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吉寬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泗安中學)
摘 要:在思想品德國情模塊的教學中,學生將教學內容的前認知帶入課堂教學是客觀事實。從闡述學生前認知的內涵與特點入手,著重分析學生前認知在國情教育予以關注的必要性和前認知的構成成分,進而探討有效關注和運用學生前認知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思想品德;國情教育;前認知
學情分析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生的認知儲備分析是有效學情分析的重要構成部分。在思想品德國情模塊的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較遠,使得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前認知缺乏必要的關注和教學運用。教學中,如何關注和運用學生的前認知,對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非常重要。
一、思想品德國情模塊教學中學生前認知的內涵與特點
所謂前認知,是學生在學習新的教學內容之前通過生活經驗和網絡資源構建起來的認知現(xiàn)狀。體現(xiàn)在思想品德國情教育模塊的教學中,前認知是客觀學情的重要構成部分,它既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和學生認知加工的重要素材,也是學生思維發(fā)展和情感體驗的重要載體。同時,通過認知加工、實現(xiàn)認知轉換,也是國情教育模塊的重要目標之一。
因此,從思想品德國情模塊教學的角度來看,學生的前認知具有鮮明的特點。首先是真實性和主觀性。學生的前認知是原生態(tài)的,主要受學生的認知和態(tài)度傾向影響,這種認知狀況無外力施加,較為自然,也較為真實。其次是發(fā)展性。學生構建的前認知屬于學生對信息的初次加工,課堂教學則是在信息初加工的基礎上再次加工并實現(xiàn)認知轉換,這種認知差異為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提供了基礎。
二、國情教育前認知的構成及對其關注和運用的必要性
1.學生前認知的構成
國情模塊教學中,學生的前認知至少包含認知成分、思維成分、情感成分和態(tài)度成分等。認知成分主要聚焦獲取的信息本身,即接觸到的信息是什么,關乎信息的表述、內容和結構。思維成分意指認知本身的動態(tài)思維過程,即學生在接觸到某一相關信息時,在情感、態(tài)度的支持下會對信息進行邏輯思辨形成結論。情感和態(tài)度成分表現(xiàn)為對信息的感受,譬如瀏覽報紙,總習慣著重看感興趣的信息。
2.關注和運用學生前認知的必要性
首先,滿足國情教育模塊的特點的需要。國情教育模塊,教學內容更關注政治常識、經濟常識、精神文明建設、社會責任意識等社會生活,內容與學生生活離得較遠。同時,國情教育模塊的內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因此,有必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前認知,積累學情儲備,避免學生對教學內容茫然無知。
其次,適應學生認知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需要。
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課堂教學不是學生認知發(fā)展的唯一來源。在國情教育模塊中,學生的認知經歷了如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學生的前認知來源于學生對日常生活經驗和網絡媒介資源的初次認知加工。作為“生活中的人”,學生往往會不自覺地將日常生活經驗予以加工形成隱形的前認知;在當前網絡媒介日益豐富的背景下,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寬泛,這些信息經由學生的認知加工,都成為學生認知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階段,課堂教學是在學生前認知的基礎上對相關信息進行“二次加工”。第三階段,是經過課堂教學后實現(xiàn)認知轉換。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在學生前認知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前認知進行糾正(針對錯誤認知)、完善(針對片面認知)和發(fā)展(實現(xiàn)認知轉換)的過程。
三、國情教育中積極關注和運用前認知的具體策略
如何在思想品德國情模塊教學中針對前認知的構成,通過相關策略關注和運用前認知成為一個問題,結合日常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予以把握。
1.教學前測,喚醒前認知
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學前測是教師了解和把握現(xiàn)實學情的一種常用的技術,其表現(xiàn)形式可以為“訪談”“問卷”或者“任務單”的形式。體現(xiàn)在國情教育模塊,教師能否很好地利用教學前測,直接關系到能否喚醒學生對某一話題的前認知。在教學中,教師能否準確把握學生的前認知,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方法的選用和教學策略的運用,因此喚醒學生的前認知是有效的國情教育模塊教學的前提。
2.積極引導,思辨前認知
在學生的前認知中,其思維成分是關鍵的影響性因素,往往學生的認知轉換發(fā)生在思維轉變的時候。因此,國情教育模塊的教學應對學生的思維予以積極的關注。思維在很大方面受情感、態(tài)度的影響,或者受課堂教學氛圍的影響,也容易受到教師問題設置的影響。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學生若對某一話題或者情境感興趣,則其思維表現(xiàn)就更加積極,就能更好地參與到教師預設的思維活動中來,反之,則很懈??;而課堂氛圍對學生思維的影響同樣明顯,如果課堂教學氛圍民主,則學生思維更加活躍,相反,若課堂氛圍沉悶,則學生思維表現(xiàn)更加遲滯;學生的思維是否流暢與教師的問題設置密切相關,若教師的問題設置切口合適、指向明確、思維含量適中,則學生的思維表現(xiàn)更加流暢,反之,則學生的思維表現(xiàn)更加
逼仄。
而要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更活躍、更流暢,其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具體到思想品德國情模塊,在有效運用學生的前認知的問題上,應著重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引導,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注重正面引導。通過教學前測,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對于思想品德國情教育模塊的很多觀點,學生經常持消極態(tài)度,這與初中學生的認知現(xiàn)狀或者部分不恰當?shù)纳鐣浾撚嘘P,而要實現(xiàn)有效教學,則需要教師進行積極的正面引導。正面引導的方式有很多,如“榜樣示范”“積極情境”等。使用正面引導,在于發(fā)揮教師的課堂主導地位,盡可能為學生的思維啟動打開積極的通道,讓學生的思維朝建設性、發(fā)展性的方向發(fā)展。
其次,營造民主氛圍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加有張力,課堂學習氛圍的民主與否也很關鍵。在平時的聽課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xiàn)更加具有親和力、更加民主的話,則學生的思維表現(xiàn)就更加活躍;相反,如果教師過分干預課堂,經常性“強行引導”“妄下定論”或者“隨意中斷學生回答”,以致課堂氛圍壓抑,學生的思維表現(xiàn)則更加趨向于“同一化”,即給出教師想要的答案。而在跟蹤調查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不民主的課堂氛圍更容易局限學生的思維,以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思維表現(xiàn)越來越遲滯。
再次,合理設置問題。問題是思維展開的引擎,為學生的思維展開提供了方向、線索和脈絡。一般而言,要使學生的思維空間更加開闊,需要教師在進行問題設置時給出更明確的思維方向和線索,同時,對具體思維的內容予以更少的限制(即較為開闊的思維空間)。
3.創(chuàng)設情境,感悟前認知
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是思想品德國情模塊運用前認知促成認知轉換的關鍵。而學生針對前認知的態(tài)度和情感傾向則是前認知得以順利轉換、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學生能否在認知和思辨中對前認知進行正確的感悟是認知轉換中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體現(xiàn)在國情教育模塊的教學中,教師能否積極地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前認知的感悟,從而為教學中的認知轉換提供動力。
4.梳理脈絡,發(fā)展前認知
從教育學方法論的角度講,“復述(復寫)能為我們的學習留下軌跡從而刻下印記”,這同樣適用于思想品德國情模塊的認知轉化。在認知轉化中,學生的認知轉化以及內涵的思維轉化和情感、態(tài)度轉化往往是片段式、即時式的,若不加以梳理則稍縱即逝。同時,對認知轉化脈絡進行梳理,也是一種重要的認知策略。
參考文獻:
邊玉芳.教育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 栗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