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秋
摘要:兒化現象是北京方言的特點之一,不僅是一種語音現象,同時也是一種詞匯、語法現象。兒化現象形成于近代,是由北京地區(qū)的口語發(fā)展成為民族共同語之后自然形成的一種語音語法習慣,被北京地區(qū)的人們所熟知并廣泛使用。建國之后,隨著普通話的普及以及社會生活等客觀情況的不斷變化,北京話的兒化現象不斷流變,無論是從語音角度還是詞匯語法的角度都在逐漸消失和變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受語言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的影響,同時也是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對于語言發(fā)展影響的必然結果。
關鍵詞:北京話;兒化詞;流失;變異
一、兒化現象的產生與發(fā)展
北京話的兒化現象產生于近代,是由北京地區(qū)人們的口語習慣語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在語音方面表現為詞匯末尾的卷舌兒化韻,在詞匯、語法方面表現為詞匯末尾的兒化語素“兒”,具有區(qū)別詞匯意義等作用。兒化現象最初形成之時,僅存在于人們的口語之中,通過語音表達一種親切之感,通過是否增加末尾兒化來區(qū)別不同的詞匯意義。隨著兒化現象的不斷發(fā)展和書面語的廣泛運用,兒化現象被收錄到普通話規(guī)范當中,既作為一種普通話音變現象同時也具有語法構詞意義的特殊用法。隨著建國之后普通話的規(guī)范和20世紀80年代推廣普通話的活動,兒化現象逐漸被接受并得到推廣和發(fā)展,但同時也是因為普通話的廣泛使用,兒化現象也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著流變。這既是由于語言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對其造成的影響,同時也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對其造成的巨大沖擊。
二、當代北京話兒化現象的分析
以雙音節(jié)詞詞尾兒化為例,調查當今社會當中北京地區(qū)人們對于兒化現象的使用情況。筆者由于自身所處地域環(huán)境限制,只能通過網絡調查問卷的方式對部分北京地區(qū)人員進行調研,故調查結果只能反映部分情況。參與調研的人群主要是20-50歲的北京群眾。調查問卷分為三類詞語:分別是《現代漢語詞典》要求兒化的詞語,如半道兒、門洞兒等;《普通話實施綱要》要求兒化的詞語,如墨水兒、冒牌兒等;北京話兒化詞語,如磕絆兒、打雜兒、櫥柜兒等。此次調查中,20-30歲的年輕人中“老北京人”占46.43%,“新北京人”占39.29%;30歲以上的“老北京人”占82.35%,“新北京人”占11.76%。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對第一類和第二類的兒化詞的使用上,無論年齡還是新老差異,對于兒化詞的使用都在83%-86%左右,而對于第三類北京話兒化詞的使用,年齡和新老北京人的差異則明顯的顯現出來。20-30歲的青年人兒化詞的使用率使67.5%,其中櫥柜兒、磕絆兒的兒化詞使用率均低于50%,只有39.29%和21.43%;30歲以上的中年人兒化詞的總體使用率是81.19%,其中櫥柜兒的使用率雖然排在最低,但也達到70.59%。
根據以上數據可見,對于北京話兒化詞的使用率,正在隨著出生年份的不斷延后而逐漸降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無論是“老北京人”還是“新北京人”,對于兒化詞的使用都遠不如以前,北京話兒化現象正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變化而產生當代流變。
三、兒化現象的流變
(一)流失的原因
1.社會因素
21世紀是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網絡語體的興盛讓人猝不及防,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人們更樂于接受這種能夠快速準確表達心情和感受的語言風格,具有特殊使用情境的北京話兒化的現象沒有了使用的社會環(huán)境和條件,許多詞匯和語法情況因為時代的不同逐漸消失于人們的使用范圍之中。
2.心理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30歲以上的中年人,無論是新老北京人,都更樂于使用兒化詞;而30歲以下的青年人,無論是老北京人還是新北京人,都不習慣在口語中使用北京話兒化詞,有些詞即使知道北京話應該是讀成兒化,也會在使用的時候念成非兒化詞。這是由于人們的心理觀念造成的。對于30歲以上的中年人來說,兒化是有著京味兒的、有著特殊懷舊意義的、有著那個年代情感和記憶的現象,他們從小就是聽著這樣的北京方言長大的。兒化現象是一種有著年代的特殊語言現象,對于有歷史閱歷的北京人來講使用起來也相對順暢,沒有任何不適之感。而對于30歲以下的青年,特別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來說,兒化詞之于他們是沒有任何情感和意義的,他們從小沒有耳濡目染,沒有傳統(tǒng)北京家庭的熏陶和影響,這些帶有北京記憶和北京情感的詞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值得留戀和懷念的地方,甚至有時候用起來會覺得跟不上時代的節(jié)奏,兒化現象成為了北京老人們才會用的北京方言,是一種跟不上時代和潮流的表達形式。即使有時候會學一點,也是因為覺得有復古氣息,存著一點好玩的心思。這種北京人心理上的差異也是導致北京話兒化詞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3.兒化現象自身的原因
隨著普通話的繁榮而繁榮。但北京話作為一種方言,是在人們的習慣用語的基礎上形成的民族共同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受語言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影響,流失是其發(fā)展的必經過程和必然現象。
首先,北京話作為一種方言,是由口語發(fā)展而來的,能夠區(qū)別意義的兒化詞本就占少數,大多數都是非功能性的兒化詞。沒有實際作用的兒化詞非常容易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逐漸失去其在方言口語中的地位,導致其流失。
