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騰飛
中圖分類號:G886.9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2-021-01
摘 要 運用文獻資料法、比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中國武術與韓國跆拳道進行了各種對比研究。研究表明:雖然韓國跆拳道在中國的傳播非常迅速。但是,我們中華武術無論在歷史背景、文化禮儀、技術方面都是韓國跆拳道所無法比擬的。
關鍵詞 中國武術 跆拳道 體育文化 競技
近年來,中國武術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帆風順,它遭受到了許多阻礙。其中對其影響頗大的就是韓國跆拳道在中國本土的速度傳播。如今,在中國許多跆拳道館的宣傳中有一些口號甚至是把體驗中國武術和學習韓國跆拳道二者混為一談,用中國武術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來包裝跆拳道。這種做法會對中國武術產(chǎn)生許多負面的影響。面對在中國傳播如此迅猛的韓國跆拳道,中國武術的研究者們應該要對其進行研究,外來文化中的優(yōu)秀之處我們應該吸收。要發(fā)揚見賢思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一、積淀深厚的中國武術與文化單一的韓國跆拳道
中韓兩國歷來有著許多聯(lián)系,因為韓國在兩千多年前就開始學習中國的文字、技術、并把一些優(yōu)秀的思想引進其本土。在文化意識上,兩國有許多共同之處。我們稍微研究一下跆拳道的發(fā)展史,便發(fā)現(xiàn)日本空手道和韓國跆拳道最初技術動作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唐朝。當時,有一批沙門被放逐到流球島,他們所傳給當?shù)厝说募紦艚小疤剖帧?,而唐在日本話和韓國語的中文翻譯為別是“空”和“跆”,由此可見。韓國跆拳道的歷史其實很簡單,在許多時候它會依賴于華夏深厚的文化底蘊去包裝自己。如今韓國的跆拳道在中國已經(jīng)形成了一股韓流,并且流行的速度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韓文化的同源性。韓國的跆拳道和華夏的技擊二者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同,最明顯的特點在于韓國跆拳道的文化是簡約的,而中國武術的文化則顯得很復雜、厚重,內容形式上也顯得很有層次,但正是這種單一的文化為韓國的跆拳道在推廣的環(huán)節(jié)中起到了巨大的便利。
二、武術與跆拳道在禮儀中的“修”與“學”
以歷史悠久的角度來說,韓國跆拳道不比中國武術,但是在當今社會,許多人都覺得韓國的跆拳道要比中國傳統(tǒng)武術更講究禮儀。因為現(xiàn)在所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跆拳道是韓國人特意進行包裝、加工過的,這樣能使其更符合大眾的審美標準。而比起韓國的跆拳道,中國的武術在禮儀方面更注重長久的、持續(xù)性的表現(xiàn),所以在傳播方面沒有跆拳道的簡約風格那樣快速讓人接受。同時,跆拳道練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經(jīng)常性的向教練或是自己的伙伴敬禮,然后才開始進行動作的練習,練習結束還要向國旗敬禮等等。在這過程中學生被潛移默化的影響了,養(yǎng)成了注重禮儀的好習慣,這是跆拳道教學的一大特色。但是跆拳道在禮儀方面的教育比較機械,這對學生的身心教育是不利的。因為,韓國跆拳道的禮儀是“學”來的,而中國武術的禮儀是“修”來的。
三、武術與跆拳道傳承與傳播的速度比較
韓國跆拳道在我國的傳播是非常迅猛的,為何它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呢?首先,我們可以從跆拳道的技術動作上得到答復。韓國跆拳道的學習動作的體系比較簡單,適合大多數(shù)沒有武術功底的人去學習;而反觀中國武術的特點是對學生者要有比較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學會學好,并且要求學習的過程特別長,所以大多數(shù)人更愿意來學習可以速成的韓國跆拳道。中國武術被韓國跆拳道沖擊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是韓國跆拳道注重傳播,而中國武術講究傳承。以現(xiàn)在的科學技術去傳播一種文化運動是非常輕松的事情。而傳承講究的是內在的修養(yǎng)與學習。速度非常慢,一些值得傳承的技藝,是我們后來之人需要花費畢生的時間去繼承和修煉的。但是話說回來,我們不能以傳播的速度來衡量一種文化的先進程度。
四、結論
韓國跆拳道近些年來在中國發(fā)展十分迅速,打著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口號搶占了許多原本該是中國武術涉及的領域,面對這種狀況,我們需要做的有很多,首先,需要給中國武術一個確切的定位,讓更多的人了解武術中那些我們應該積極傳承的文化奧義,讓更多的人走出武術不如跆拳道的誤區(qū),然后我們也要采用先進的教學方式來教育學生。再者需要改變中國傳統(tǒng)武術中的守舊思想,并融合現(xiàn)代的競技運動的管理體系去改革和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xiàn)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韓凌.“韓流”現(xiàn)象——淺談韓國影視劇的沖擊[J].電影文學.2008(2).
[2] 詹小洪.韓流漢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42.
[3] 趙輝.從跆拳道文化看跆拳道的傳播[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8(4).
[4] 張瑞林等.跆拳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2,94.
[5]陳曉光.看武術與跆拳道.中華武術[J].2008(4):7.
[6] 王崗.武術是一種文化[J].搏擊·武術科學.2005(1).
[7]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