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惜春
摘要:袁昌英一生完成了大量的文學創(chuàng)作,散文在其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其散文中的藝術風格主要體現為善于借用西方哲學與心理學知識來思考人生,借助議論表達對中西方社會、女性生存與人生人性的看法,運用圓熟超脫的語言技巧呈現豐富多彩的風貌。
關鍵詞:袁昌英;散文;藝術風格
袁昌英,1894年生,字蘭子、蘭紫,作家,教育家,湖南醴陵人士。她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包括戲劇,散文,小說。她的散文主要有《游新都后的感想》、《巴黎的一夜》、《樸朗吟教授》等。袁昌英是中國現代女性作家中,最早接受西方文化并具有現代意識的作家之一。她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由于學術背景和學者氣質的影響,她的創(chuàng)作展現了一種別樣的風采。她的散文,取材廣泛,構思新奇,橫貫東西,借用西方哲學與心理學知識,運用圓熟超脫的語言技巧,通過議論表達自己的生命體驗與藝術才情,令人大開眼界、耳目一新。
一、借用西方哲學與心理學知識
袁昌英進行散文創(chuàng)作時,最大特色是融合中西文化,以詩性語言表述自己對生命的認知,將抒情哲理化,既有中國文化的敦厚溫柔,又有西方文化的放達恣意。她熟悉西方哲學和文藝的學術背景,寫作上受西方隨筆影響較深,她闡述生活感悟和人生體驗時,喜歡借用西方哲學與心理學知識來表達思想。
例如,在《行年四十》中她在闡述女性在中年時期生理與心理的特殊變化時,就運用了現代醫(yī)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四十是人生最大的一個關鍵……四十是生命向上的最后掙扎;尤其是女子……”[1]這樣的充滿哲理的語句來自她的親身經歷和真實感悟,讀這些文字就好像有一位長者在和我們促膝談心,又好像是微醉后看到了一面鏡子,鏡子里的人既是作家又是自己。這一點,與我國傳統(tǒng)散文喜歡用議論來證明前人的觀點大相徑庭,文章更具現代氣息。
《漫談友誼》中,她說“友誼是與宗教、詩歌、藝術一樣的,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心理上的要求”[2],文中運用了現代心理學的知識,論述了友誼在人與人之間的作用,它是沒有任何物質利益或特殊目的的。談心切磋的友誼生活使人與人之間發(fā)生情感聯系,使心與心相通。其心理的分析充滿了睿智,體現了袁昌英廣博的知識,也反映了她用人道主義改良社會、改良生活的思想。作品《生死》則引用大量資料,借鑒西方關于意識的心理學知識,分析自己在閱讀世界名著時的審美感受,通過一系列古今中外人物的豐富材料來闡釋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和見解:“凡是能表現偉人人格的人,一定可稱為生活著的人,反之,則雖有生的外表,卻不過行尸走肉而已。”[3]
二、借助議論表達思想
袁昌英較早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在國外生活了四年的時間,又有多年執(zhí)教的經歷,對于中西方社會現實和女性人性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袁昌英善于在散文中發(fā)表議論,常常借助議論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她散文中的議論不僅沒有破環(huán)散文的情趣,反而給文章帶來一種獨特的智慧和情趣。她的散文大多使用的是高雅文化材料,親切感和哲理意味并存,既體現了平凡生活的情趣又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
《論女子留學的必要》一文中精彩地表達了男女兩性共存發(fā)展的必要:“女子性情本是柔的……男子的性情意志本是剛強的……”[4]作者由自己日思夢想出國留學引入,接著深入到人類兩性和社會文明需要,最后舉例說明國家應該多送女子留學,不能有性別歧視。袁昌英批評男性中心主義,卻沒有提倡女權主義,而是倡導尊重男女兩性差異。她發(fā)現,男女身心之差異是天然存在的,男女平等不能絕對化,而是需建立在各自的性別差異上。這是一種成熟的女性觀,在文化觀念上為女性解放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5]。
《游新都后的感想》中,這樣寫道“我們的腳踏著的是什么?豈不是千千萬萬、萬萬千千、無數量的磚石所砌成的城墻嗎?試問這磚石哪一塊不是人的汗血造成的?試問這綿延不斷、橫亙于天地間的大城,哪一寸哪一步,不是人的精血堆成的?”[6]通過一連串的反問表達了對先人的崇敬,對祖宗的血汗的愛惜,每一句都發(fā)自內心,每一句都擲地有聲,讀者沉睡的心被這慷慨激昂的節(jié)奏敲響?!对诜缮掀降取分械淖h論,通過分析探討女性遭遇不平等的現狀,剖析了民國后性別歧視的根源,還審視了女性自身的不足,條理清楚,思路清晰,顯示了作為學者的理性,也體現了作者追求男女平等的現代意識。在《生死》中,作者先從慨嘆感情、靈性開始立論,接著圍繞論點列舉了大量古今中外名人形象,如周公、孔子、岳飛、諸葛亮、屈原、司馬遷、曹雪芹、林肯、貞德等等,通過分析這些讓人目不暇接的人物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三、運用圓熟超脫的語言技巧