其次,語言分為書面語和口語兩種形式,書面語的出現是為了讓口語得以保存和流傳,但北京話兒化現象中的很多詞匯和語法因為本身不具有功能意義,在書寫的時候并不會把兒化詞綴書寫出來,僅保留詞根本身。這也不利于兒化現象的推廣和流傳。
再次,北京話兒化現象的語音卷舌兒化韻并不是一種利于推廣的語音形式,對于南方人來說難以在短時間內接受并廣泛使用??陀^語音條件的限制阻礙其未來的發(fā)展道路,因為語音的特殊性不能夠被多數人所接受并廣泛使用流傳也是其流失的重要愿意之一。
最后,兒化詞形成于近代,有些兒化詞是屬于當時那個時代的記憶,有些詞匯和語法形式只適用于一定時期、一定地域,在現代社會沒有其使用價值和意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其流失和消亡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二)變異的形式
“作為一種方言中最突出的特征,北京話兒化現象不會、也不可能輕易消亡,而自身的調節(jié)與變異,正是其生存手段之一?!彪m然受語言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影響,兒化現象的流變無法避免,但兒化作為北京方言的特征之一,即使不再具有當初產生之時的地位和價值,也不可能輕易的消亡,其自身的變異與調節(jié)會改變其發(fā)展的軌道,讓其以另一種形式繼續(xù)存在。
“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出發(fā),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并非涇渭分明,毫無聯系。地域方言一旦形成之后,在一定社會因素的影響下,其分布和功能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換句話說,地域方言在一定條件下,有時可能變?yōu)椋蛘哒f表現為一種功能變體……在調查研究北京話兒化詞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兒化詞已然不完全是詞匯層面能夠說清楚的現象,它缺乏一般詞匯所具有的持久性、穩(wěn)固性特征……表現出極大的隨意性……與其說它是北京話詞匯里一個詞語聚集群,毋寧說它在許多場合帶出來一種語體變化的信息,正逐步演變?yōu)橐环N語體標記。”彭宗平教授在《北京話兒化詞研究》一書中分析了兒化詞的消失和隱現情況,認為北京話兒化現象正在逐步演變?yōu)橐环N語體標記??梢哉f,這是一部分方言特點最終必然走向的道路。隨著兒化現象使用率的越來越低,它已經不能成為一種獨立的語言形式,而只能變成一種語法現象,不再具有特定的意義,而只具有一種語用的功能。
首先,北京話兒化現象的語音方面在不斷融合,許多不同的卷舌兒化韻正在逐漸合并,成為人們能夠普遍接受的最簡單的形式,這種分化與融合能夠促進其語音的推廣和保留。
其次,北京話兒化詞雖然在最初產生之時是一類特定的詞匯,但本身詞匯的語義作用就不明顯,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更是在逐漸失去其語義價值而逐漸變?yōu)橐环N標記符號。社會動蕩、人口流動、共同語的發(fā)展等情況都導致兒化詞正在逐漸失去它承載語義的作用和價值,當其這種價值和意義消失的時候,兒化詞只能以另一種語言標記符號的形式繼續(xù)存在于北京話中。
再次,北京話兒化現象本就具有語法功能,具有重要的構詞意義。因此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可以預見普通話將有可能吸收更多的北京話兒化現象作為一種語義語法現象加入到普通話標準當中。雖然簡化了其形成初期的存在意義,但能夠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于現代漢語當中也應當是正在流失的方言現象的最好結果。
最后,因為社會和時代環(huán)境的不同,地域方言中語音、詞匯意義的逐漸減少是無法避免的,語音形式的合并、詞匯的語義色彩的淡化都是無法阻止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但北京話兒化現象由于不僅具有語音詞匯意義,更具有語法構詞的重要功能,因此其變異并繼續(xù)流傳發(fā)展也是未來兒化現象發(fā)展的必然形式。
四、結語
北京話作為一類地域方言,形成于人們習慣的民族共同語,受語言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影響。兒化現象作為北京話最主要的特點也必然會隨著這樣的規(guī)律繼續(xù)發(fā)展下去。既然最初形成之時便也是民族語言的集合,是社會和時代成就了當時的北京方言,其未來發(fā)展也必然會受到社會和時代的影響。既然不必對過去的“老北京話”過于執(zhí)著,那么對于北京話兒化現象的流變也應當正視,既然它的發(fā)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那么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其流失和逐漸演變?yōu)檎Z義符號的過程中盡量的保存其有益于北京話和普通話發(fā)展的部分,讓其留存的部分能夠在現代漢語中發(fā)揮更加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那樣,對于方言的保護才真正有其意義和價值。
北京話的兒化現象形成于傳統(tǒng)口語,隨著語言的不斷演變和發(fā)展,通過書面語的形式得以保存。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其流失和變異也是無法阻擋的形勢。但正是因為其不僅具有的語音、詞匯用法,更具有重要的構詞語法意義,才能使其在語言現象的流變過程中得以保存和發(fā)展。也許在多少年之后北京話的兒化現象與現在的發(fā)展狀態(tài)又會有巨大的變化,但也必然是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和社會歷史進程共同作用的結果,能夠被時代和社會所保留下來的語言現象必然都是能夠經得住歷史的考驗的,相信北京話的兒化現象也不例外。
參考文獻:
[1]汪大昌.北京方言與文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5.1.
[2]彭宗平.北京話兒化詞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3]張世方.北京官話語音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