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玉玲
跟腱疾病的發(fā)生和康復
文/吳玉玲
吳玉玲
解放軍杭州療養(yǎng)院直屬院區(qū)創(chuàng)傷康復中心理體療科副主任技師、技師長。主要從事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骨關節(jié)疾病的康復治療,包括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聲、光、電、磁、冷、熱等多種物理因子療法及康復輔助器具的使用。
跟腱是我們人體中最長最有力的肌腱,位于小腿后方,上端連接小腿三頭肌肌腹,下端止于足跟的跟骨結節(jié),是小腿三頭肌在足跟骨的附著點,長約15厘米,正常跟腱可以承受7000牛頓的力量。
我們常說的跟腱炎,也稱跟腱肌腱病,主要是因為跟腱反復受牽拉、勞損而使腱組織腫脹發(fā)炎,引起疼痛。跟腱炎在經(jīng)常從事運動的人群中發(fā)病率較高,隨著競技體育和大眾健身的興起,其發(fā)病率有逐漸增長的趨勢。
跟腱病的發(fā)生原因包括:1.跟腱遭受過度應力和反復微小損傷后引起跟腱周圍組織炎癥;2.年齡是一個重要因素,35歲前很少發(fā)生,隨著年齡增加,肌腱損傷修復能力下降、老化,容易受損,且損傷后恢復不易;3.腓腸肌的柔韌性和強度不夠,沒有活動開或者還沒調整好就開始運動;4.鍛煉太多、太頻繁;5.突然增加運動量;6.跑步路面的改變(路面較硬或不平);7.鞋不合適、扁平足、外傷等。
從臨床上分,I期時:跟腱本身正常,腱周圍組織有炎癥,腱周炎;Ⅱ期:腱周炎和跟腱退變,肌腱內鈣化,結節(jié)增生,失去正常的光澤。Ⅲ期:肌腱纖維的斷裂。
醫(yī)生可以通過體格檢查,判斷腫脹、疼痛位置,踝關節(jié)活動度,以及一些特殊體征來確定是否患有跟腱炎,同時需要排除是否有跟腱部分斷裂和腓腸肌的拉傷。
另外,可以通過影像學檢查。跟腱炎早期影像學檢查基本正常;嚴重時X線可發(fā)現(xiàn)跟骨止點處的骨刺。鈣化性跟腱病在X線上可以看到明顯的鈣化灶。核磁共振(MRI)和B超檢查可以較清晰地顯示跟腱組織水腫、排列紊亂,以及細小的鈣化點。
一般情況下,跟腱炎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護理(休息、冰敷、理療、服用非處方類鎮(zhèn)痛藥等)后會得到改善。
1.緩解疼痛和腫脹
可選擇應用冰敷、超聲波、沖擊波、微波等物理因子,以減輕局部腫脹和疼痛。同時注意休息,減少受傷處負重或者發(fā)力,如果癥狀嚴重可使用拐杖。選擇穿坡跟鞋,或者使用足跟墊,將雙側足底跟部墊高至少1厘米左右,可以減少活動時跟腱的牽拉。但是足跟墊不建議長時間佩戴。如果使用時間過久,可能會發(fā)生腓腸肌適應性短縮,反而會增加跟腱負荷和勞損。所以足跟墊僅用于急性發(fā)作緩解疼痛和牽拉比較好。如果必要,遵照醫(yī)囑適當服用消炎止痛藥。
康復過程中,仍然需要保持正常體能和活動量,可以采用下肢或者患肢非負重的訓練,比如上肢及軀干的訓練。如果疼痛可忍受,可通過騎自行車或者游泳保持正常體能。
2.伸展訓練
日常活動恢復而沒有疼痛時,可以進行一下訓練:
主動伸展訓練:坐位或仰臥位,腳趾腳踝輕輕向上翹起,做背伸動作,持續(xù)5~10秒,重復5次為一組,每天3~5組。
