題目”[1]。此外,高考要求答題語言規(guī)范,這也被認為是對農村考生的不公,因為高考的這套規(guī)范與農村孩子平時的生活相去甚遠,他們比城市考生更難掌握“這套全然外在的、陌生的符號”[2]。
(二)知識與能力:命題價值取向上的城市化
近年來,“高分低能”一直被用來形容中國學生空有一身高超的應試技巧,卻缺乏實踐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不少人也借此給中國教育貼上失敗的標簽[5]。且不管這樣的評論是否在理,這背后的邏輯在于“高分”應當與“高能”聯(lián)系在一起。如果高考能夠通過“高分”把人群中“高能”的人篩選出來,那么高考就實現(xiàn)了其選拔人才的基本功能,這樣,高考加強對能力的考查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因此在高考命題上體現(xiàn)對“能力”的考查成為近些年來命題改革的基本趨勢。然而在有些學者看來,加強對能力的考查實際上是對農村考生的不公。他們認為很多能力諸如表達能力、閱讀能力,與考生的家庭背景息息相關,城市考生閱讀面廣,信息交流渠道多,這些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就被培養(yǎng)起來了,而農村考生交流的圈子比較狹窄,這些能力往往又很難通過課堂獲得或提升?!爱斂荚囋絹碓綇娬{對能力的考測時,不可避免地,勤奮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績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條件和成長環(huán)境所起的作用在不斷上升”[1],如此一來,城市考生在這類試題上就占據(jù)了天然優(yōu)勢。葉宏對某省份共計20 000名城鎮(zhèn)考生與農村考生在理科數(shù)學考卷上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之后發(fā)現(xiàn),城鎮(zhèn)考生在各項數(shù)學能力上的得分率要高于農村考生,尤其是創(chuàng)新意識、空間想象能力與應用意識[6]。這說明農村考生在學科能力上的確與城市考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高考試題加大對能力考查的比重,那么這種差距有可能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
簡言之,學者們對高考城市化傾向的批判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高考試題設計以城市生活為背景,農村考生對此不熟悉,導致高考表現(xiàn)不佳;二是高考越來越注重對能力的考查,而農村考生能力跟不上,與城市考生差距進一步被拉大。
表面上看,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充滿對社會公正的追求和對農村考生的親切關懷。我們暫時褪去這份感性的關懷,冷靜下來理智地思考一下:如果按照某些提出批判的學者們的思路,要解決高考“城市化”傾向的問題,實現(xiàn)對城鄉(xiāng)考生的絕對公平,那么高考試題就應該多一些體現(xiàn)農村文化的內容,應該用農耕文明代替信息技術、用山水田園代替城鎮(zhèn)化進程,好讓農村考生熟悉題目以取得高分;為了讓農村考生迎頭趕上而在高考中降低對能力的要求,好讓每個考生都能通過反復背誦知識點、復制答題模式獲取高分;因為農村考生在空間想象能力上有所欠缺,高考數(shù)學試卷就不該考立體幾何、空間向量;因為農村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不足,高考題目就該出得盡量程式化乃至長期不變;甚至為了照顧到農村考生語言不規(guī)范的問題,允許學生用方言作答,盡管閱卷老師可能看不懂……然而,這就能改變農村教育落后的現(xiàn)狀、實現(xiàn)我們想要的教育公平嗎?答案顯然是存疑的。
從近年來的高考試題來看,學者們所批判的高考命題中的“城市背景”具體體現(xiàn)為考卷中所涉及事物和活動多與城市生活相關,如獸首拍賣、彩票中獎、公交讓座等。他們認為農村考生對這類題目不熟悉、不了解,而城市考生因為見多識廣、有生活經驗而更容易在此類題目上得分,這造成了考卷對城市考生的“偏向”[5]。對于這個結論,筆者有兩點質疑:第一,某些高考試題更貼近城市生活是否就意味著對城市考生的“偏向”?第二,農村考生與城市考生在高考試題背景的問題上是否真有顯著差異,并且這種差異真正影響到了他們在高考中的表現(xiàn)?