袁昌英系統(tǒng)地接受過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熏陶,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素養(yǎng)的作家。她的散文用詞新穎,組句精巧,語言樸實,文筆流暢,意象獨特。她用輕松活潑、瀟灑靈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用形象生動、想像奇特的比喻介紹抽象的事物。圓熟超脫的語言技巧運用,使她的散文更具有現代色彩。
一是將尋常詞語藝術化。在《樸朗吟教授》中寫道:“可是呵出來的氣,卻也因為空中太冷,一珠珠都飛到玻璃窗上,互相取暖?!盵7]此段寫空氣“飛”到玻璃窗上,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達了寒冷的程度。用詞巧妙貼切,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再如在《游新都后的的感想》中“秦淮河畔仍是些清瘦的垂楊與泣柳,在那里相對凄然,仿佛怨訴春風的多事,暗示生命的悲涼。那些黑癟枯蒿的船只也仍然在那里執(zhí)行它們存在的使命?!盵8]第二句將楊柳擬人化,用“黑癟枯蒿”來形容船,用“執(zhí)行”賦予了船的使命感,使文章更加生動別致。[9]
二是將抽象事物具體化。散文《忙》是袁昌英的又一佳作,文章語言幽默詼諧,靈活樸實,開篇就說“‘忙就是像這么一個長方形的,木頭有半尺來厚的木匣子,把你嵌在里面,腦袋兒不能伸,腳尖兒不能頂,兩手更是……不讓你一雙眼兒越雷池半步?!盵10]精妙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真實地描繪出忙碌的狀態(tài)和程度,忙碌的不自由和無生機形象再現。在《行年四十》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如“在那夜闌人靜屋暖花香的氛圍里,她的話頭正如開放了的都江堰,簡直是波濤洶涌,只向外奔?!皇俏业纳窠浭纸Y實的話,簡直要被這些馬蹄踏得發(fā)昏!”[11]苦悶、憤怒本是個抽象的心理概念,作者用一句比喻將其具體化,許是受了西方教育所受到的啟迪。
袁昌英是一個以學者的頭腦來寫散文的作家,她的散文具有智慧之美和學者氣度,這是現代女性散文中少有的。袁昌英作品中的現代意識并不特別強烈,既不是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激情倡導者,也不是當時激進的女權主義者,而是合并中西文化,融合了傳統(tǒng)意識和現代意識。在散文寫作上,她的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借用西方哲學與心理學知識,借助議論表達思想,吸納和超越唯美主義,運用圓熟超脫的語言技巧。這使她的散文散發(fā)著現代氣息,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對后來的女性作家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袁昌英.行年四十,巴黎的一夜[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126.
[2]袁昌英.漫談友誼,巴黎的一夜[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75.
[3]袁昌英.生死,巴黎的一夜[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109.
[4]袁昌英.論女子留學的必要,巴黎的一夜[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100.
[5]楊小波.試論袁昌英的女性意識及其中和之美[J].欽州:欽州學院學報,2010(06).
[6]袁昌英.游新都后的感想,巴黎的一夜[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61.
[7]袁昌英.樸朗吟教授,巴黎的一夜[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60.
[8]袁昌英.游新都后的感想,巴黎的一夜[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61.
[9]陳玉蓮.略論袁昌英散文的語言特色[J].湘潭: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04).
[10]袁昌英.忙,巴黎的一夜[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83.
[11]袁昌英.行年四十,巴黎的一夜[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