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東南幼兒園 陳 飛
“勇氣圈”模型對幼兒園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啟示
◆江蘇省常熟市東南幼兒園 陳 飛
“勇氣圈(circle of courage)”來源于美洲的本土哲學,該哲學是課程開發(fā)者設計的一種模型,這種模型能夠有效指導教師創(chuàng)設平等、合理的情感環(huán)境來支持幼兒的發(fā)展。該哲學基于兒童的四種需求:歸屬、掌控、獨立和慷慨。勇氣圈的創(chuàng)設者是這樣描述四種需求的:“體驗了歸屬感的兒童知道 ‘我被愛’”“體驗了掌控感的兒童知道 ‘我能成功’”“體驗了獨立感的兒童知道‘我有能力做決定’”“體驗了慷慨感的兒童知道 ‘我有一個生活目標’”。該模型的作者認為,“當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或失衡時,兒童就會失去信心”,如果教師以“勇氣圈”模型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指導與兒童的互動,那么就發(fā)展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
隨著課程游戲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珍視游戲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成為我們幼兒教師支持幼兒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正如種子的生長有著自身的潛能,但還是需要充足的陽光和肥沃的泥土。幼兒的發(fā)展也需要一個豐富的環(huán)境才能健康成長。雖然 “勇氣圈”模型植根于美洲,但是對于我國的幼兒教師在思考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上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教師在關注幼兒體驗歸屬感、掌控感、獨立感和慷慨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為幼兒實現這些價值(歸屬、掌控、獨立和慷慨)而進行了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上的嘗試與努力。
“勇氣圈”模型指出,“體驗了歸屬感的兒童知道‘我被愛’,這對滿足其他所有需求很重要”。《綱要》也指出,“教師的態(tài)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huán)境;行為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
對于新入園的幼兒來說,教師溫暖的懷抱、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為幼兒形成歸屬感提供了舞臺,有助于教師和幼兒建立依戀關系。教師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安全、溫馨、充滿關愛的班級,從而建立積極的依戀關系。教師通過關心幼兒、傾聽幼兒、耐心地對待幼兒等方式滿足幼兒“歸屬和愛的需要”。
1.幼兒與教師之間
教師對新入園的幼兒需積極回應,對于哭泣的孩子盡量去擁抱,對于打翻飯碗的孩子及時給予微笑并重新添加,對于尿濕褲子的孩子馬上更換……教師應快速地對幼兒的需求做出反應。經過一段時間,幼兒與教師建立起積極的依戀關系。
2.幼兒與幼兒之間
教師幫助幼兒相互了解,并使他們成為一個團體。每天開展點名活動,幫助孩子之間相互了解名字;和孩子玩“猜猜我是誰”游戲,記憶班級里其他孩子的名字;組織孩子一起游戲的活動……教師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保障幼兒之間有充分的時間進行互動。
3.幼兒與物質環(huán)境之間
物質環(huán)境要足夠吸引幼兒,足夠多的游戲材料,足夠大的空間,獨立安排的時間,有趣的活動場所等等,這些也能讓孩子產生對幼兒園的依戀。我園給孩子準備一個空曠的軟質的室內活動場地,孩子們在里面盡情地爬、滾、跳,經過一段時間后,教師們組織烏龜爬(一個跟著一個爬)等有情境的游戲,從無序到有序,教師、幼兒和環(huán)境三維一體互動起來。
“歸屬感”讓孩子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將“歸屬和愛的需要”放在自下而上的第三層,可見其重要性。當孩子在幼兒園體驗了“歸屬感”,孩子們就會喜歡上幼兒園。
“體驗了掌控感的兒童知道‘我能成功’。掌控感包括學習能力和社會能力,它有助于兒童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狈e極的自我概念能夠有效發(fā)展 “自我效能感”,這是一種在特定情況下對自己能力的信任。教師在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中應積極地發(fā)展幼兒的自我效能感。
1.材料的不同層次要求
在材料投放中,教師應該給同一種材料設置不同層次的操作要求。比如投放七巧板拼圖,層次一:利用分割線的提示進行正方形組合;層次二:不用分割線的提示進行正方形組合;層次三,搭建復雜的圖形。通過這種有層次性地操作材料,滿足班級里不同孩子的發(fā)展需求。當不同能力的孩子都有成功體驗后,他們會逐漸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