其實,城市與農村的分隔早已有之,為什么在高考恢復之初“命題城市化”這一問題并沒有提出,而過了幾十年才被視作一件有損公平的事情?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高考試題也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的。當城鄉(xiāng)二元對立格局剛剛形成的時候,農村文化還占據(jù)主流,城鄉(xiāng)考生對信息的了解程度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很少有人會注意到考題背景的問題。改革開放這30年來,涌現(xiàn)出許多新鮮事物,拿今天的高考題與幾十年前相比,從題型到考查內容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才出現(xiàn)了命題“城市化”的擔憂。
一套好的高考題,不僅僅要能選拔出優(yōu)秀人才,也要體現(xiàn)出時代價值與發(fā)展規(guī)律。這些年高考命題改革不斷,從“英語降分”到“3+X”改革再到“基本能力測試”,可以說花樣繁多,但萬變不離其宗,皆是為了更公正有效地選拔人才,且力圖與時代發(fā)展合拍。因此,在高考題中出現(xiàn)時代的熱點內容就不足為奇了。有學者提出了試題編制的4個原則,其中之一就是題材選取要考慮其社會價值,試題情景設置要關注社會、人文、環(huán)境、科技等熱點領域,這樣有助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環(huán)境、關注發(fā)展,從而促使他們注重平時的積累和提高,而不是死記硬背知識點[7]。而“與時代、熱點相貼合”的命題取向到了一些學者眼里就變成了“城市偏向”,這不就是先入為主地把農村考生看成愚昧落后的代表嗎?如果我們能暫時放下對農村地區(qū)的刻板印象,那么這一詞語用“現(xiàn)代化”“與時俱進”替代更為恰當。這就好比北方考生普通話普遍比南方考生標準,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就說這是對北方考生的“偏向”。雖然在這一點上,南方人在生活環(huán)境與學校教育上普遍處于不利地位,但他們只能通過自身努力去彌補,而不能一味埋怨南北方語言的差異,更不能寄希望于改變普通話測試要求或標準[8]。
事實上,在城市化進程中,一些教育政策與改革也難免帶上“城市化”的烙印,甚至連教科書也被批判帶上了“城市化”色彩[9]。但說到底,這種“城市化”只是真實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客觀反映[10]。可以說,高考命題并不是為了凸顯城市與農村的區(qū)別而平添“城市背景”,這種“城市背景”充其量只是現(xiàn)代文明和社會發(fā)展的“自然”反應,如果因此被扣上“城市偏向”的帽子,未免顯得有些武斷。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和信息傳播方式不斷更新的今天,一味地批判“高考命題中的城市背景有利于城市考生”已經不再有足夠的說服力。試想想,真的還有念到高三、接近成年的考生沒見過汽車、不知道飛機是什么嗎?真的會有考生因為沒見過高速公路就不會寫作文嗎?如果是這樣,那只能說明這樣的考生還未達到高考最基本的要求,更不適合進入大學學習??偟恼f來,農村地區(qū)城鎮(zhèn)化和信息傳播多樣化讓農村考生在高考命題中已經不再處于需要特別照顧的劣勢地位。
(一)農村地區(qū)城鎮(zhèn)化
在我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過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結構。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到了今天,雖然還不能說我國的城鄉(xiāng)二元分割問題已經完全解決,但可以肯定地說已經大大緩解[11]。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地區(qū)演化為城鎮(zhèn),這帶來的不僅僅是現(xiàn)代化的樓房和商場,也不僅僅是GDP的增長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也體現(xiàn)在人們眼界的擴大、觀念的更新以及城市文化更大范圍的蔓延。越來越多的農村考生在高考前早已接觸甚至熟悉城市文化,說高考命題中的“城市化”內容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也許只是部分學者的主觀臆測。
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國很多地方的做法是村辦小學、鄉(xiāng)鎮(zhèn)辦初中、縣辦高中。也就是說,參加高考的考生高中階段基本上是在城市度過的,他們在求學過程中對城市生活和環(huán)境是有所了解的,所接受到的教育也是經過“城市化”的。諸如考卷上出現(xiàn)的“神舟五號”“太陽能電池”“克隆人”等新興事物,農村考生在課堂上和生活中都有所耳聞,并做了迎考準備,因此在面對同一套高考試題時,城市考生并不會因為“城市人”的身份比農村考生更有優(yōu)勢。此外,撤點并校政策讓很多農村學生提前進入鄉(xiāng)鎮(zhèn)甚至縣城,接觸到城市文化資源,了解到很多原來在農村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因此農村考生對城市的熟悉程度并不一定比城市考生差多少。雖然農村學生能上高中的比例比城市學生要小,但至少對于將要參加高考的那部分農村考生而言,他們與城市考生的“信息差”正在逐步縮小。這樣一來,高考命題中的所謂“城市化”傾向就很微弱了。
(二)信息傳播多樣化
20世紀,農村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教科書和課堂。相對而言,城市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要寬得多。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信息傳播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tǒng)的單一信息傳播方式變得豐富多樣。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認為農村中學生眼界狹窄而影響高考表現(xiàn)的說法已經過時。筆者2011年暑假在寧夏海原縣的一個山村支教,海原是國家級貧困縣,曾被聯(lián)合國評為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qū)之一。就是在這里的一個小村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手機和電視,移動塔就建在學校附近,信息并沒有被重重高山阻隔,學生也并未像一些學者們想象的那樣對外界一無所知:他們也關注奧運會,知道劉翔和林丹;他們也看新聞、刷網頁,甚至知道一些我都不知道的“世界大事”。
