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軍區(qū)幼兒園 趙小苗
尊重·理解·溝通·調整·合力
——巧除隔代教育引發(fā)的沖突和矛盾
◆湖北省武漢市軍區(qū)幼兒園 趙小苗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工作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當城市和農村的父母為工作“疲于奔命”,保姆市場又不成熟時,家庭中的孩子基本上全交給爺爺奶奶了,中國便形成一種新的且不可避免的教養(yǎng)模式——隔代教育。一項關于隔代教育的全國范圍內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近一半孩子是跟著祖輩長大的。人到老年往往易“隔代親”溺愛孩子,即便祖輩擁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教養(yǎng)經驗及充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但由于老人受歷史條件和自身年齡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不利于幼兒健康成長的因素。因此隔代教育常常易引發(fā)家庭矛盾,甚至帶來教育誤區(qū)。這種代溝式的養(yǎng)育往往是孩子任性驕縱或膽小怯懦性格的起因,這種教育模式的成敗在某種程度上關系著未來中國的人口質量。如何減少隔代教育差異,讓孩子健康地成長,已成為今天父母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寶寶是個五歲的小男孩,對任何事物都是被動接受或者不理睬。寶爸是廣播電視臺主任,工作特別忙,每天19點后才回家,寶媽在銀行上班,每周回家兩天。寶寶爸媽從沒參加過班上的家長會,自然,寶寶的教養(yǎng)重任都落在爺爺奶奶身上。
大班下學期的一個早上,王老師在晨檢中發(fā)現(xiàn)寶寶的鼻梁處有一塊淤青,便詢問寶寶,可是寶寶什么都不說,中午交班時王老師將這事告訴了我。離園時,我牽著寶寶來到寢室仔細詢問。起初,寶寶眼神游離三緘其口,我想可能他不喜歡這種詢問方式,便把他抱在懷里摸著他的傷處說:“你知道嗎?看到你受傷了,老師很心疼。你還疼嗎?”寶寶這才抬眼看著我說:“昨天很疼,現(xiàn)在不疼了?!蔽椅罩鴮殞毜氖终f:“寶寶,我很想幫助你,能告訴我是怎么回事嗎?”寶寶終于說出了事情經過。原來寶寶在家做10以內的分解時出現(xiàn)了多次錯誤,寶媽發(fā)了脾氣打了他的小屁股,臨出門前叮囑爺爺一定要輔導寶寶做完才能玩。爺爺輔導時屢教不會也很生氣,用竹條打手時不小心甩到了寶寶眼部。寶寶還說后來媽媽生氣地帶著他回到自己的家后,還和爸爸大吵了一架。
過了一會兒,寶寶爺爺來了,我讓副班老師把寶寶帶出去玩,與他私下交談。這才知道爺爺早已對寶媽嚴厲的教育方法和長期當“甩手掌柜”的做法有了很多積怨。當天看到孫子被打就很窩火,聯(lián)想到自己七月就要遠赴上海照顧即將臨產的二兒媳婦,這一走,寶寶可怎么辦?心里牽掛不舍,窩著的一肚子火最終發(fā)在寶寶身上,使寶寶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那次交流后,寶寶爺爺對我們的全心付出很是感動,一再央求我去和寶媽溝通一下,期望兒媳能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好讓二老放心。
對于寶寶爺爺?shù)摹鞍萃小北静幌脒^多介入,畢竟屬于家庭糾紛,但考慮到家園合力才能家園共育,所以必須想辦法幫助寶寶爺爺協(xié)調家庭關系,處理家庭教育代溝。
整理了爺爺奶奶對寶媽的“控訴”大致有幾條:
1.家務事從來不做,孩子5歲了沒做過一頓飯。
2.孩子的生活起居從來不管。寶媽有空閑也要等寶爸回家照顧孩子。
3.寶媽一回家就陪寶寶瘋玩,玩不好便打罵,教孩子時也沒耐心,孩子學不會也是非打即罵。
4.寶媽性格太固執(zhí),爺爺奶奶將好的教育書籍和自己的教養(yǎng)經驗告訴她,她不但不接受還冷嘲熱諷。
接受了寶寶爺爺?shù)膰谕泻?,我利用休息時間與寶寶爸爸媽媽深談了幾次,驚訝地發(fā)現(xiàn)寶媽其實對爺爺奶奶過度溺愛和包辦代替的教養(yǎng)方式也意見頗多。例如:寶媽要求孩子獨立進餐,可是只要寶媽不在家,寶寶吃飯必定是奶奶端碗追著喂,一頓飯吃一個多小時;洗手時,寶寶把手伸到水龍頭下就不動了,爺爺會仔細地幫寶寶洗干凈;吃水果時,爺爺奶奶會把水果切成小塊喂給寶寶吃;甚至寶寶與同伴發(fā)生爭執(zhí)時,爺爺還會馬上參與到“戰(zhàn)場”幫忙等等。寶媽覺得孩子應該粗放式的教養(yǎng),嘗試進行糾正,卻得不到老人的理解和支持,還引發(fā)新一輪的爭執(zhí)。由于寶媽在家時間少,好的教育行為也得不到貫徹落實,因此也總跟寶爸吵架。一邊是父母,一邊是妻子,幫誰都不好,不幫更不好,寶爸成了隔代教育的“夾心餅干”左右為難。辛苦付出的祖輩和“紙上談兵”的甩手父母很容易在寶寶的教養(yǎng)問題上大動干戈,本應和諧美滿的家庭經常硝煙不斷,爭吵不停。
