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卉平
摘要:元雜劇《漢宮秋》對“昭君出塞”這一歷史事件進行了改寫,體現(xiàn)了歷史的凝重性和現(xiàn)實的針對性,寄寓了劇作家馬致遠“以史為鑒”的悲恨情懷,折射出元代文人時代環(huán)境下普遍痛楚的文化心理。本文通過解析劇作對王昭君、毛延壽、漢元帝三個形象的改造,深刻透視作者思想的時代意義及局限性。
關(guān)鍵詞:漢宮秋;改造;借古諷今;悲劇
元代劇作家馬致遠所著的《漢宮秋》,以昭君出塞這一歷史事件為題材,通過一國之君漢元帝對文武大臣的譴責和自我感慨,以及他對昭君的思念,寄托了自己的憂傷和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guān)注。同時揭露并鞭撻了貪生怕死、屈辱賣國的漢朝官吏;謳歌了具有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的王昭君?!稘h宮秋》既對史實有吸收,又有所改造,作了大膽的超越。但他的超越不是隨意的,而是從現(xiàn)實的時代要求出發(fā),抓住古與今的契合點,使之既符合藝術(shù)規(guī)律,又實現(xiàn)借古諷今的目的,成為一部富有現(xiàn)實意義的歷史悲劇。
王昭君和漢元帝的事跡,在《漢書·匈奴傳》、《后漢書·南匈奴傳》以及晉·葛洪《西京雜記》里皆有記載。將劇本與這些記載相比,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故事內(nèi)容有很大的變動。
第一、對王昭君形象的改造。歷史上的王昭君本是漢元帝后宮的宮女,當匈奴王呼韓邪單于來漢求婚時,王昭君因不滿漢宮生活,自愿請行。入匈奴后,與呼韓邪單于生一子。呼韓邪單于死后,根據(jù)當時匈奴習俗,她又嫁于新的單于,又生二女。馬致遠不拘泥史實,將王昭君改為漢元帝的愛妃,并將昭君出塞放在匈奴武力脅迫下進行。為了漢室江山,昭君不得不出塞和番,最后在漢匈交界處投江而死。展現(xiàn)了一個熱愛祖國,并在民族矛盾中保持崇高氣節(jié)的女性形象,非常具有歷史的凝重性和現(xiàn)實的悲劇意蘊。王昭君形象作為一個歷史的參照和時代的寄托,成為元代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下人們民族感情的集中體現(xiàn)。在民族矛盾沖突極為尖銳的現(xiàn)實條件下,《漢宮秋》無疑起到了宣泄心靈痛楚的作用。
第二、對毛延壽形象的改造?!稘h宮秋》將毛延壽寫成一個叛國的逆賊,作為被譴責的主要對象。最早把毛延壽與昭君出塞故事聯(lián)系起來的記載見于《西京雜記》,其中說毛延壽是當時被殺的畫工之一,并沒有明確說明毛延壽向昭君索賄。更沒有毛延壽將昭君圖像獻給匈奴單于,并唆使單于攻漢的記載。馬致遠經(jīng)過創(chuàng)作加工,把矛頭指向毛延壽和不能保家衛(wèi)國的文臣武將們,其中寄寓著作者對歷史上亡國之臣的痛恨與批判。
第三、對漢元帝形象的改造。歷史上的漢元帝,還是皇太子時,最寵愛的姬妾是司馬良娣。最心愛的“良娣”早逝后,使“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的劉奭幾乎對所有美女都喪失了興趣。即使初見昭君,有所悔恨讓其遠嫁匈奴,但終究認為這次政治聯(lián)姻可使“邊陲長無兵革之事”,特意把年號改為“竟寧”,意即邊境安寧之意。這完全是一個封建帝王國家重于一切的理性考慮。昭君的事跡在正史記載中僅有幾十個字?!稘h宮秋》中,作為一國之主的漢元帝,不能主持朝政,抵御外辱,在匈奴武力脅迫下,將自己最寵愛的明妃下嫁給呼韓邪單于,屈辱求和,以至釀成與昭君生離死別的人間悲劇。作者在漢元帝對王昭君的思念中滲入了濃重的哀思。特別是第四折戲,漢元帝于漢宮驚聞孤雁哀鳴的描寫,極其凄婉幽怨。
帝王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統(tǒng)治者,歷來被看作是儒家思想最有力的貫徹者和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強調(diào)“三綱五常”,強調(diào)以理統(tǒng)情。而在《漢宮秋》里,作者大膽地突破了世俗觀念中對帝王的敬畏心理,將其塑造成一個柔情無限的愛情主人公形象。突破了傳統(tǒng)封建道德觀念中君王以行政教化為重的那種嚴肅無情形象的禁錮,凸顯了個人悲劇。個人悲劇越深,民族悲劇就越濃。漢元帝的無奈,是一國之主的無奈;他的相思,包含著對大好河山的思念。通過這樣的嫁接,不但使元帝的形象生動豐滿起來,也達到了借個人的悲劇寫國家民族的興衰的目的。
但是,也應當指出《漢宮秋》并沒有正面觸動民族矛盾,對昏弱無能的風流天子漢元帝雖有所嘲諷,但卻充滿了同情,只是把批判的矛頭對準了朝廷里的文官武將,特別是對毛延壽一類的畫師痛加指責。
歷史的演變與歷代文人的邊塞豪情開了一個玩笑,也將漢唐宋金的守邊努力改變?yōu)闅v史的談資。撇開衣冠文化因素,元王朝的統(tǒng)一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有利于中華民族發(fā)展興旺。但在當時,文人難以從這個高度理解,王昭君只是一個典型意象,是漢室衰微的表征,是易代之際婦女命運的體現(xiàn),也是元代社會中婦女問題的暗示。只有理解了這個背景之下歷史與現(xiàn)實比照,我們才不會驚訝于元代舞臺上出現(xiàn)大量婦女問題的雜劇,才能真正理解王昭君形象對于墨客騷人痛楚心靈的表象意義,才能真正理解在塑造毛延壽、漢元帝等形象時,作者思想的時代意義和局限性。
參考文獻:
[1]馬致遠著.王星琦校注.漢宮秋[M].臺灣:三民書局,2015.
[2]周靜.《漢宮秋》中的王昭君形象分析[J].名作欣賞,2015(12).
[3]王方,王小琴.《漢宮秋》中漢元帝的平民形象[J].文學教育(下),2013(03).
[4]王建平.痛斥奸佞之可惡悲嘆忠賢之不幸——《漢宮秋》主題新論[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6(04).
[5]郭英德.中外古典名劇鑒賞辭典[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