總體而言,今天的中學生可以通過電視、手機、電腦等工具獲取最新信息,無論是社會熱點、網絡熱詞還是科技發(fā)明,從“碰瓷”到“引力波”,從“楊利偉”到“范跑跑”,從“莫言”到“屠呦呦”,農村學生對這些新鮮人事的了解程度并不亞于城市學生。若還堅持說農村考生會因為題目偏“城市化”而影響考場表現(xiàn),則很可能是一些學者的先入之見和主觀臆斷。
綜上所述,高考試題中的“城市背景”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不管是城市考生還是農村考生,都應努力使自己順應這一要求。目前來看,農村考生并非某些學者認為的那樣是“井底之蛙”,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能看到“井口外的天空”。城鄉(xiāng)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現(xiàn)確實仍有一定的差距[12],但這與農村長期遺留下來的諸多教育問題有關,比如教育資源短缺、教學質量落后,而不該將這頂帽子扣在命題中些微的“城市背景”問題上[13]。事實上,在高考命題中適當?shù)伢w現(xiàn)城市文化,不僅是自然的選擇,也有利于我國社會的發(fā)展。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在高考命題中反映時代發(fā)展的脈搏、體現(xiàn)時代的先進文化、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是理所應當?shù)模彩潜厝坏?。試想想,如果高考只考陳舊的知識、過時的技術,可能確實是對農村考生更“公平”,但這樣能選拔出現(xiàn)代化需要的人才嗎?此外,高考是整個基礎教育的“指南針”,如果高考不反映時代的進步和需要,對整個基礎教育的引領和影響可想而知。
馬克思將城鄉(xiāng)關系變遷概括為“城鄉(xiāng)分離”“工業(yè)化與城市化”“城鄉(xiāng)融合”3個階段[14]。在城鄉(xiāng)融合過程中,由城市文化引領農村文化,這種引領可以通過一系列方式實現(xiàn),在高考命題中體現(xiàn)城市文化就是其一。在高考的引導下,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城市文化、跟隨城市文化甚至創(chuàng)造城市文化,從而有助于實現(xiàn)城鄉(xiāng)一體化。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要注意對農村文化的保護,這也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高考應當由對知識的考查轉向對能力的考查是很多學者的共識,在高考命題上體現(xiàn)能力也成為近年來高考命題改革的基本趨勢。為什么能力考查在高考中會被放在一個如此重要的位置?楊學為認為,掌握知識并不是人們的最終目的,如果掌握了知識而不會運用它去解決問題,那么,這些知識不過是“死知識”,這個人充其量也只能是個“書呆子”[15]。高考要考查的能力大致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謝小慶認為,知識性考試只能看出一個人簍子里有多少魚;能力性考試,就是讓人打兩網魚看看,看其“漁”之高下,而后者是現(xiàn)代社會更需要的[16]。從一些學者的調查來看,中國大學生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如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能力[17],語言表達能力欠缺,說話不夠清楚、流暢,不能準確表達內心的想法[18],閱讀理解能力也不容樂觀,缺乏自主閱讀能力和深度閱讀能力,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沒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19]。這類問題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有關,同時也與高考的導向有關??梢哉f,現(xiàn)階段高考還不能很好地考查出考生的能力,這與命題技術的暫時落后有關系。因此,從選拔人才的角度出發(fā),通過改革高考命題以更好地考查學生的能力是合理的,甚至是應當進一步強化的。
從公平的角度來看,有學者認為,高考命題考查能力使得農村考生在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因為其中某些能力諸如“研究性學習能力、綜合能力、創(chuàng)新實踐”等與文化資本有關[20],只能依靠家庭環(huán)境獲得。表面上看,農村考生的確因為文化資本弱而在某些能力上有所欠缺,但是否就應當降低甚至放棄對能力的考查呢?我們可以參考在公平與正義問題上最有代表性的兩位哲學家的觀點進行討論。
羅爾斯主張在機會分配上應向社會處境最差者傾斜[21]。具體到高考命題問題上,農村學生無疑是處境較差的一方,如果按照羅爾斯的思想,那高考試題應當盡量照顧農村考生,較多地體現(xiàn)農村文化,貼近農村生活,讓農村考生有親切感,以提升農村考生的競爭優(yōu)勢,縮小城鄉(xiāng)考生在高等教育入學考試上的差距。然而這樣一來,勢必造成新的問題:首先,這是對城市考生的不公平,正如石中英教授說過的,提出“公正”訴求的人群在“什么是公正”或“如何為公正辯護”問題上是存在分歧的,城市考生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場,勢必會對農村考生這種被補償?shù)墓教岢鲑|疑和抗議[22]。另外,如果過于“偏袒”農村考生,讓農村考生因為“農村”這一因素而有了過度的競爭優(yōu)勢,那所謂的“補償原則”就矯枉過正、適得其反了。就像當初汶川地震后,為了表彰在地震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而對這類學生破格錄取,但由于有些學生能力不足,不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最后只能以退學收場,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公平嗎?可見,即使是出于公平和正義,也不能盲目“補償”,要認清補償什么、補償多少才最重要。