2.有挑戰(zhàn)的環(huán)境
例如,投放不同攀爬難度的攀登架,這體現出材料的層次性。在不同攀登架上面懸掛水果,爬到最高點就可以采摘水果,這是教師設置的挑戰(zhàn);當孩子攀爬過最矮的攀爬架時,鼓勵他們挑戰(zhàn)下一個高一點的攀登架,這也是教師設置的挑戰(zhàn)。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獲得成功感。
3.及時認可孩子的良好行為
教師用鼓勵和關注的方式來認可幼兒。如,教師認可幼兒對其他人表示友好的行為,我們應告訴他們,每次看到他們與其他人分享玩具時我們都非常高興。一旦幼兒形成了這種行為,我們只需要偶爾獎勵幼兒以強化他們的好行為。
“掌控感”能使幼兒在環(huán)境中感到自信,讓孩子在環(huán)境中不害怕?!拔夷艹晒Α奔确嫌變含F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幼兒會在成功與挑戰(zhàn)中不斷前行。
“體驗了獨立感的兒童知道‘我有能力做決定’。這為兒童提供了自我控制和內在規(guī)范的能力。”“自主”是課程游戲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幫助孩子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形成獨立的品質,獨立讓兒童擁有自主性。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促進幼兒的獨立性發(fā)展。
1.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學習
在一個具有真實情境的環(huán)境下,能夠增強幼兒與材料的有效互動,發(fā)展孩子的獨立性。例如,小班孩子學習使用剪刀。教師首先教會如何手持剪刀,這是基本的能力。然后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剪剪草坪里的狗尾巴草,剪成一段一段,不斷鍛煉如何使用剪刀。接下來剪剪地上的落葉,剪成三角形、圓形等,鍛煉手的靈活性。孩子們利用大自然的活材料——容易剪的物品,讓孩子知道“我有能力完成”,接下來在班級區(qū)域中投放報紙、硬紙、布等等,讓孩子自主選擇。通過積極有效地與材料互動,增加孩子的能力,樹立孩子的自信,形成孩子獨立的品質。
2.規(guī)則是通過協(xié)商制定的
自定讓孩子在活動中更有主人翁的感覺。班級規(guī)則都是和孩子一起商量出來的。如有人發(fā)現班級孩子經常在教室里跑來跑去,有一次跑到盥洗室門口和對面的小朋友撞了一下。班級里就有孩子提出不能在教室奔跑,并親自制作一張“禁止奔跑”的標志貼在盥洗室門口。教師在孩子的游戲中學會關注,例如,孩子們晨間戶外游戲玩一米高的大球,整個人趴在上面向前滾,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有一定的危險性。教師通過拍攝當時的畫面,在集體活動中和孩子討論,制訂規(guī)則,既保護孩子游戲的興趣,又能發(fā)展孩子游戲的創(chuàng)造性。
3.學習是在實踐中的
學習不是教師的教,而是幼兒的互相學習以及教師的引導。例如,在建構區(qū)搭建游戲中,學習如何搭建高樓,首先需要幼兒的實際操作、親自體驗,再通過欣賞幼兒的作品、講解自己是怎么在搭建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最后教師提升經驗,引導幼兒感知圍合、壘高等技能。在數學區(qū)中,孩子們拼接圖案時,通過不斷地操作嘗試,完成拼接。教師引導梳理孩子的操作行為,學習移動、旋轉和翻轉等技能。孩子們就是通過“嘗試——分享——提升——實踐”的過程來學習的。
“獨立感”體現了孩子更多的自主,表明孩子的能力不斷增強。孩子們在實踐中逐步養(yǎng)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樂于想象的良好學習品質。
“體驗了慷慨感的兒童知道‘我有一個生活目標’??犊箖和脨坌暮屯樾臑閳F體做出積極的貢獻。”慷慨反映了一種分享、一種合作、一種同情。
教師要幫助幼兒發(fā)展親社會技能。兒童心理學家理查德博士用三個概念來形容親社會行為。首先是分享,“即在沒有明顯個人利益獲得的情況下,把部分個人所有物或財產與人分享?!钡诙呛献?,“為獲得共同的獎勵而采取有幫助意義的行為?!钡谌峭?,“體驗他人的情感并了解他們的情緒和情感。”同時指出,這種親社會技能是在學習好的行為榜樣下習得的。
我們在班級里創(chuàng)設環(huán)境、開展活動來發(fā)展孩子的親社會技能。1.創(chuàng)設分享屋。幼兒自帶物品,如玩具、書本等,這些物品在共享區(qū)里可以自由玩耍。2.投放合作性材料,如一個瓶子里有5個小球,瓶口小瓶身大,小球連著一根繩子。游戲目標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小球,做這個游戲時兒童必須要與其他人全面合作。3.組織新年義賣活動,給生活貧苦的孩子出自己的一份力。4.開展系列活動“照顧蛋寶寶”,在保護蛋寶寶的過程中感受“愛”、學會“愛”、懂得“愛”?!翱犊小钡暮⒆痈谜疹?、體諒和愛別人。
[1]朱莉·布拉德.0-8歲兒童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劉曉東.兒童教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3]希拉·里德爾-利奇.兒童行為管理[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