其實作為新生代的父母,工作再忙都不要輕易把孩子的教育權、撫養(yǎng)權完全交給祖輩,即便不得已將子女托給長輩,也要意識到其不利因素而提前預防和消除。父母在百忙中要定期抽出時間與孩子交流,不要放棄和忽視自身的教育職責,隔代教育無法取代親子教育。祖輩也應清楚地定位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配角地位,放手并鼓勵子女進行親子教育,做到不錯位、不越位,并努力與時俱進,接受科學的育兒理念。
我以現(xiàn)代家庭教育理念為基礎,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教育方法給了寶寶家長五個小妙招:“尊重·理解·溝通·調整·合力”,幫助寶寶家人從家庭隔代教育代溝中走出來,在教育理念上達成共識,在教育行為上步調一致,尋找兩代人不同教育方式的契合點,共同為寶寶的健康發(fā)展形成教育合力。
(一)尊重對方的付出
不管是隔代教育中的祖輩還是父輩,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彼此都應該感念對方不同層面的付出。作為子女應該學會先低頭,我勸寶媽尊重老人的想法,嘗試換位思考,體會祖輩的隔代之愛,多想老人在為子女分擔家務和教養(yǎng)孩子的艱辛,多夸寶寶爺爺奶奶對家庭的無悔付出,把贊美掛在嘴邊,把感恩放在行為上,讓老人充分感受到被認同感。而寶寶爺爺也應該退一步,聽聽對方的心聲,對子女的過錯多些包容,少些指責,適當?shù)臅r候,學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觸,疏通感情,舍得放手,大膽鼓勵子女耐心教育孫輩,當好子女教育孩子的顧問和參謀。
(二)理解彼此的行為
孩子在3~6歲時已經逐漸形成了信任權威的意識,當家庭出現(xiàn)教育方式的不一致時,家人注意不要當著孩子面互相指責批判,貶低對方的權威感。權威無論是從哪一方身上消失,對孩子的教養(yǎng)都是不利的。失去權威的家庭,不僅孩子的壞習慣難以糾正,孩子還會利用長輩間的分歧,養(yǎng)成投機取巧的習慣。而相對老實的孩子則會陷在長輩的爭執(zhí)中不知所措,這對孩子自主性的形成十分不利。寶媽年輕氣盛,看到寶寶爺爺?shù)哪鐞郏豢紤]會對孩子造成壞影響而急躁,不理解這僅是祖輩對孫子的隔代之愛,如果想想爺爺為什么這么做,就會釋然。同時,固然爺爺嫌棄寶媽不顧家,也要體諒社會的殘酷現(xiàn)實和工作的緊張節(jié)奏,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要善于利用隔代撫養(yǎng)與父母撫育的各自優(yōu)勢,主動與子女探討孩子的培養(yǎng)方法,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開放的家庭環(huán)境。
(三)溝通正確的觀念
教育代溝的形成往往因為兩代人的教育觀念不同而導致,老年人知識結構更新較慢,寶媽應耐心與老人溝通,盡量用輕松調侃的語言巧妙指出祖輩的不足,尋找適合自己家庭的隔代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最佳平衡點,同時請寶爸在家中做好兩代人的協(xié)調工作,整合兩代人的教育觀,中和差異較大的教育行為,為家庭中的“隔代教育”和“現(xiàn)代教育”找到一個最恰當?shù)慕Y合點,對寶寶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達成共識。
(四)調整適宜的方法
“教育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隔代家庭中的父母應辯證對待老人的教育方法,發(fā)現(xiàn)有問題時,私下與老人交流,幫助老人調整最合適的教育方法。提前和老人達成默契,商定孩子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并且在孩子違規(guī)時一同制止,這樣可避免分歧出現(xiàn)。父母與祖輩要一同商議哪些能力習慣于孩子有益,并制定一致的教育方法,堅持落實。很多孩子受到父母管教時,都會向祖輩求助,父母應及時阻止,或是轉移地點,不給孩子求助機會。
(五)合力形成有效的策略
對于每個有教育代溝的家庭來說,父母有緊跟時代的教育策略,祖輩也有長期積累的經驗之談,沒有對與錯,就看哪個更有效。父母首先要經常和祖輩聊天,交流科學養(yǎng)育的新策略,虛心接受祖輩符合教育觀的舊經驗。其次要選擇合適的科學育兒讀物,與祖輩交流學習體會,幫助祖輩接受新事物。最后對老人寵愛孩子等錯誤的做法,父母既要堅決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合力制定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填平隔代教育“代溝”。
隔代教育是當代中國無法回避的國情。心理學專家指出:孩子更容易接受祖輩慈祥的愛,老人充足的時間和對孩子的耐心是對父母教育的一種彌補。父輩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應學會調節(jié),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并及時更新生活、教育觀念和方法,努力與老人形成家庭教育合力。隔代教育亦可一舉三得:讓父母輕松,孩子有長進,老人有所寄托,成為特色教育,形成更符合時代的新隔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