與羅爾斯的正義原則針鋒相對的是諾齊克以能力為本位的自由原則。諾齊克認為只有權利才是平等的,反對在財富、收入、機會上的平等,不平等并不意味著不公平,而只是一種不幸。他認為“一個人的財產只要來路正當,符合他的‘獲取原則’,那么他對這種財產的持有就是正義的”[23]。用諾齊克的這一原則指導高考命題,就猶如達爾文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誰能力強、誰能依靠實力在高考中勝出,誰就擁有了接受優(yōu)質高等教育的正當權利。與羅爾斯相反的是,諾齊克認為對弱者的補償其實是對強者正當權利的侵犯,這一問題從前些日子鬧得沸沸揚揚的江蘇高考減招事件可見一斑[24]。
在某種程度上,羅爾斯的平等原則代表了農村集團的利益,而諾齊克的平等原則則代表了城市集團的利益。如果可以選擇,貧民階層會毫不猶豫地接受羅爾斯哲學,精英階層和既得利益群體則會對諾齊克的學說情有獨鐘[25]。如果真善美是人類活動的最終追求,那么羅爾斯提倡對弱者進行補償,體現(xiàn)了深厚的人文關懷,是為求善、求美;而諾齊克主張按能力進行機會分配,誰強誰就獲得機會,是為求真。這時候我們應該回到高考本身,想一想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考試,高考的首要任務是求真還是求善求美?
在這個問題上,鑒于高考是一項包括命題、招生、錄取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的活動,所以在不同環(huán)節(jié)可以側重于不同的公平觀。在招生和錄取環(huán)節(jié),因為少數(shù)民族的教育水平普遍比較落后,對少數(shù)民族高考采取加分政策,是為了讓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促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教育、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也促進民族團結與和諧。西部地區(qū)教育水平比東部地區(qū)落后,在高考招生中適當傾斜,對一些地區(qū)實行定向招生,這些都符合羅爾斯的補償原則,也是求善求美的表現(xiàn)。而在命題環(huán)節(jié),求真比求善求美更為重要,因為高考作為一種選拔性考試,將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從茫茫人海中挑選出來是其最為基本也最為重要的功能。考試本身就是將不同學生的能力差異如實呈現(xiàn)出來的過程,如果某些試題出得很有技術含量,能夠選拔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但因為有部分人群暫時達不到要求就放棄這類題目,是不理智的。其實我們都明白,農村考生在高考競爭中相差的僅僅是與城市背景相關的能力嗎?顯然不是,這種差距更多地體現(xiàn)在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上。
農村考生因為能力不足而在高考中表現(xiàn)欠佳,與其說是一種試題“城市化”傾向,不如說是農村教育落后的問題,需要做的不是降低高考命題難度,而是提升農村教育水平。通過教育投入來彌補他們在文化資本上的不足,通過教學改革提升農村學生的各項能力,這才是治本之道?!胺ê跗渖希瑒t得其中;法乎其中,則得其下。”總之,高考命題對基礎教育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不能為了不切實際的“絕對公平”而降低高考命題的標準,違背整個高考選拔人才的基本原則。
總的來說,當今的高考命題“城市化”問題并不如一些學者所詬病的那樣不堪,城鄉(xiāng)考生在高考中的差距更多地體現(xiàn)在基礎教育質量和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上,而不在一些看似很“城市化”的高考試題上。高考終歸是以能力為準繩的優(yōu)勝劣汰的過程,適當?shù)摹俺鞘谢眱A向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人才選拔的需要。教育公平固然是重要且必需的,但不能為了追求“城鄉(xiāng)平等”而違背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要看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對癥下藥才能有所成效。當前中國城鄉(xiāng)教育差距固然懸殊,這在根本上是由于城鄉(xiāng)二元對立格局造成的,因此加快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使城鄉(xiāng)教育融為一體,所謂“城市化”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此外,農村家庭教育還比較薄弱,家長文化素質偏低、教育觀念落后,甚至由于常年在外,家庭教育和家校溝通都極度缺乏[26],因此政府部門和學校應當主動作為,共同關心學生的成長,通過開設相關課程來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縮小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在這些方面的差距。最后,教育投入是教育發(fā)展的經濟基礎和必要保障,當前政府對農村教育的投入還遠遠不夠,農村教師工資低、編制少、待遇差[27],導致農村留不住好教師,直接影響學生在高考中的表現(xiàn)。因此,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尤其是“人的投入”,提高農村教師的教學水平,仍然是未來一段時間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優(yōu)先事項。
[1] 王后雄.“高考城市化傾向”的成因及矯正[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5):11-17.