被動伸展訓練:坐在水平面上,下肢伸直,將彈力訓練帶或毛巾套在腳上,往身體方向牽拉毛巾,保持膝關節(jié)伸直,能夠感到小腿后方有牽拉感。保持該動作15~30秒,放松,重復3次。整個牽拉過程要輕要慢,避免發(fā)生疼痛。適當?shù)那顟B(tài)下進行可訓練比目魚肌。
站立位腓腸肌伸展訓練:對墻站立,將患腿盡量向后伸,雙臂平舉手扶墻,前腿膝蓋稍彎曲,身體前傾。這一過程中保持后腿伸直,腳跟盡量不離地。當感到小腿后有牽拉感時,維持20~30秒,放松,重復3次。當沒有緊張牽拉感時,可以增加身體的前傾程度,直到小腿后緊張感出現(xiàn)為止。
臺階伸展訓練:如果前述的訓練恢復較好,可以進一步使用臺階輔助訓練,達到更好的牽拉效果。該訓練可以替代之前的站立位腓腸肌伸展訓練,兩者只需做其中之一即可。訓練時,腳掌站立在臺階上,腳跟離地。臺階兩側最好有扶手支撐物保護。將腳跟向下壓低,直到小腿后方有牽拉感。維持20~30秒,放松,3次為一組,每天3~5組。如果沒有小腿后牽拉感,可以試著將腳跟放得更低一點,直到有緊張感為止。
站立位比目魚肌伸展訓練:面對墻站立,使患腿在后,雙手前伸扶墻。雙膝適當彎曲,腳跟不離地。身體向前傾,體重施加在腳上,但是腳跟始終不離地。后腿有牽拉緊張感后,保持20~30秒。如果能夠輕松完成,沒有明顯緊張感,可以進一步向前傾或者將膝關節(jié)屈至更低位置,以增加訓練難度,達到更好的效果。3次為一組,每天3~5組。
3. 肌力訓練
在保持肌肉無痛的基礎上,同時進行伸展和肌力訓練。從簡單的動作開始做起。當能夠輕松完成,而無任何困難時,可以逐漸增加難度。循序漸進,不必一次完成所有訓練。訓練包括:
踝關節(jié)抗阻跖屈訓練:將抗阻彈力帶繞在腳上,腳背用力往下踩,對抗做跖屈運動。剛開始時,每天2組,每組10次。以后可逐漸增加至每天3組,每組20次。如果進行幾天后,沒有任何不適,可以通過縮短彈力帶增加阻力,以增加訓練難度。
雙腿提踵訓練:站在地面或臺階邊緣,兩腿伸直,腳跟抬起離地,然后再將腳跟慢慢放下,直至低于臺階平面,然后再次踮起腳尖抬高。在臺階上訓練效果較好,但確保身邊有可以扶住的支撐物保護。練習數(shù)天,可以輕松完成而無任何不適后,可在患腿上增加負重(可以使用沙袋)。
單腿提踵訓練:在能夠輕松完成上述的雙腿提蹱訓練后,可以進行單腿訓練。站在地面或臺階邊緣,腳跟離地。正常腿膝蓋彎曲抬起,不著地?;纪壬熘?,緩慢放低腳跟直到低于臺階平面,然后再踮起腳尖。
屈膝提踵訓練:該訓練主要是增強比目魚肌力量,方法與直腿提蹱訓練類似,只是訓練過程中,膝蓋保持微屈。每組10次,每天3組。
側抬腿訓練:側臥,患肢在上,用力繃緊腿部肌肉,直腿向上抬起約15~20厘米。每天3~5組,每組10次,注意動作要輕、慢。
抬步訓練:患腳站立在約10~15厘米高度的訓練平板(或臺階)上,另一只腳平放在地面上。然后使身體重心逐漸轉移至患腿,慢慢伸直,另一只腳抬離地面。隨后再慢慢放下,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重復10次為一組,每天3~5組。
還可以用杯子或網(wǎng)球等物體置于足底來回運動以放松足底筋膜。
上述訓練方法通過康復專業(yè)人員的指導可自行訓練,定期隨訪評估治療效果,還可以結合肌內效貼布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