[2] 農村考生稱高考作文難:沒見過高速路父親沒車[EB/OL].(2015-06-10).http://edu.qq.com/a/20150610/ 033733.htm.
[3] 劉洪波.高考作文非把人人逼成假把式哲學家?[J].基礎教育,2005(6):27-28.
[4] 余秀蘭.中小學教學內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以語文教科書為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89-95.
[5] 王修魯.對“高分低能”現(xiàn)狀的分析及對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9(3):63-65.
[6] 葉宏.高考的城鄉(xiāng)差異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4):23-25.
[7] 楊云.方言區(qū)普通話測評中的負面因素[J].語言文字應用,2001(3):33-36.
[8] 李金波.讓考試更科學——基于命題視角的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110.
[9] 張文娟,李長吉.教科書的農村適切性研究:歷程、進展與走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2):51-55.
[10]王卉,周序.教育不公還是差異呈現(xiàn)?——對中小學教科書插圖的反思[J].教育學術月刊,2016(1):99-105.
[11]周一星,曹廣忠.改革開放20年來的中國城市化進程[J].城市規(guī)劃,1999(12):8-13.
[12]楊東平.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xiàn)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05-209.
[13]張素蓉.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城鄉(xiāng)差異因果分析及對策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10-17.
[14]郭彩琴.馬克思主義城鄉(xiāng)融合思想與我國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發(fā)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3):100-105.
[15]楊學為.關于高考考能力的問題[J].教育研究,2005(3):33-34.
[16]謝小慶.降低招生中考試比重增加考試中能力比重——高考向何處去之我見[J].湖北招生考試,2005(20):42-47.
[17]王瑩.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現(xiàn)狀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5):77-80.
[18]張國民,武英耀,趙付明.應重視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268-270.
[19]郭琪.當代大學生閱讀能力的調查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5):93-96.
[20]王后雄.高考命題公正的現(xiàn)實困境與兩難選擇[J].教育研究,2008(8):24-31.
[21]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16-122.
[22]石中英.教育公正與正義理論[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1(2):1-5.
[23]羅伯特·諾齊克.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M].姚大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1.
[24]“減招”事件折射高考改革未盡之路[EB/OL].(2016-06-02).http://www.nfcmag.com/article/6507.html.
[25]王立.諾齊克的平等觀[J].學習與探索,2006(5):32-35.
[26]冉隆鋒.農村家庭教育的憂慮及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40-42.
[27]張和平.中部地區(qū)農村教師流失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5(9):34-36.
(責任編輯 蔡宗模)
Urbaniz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roposition:A Problem to be Reviewed
LIU Qingl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The urbaniz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NCEE)Proposition is consi dered to damage the educational equality.However,there is too much perceptual factor while lacking of rational analysis on the point.In fact,the“urbanization”is just an expression form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n NCEE.It is applied with selecting talents who are able to meet the modern social demands,while not the urban deflection as some scholars criticized.Therefore,it is not only reasonable but also necessary to maintain the appropriate degree of the urbanization.The key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is not to reform the urbanization of NCEE proposition bu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elementary education.Increasing investment of rural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appropriate favor on the rural students in recruiting can achieve the real sense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NCEE proposition;educational equality;urbanization;rural education
G521
A
1673-8012(2017)02-0030-07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7.02.005
2016-11-30
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青年基金項目“大學課堂生成性教學研究”(FJ2016C057)
劉慶龍(1991—),男,湖南湘鄉(xiāng)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及高等教育學研究。
劉慶龍.高考命題“城市化”:一個需要重新看待的問題[J].重慶高教研究,2017,5(2):30-36.
format: LIU Qinglong.Urbaniz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roposition:a problem to be reviewed[J]. 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7,5(2):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