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洋 許 紅 唐貴忠 何中臣
(重慶醫(yī)科大學,重慶 400016)
重慶市農村留守老人飲食行為特征及影響因素
楊 洋 許 紅 唐貴忠 何中臣1
(重慶醫(yī)科大學,重慶 400016)
目的 了解重慶市農村留守老人飲食行為特征及影響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對農村老人進行現場調查,統(tǒng)計分析。結果 重慶農村留守老人和非留守老人飲食行為總評情況無明顯差異(P=0.112);留守老人與非留守老人每日餐次(P=0.044)、就餐時間(P=0.011)、膳食制作(P=0.000)、食用油使用(P=0.001)、飲水量(P=0.005)、飲酒(P=0.047)之間差異顯著。年齡、性別和民族是農村留守老人和非留守老人飲食行為的共同影響因素(P<0.05);居住地和婚姻狀況僅對農村留守老人飲食行為帶來影響(P<0.05)。結論 農村留守老人飲食文化受傳統(tǒng)習慣及民族風俗影響,對老年健康知識知之甚少,缺乏健康飲食的意識。每個公民和社會都應擔負起關愛留守老人的責任,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現狀,引導他們選擇合理的飲食,促進身體的健康。
留守老人;飲食習慣
農村留守老人由于子女常年在外,子女照料較少,經濟基礎較差,勞動負擔較重,對健康飲食知識了解較少,可能存在著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健康狀況也令人擔憂〔1〕。本文擬對留守老人飲食行為進行評價,分析留守老人和非留守老人飲食行為的影響因素。
1.1 一般資料 2014年3~5月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根據重慶市經濟情況好、中、差選取重慶市璧山區(qū)、綦江區(qū)、酉陽縣、巫溪縣、潼南縣、涪陵區(qū)6個區(qū)縣,每個縣分別分層隨機取3個村,每個村方便抽取50名老年人(包括留守和非留守)共發(fā)放問卷900份,有效問卷852份(94.7%)。留守老人600人,平均年齡(70.7±8.1)歲;非留守老人252人,平均年齡(71.6±8.1)歲。見表1。納入標準:①意識清楚,聽力正常,能夠配合詢問調查;②自愿參與。
1.2 調查方法 采用自設的調查問卷進行面對面的現場填寫。問卷內容包括:基本人口學情況、飲食行為情況及健康狀況等。飲食行為包括每日餐次、每日就餐時間、每日膳食搭配、每日食量、進食速度、飲食口味、每日早餐情況、膳食制作、食用油情況、飲水情況、吸煙情況和飲酒情況12項,每項根據優(yōu)、中、差分別賦予3、2、1分,各項相加滿分36分,得分越高,飲食行為越好,總分>28分為優(yōu),28~22分為中,<22分以下為差。
表1 調查對象人口學特征〔n(%)〕
1.3 質量控制 采用專家咨詢法對調查問卷進行多輪修改,在正式調查前,選取50名調查對象進行預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問卷重復信度為80%,內容效度較好;嚴格遵照抽樣方法的要求,確保抽樣過程中隨機化原則的完全實施;盡量提高研究對象的依從性;調查人員經過一定培訓,統(tǒng)一標準和認識;并做好資料的復查、復核工作;最后選用正確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1 飲食行為比較 賦值:每日餐次:一餐=1、兩餐=2、三餐=3;每日就餐時間:不固定=1、固定=2;每日膳食搭配:以葷為主=2、以素為主=1;每日食量:半飽,很飽=1、7~8分飽=2;進食速度:較快=1、適中=2、較慢=3;飲食口味:較重=1、適中=2、清淡=3;是否吃早餐:非每天吃=1、每天吃=2;膳食制作:炒=1、煮,蒸=2;食用油:動物油=1、植物油=2;飲水情況:少于3杯=1、3~5杯=2、5杯以上=3;吸煙情況:現在=1、過去=2、從不=3;飲酒情況:現在=1、過去=2、從不=3。留守老人與非留守老人每日餐次(P=0.044)、就餐時間(P=0.011)、膳食制作(P=0.000)、食用油使用(P=0.001)、飲水量(P=0.005)、飲酒(P=0.047)之間差異顯著。與非留守老人相比,留守老人更多選擇兩餐、就餐時間更不固定、膳食制作上更多的選擇炒菜,食用油更多的選擇植物油、每日飲水量更多、更少的飲酒。見表2。
2.2 飲食行為總分評價 兩組老人飲食行為總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12)。留守老人平均分(28.1±3.25)分,非留守老人平均分(28.5±3.29)分;飲食行為優(yōu)的留守老人占62.7%(376人),非留守老人占67.4%(170人);飲食行為差的留守老人占3.3%(20人),非留守老人占1.6%(4人)。
2.3 飲食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以居住地、性別、年齡、民族、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家庭年人均收入等可能影響飲食行為的因素為自變量,將留守老人和非留守老人飲食行為評價得分為因變量,分別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居住地、年齡、性別、民族和婚姻狀況會對留守老人飲食行為評分造成影響;年齡、性別和民族會對非留守老人飲食行為評分造成影響。見表3。
表2 留守老人與非留守老人飲食行為各項得分情況統(tǒng)計〔n(%)〕
表3 留守、非留守老人飲食行為評分影響因素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都與飲食習慣有巨大聯(lián)系〔2〕。老年人飲食習慣上應當注意規(guī)律飲食、選擇清淡食物,多次蒸菜、煮菜,食用油以植物油為主,多喝水,戒煙戒酒。隨著年齡的增加,老人們會更加關注飲食健康,會選擇較好的飲食行為,如食用植物油、選擇清淡飲食、堅持每天吃早飯,多食蔬菜等〔2〕。女性擔負起照顧全家老小的責任,善于關注營養(yǎng)及健康知識和經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飲食習慣〔3〕。少數民族老人飲食行為較差,主要是由于少數民族留守老人沿襲祖先的飲食習慣,如苗族和土家族每日兩餐,并且少數民族聚居地處偏遠,經濟文化程度落后。
居住地越偏遠,留守老人飲食行為評分越低。偏遠地區(qū)留守老人生活經濟狀況較差,飲食僅夠溫飽,餐次和時間不固定;消息閉塞,不會關注老年人飲食健康知識,在食用油選擇、飲水量、吸煙和飲酒這幾項存在不良的飲食行為。非留守老人由于和子女居住,雖然居住地偏遠但是生活經濟狀況會好轉,子女也會關注部分老年人健康知識,所以居住地對非留守老人飲食行為評分影響較小。離異或喪偶會對留守老人飲食行為評分造成負面影響。離異或喪偶的留守老人基本意味著獨居〔4〕,獨居老人生活缺乏家人照料,存在不良飲食行為的風險,如就餐次數減少和就餐時間不定。而非留守老人由于有子女共同生活,飲食行為更加健康。
建議:①宣傳健康的飲食習慣〔5〕。鼓勵留守老人保持現有的優(yōu)良飲食行為,蔬菜為主,控制食量,清淡口味,堅持吃早餐和不飲酒等。引導留守老人改掉不良飲食行為,固定三餐時間,多選擇蒸菜和煮菜,食用油選擇植物油,多飲水,戒煙等。②倡導子女贍養(yǎng)老人的觀念。為了改善農村留守老人孤獨無助的生活現狀,應當倡導子女贍養(yǎng)老人的觀念,各級政府,尤其是鄉(xiāng)鎮(zhèn)加強敬老愛老意識的宣傳教育工作,鼓勵外出務工子女回家探望老人,關心老人生活起居〔6〕。新聞媒體可以用輿論工具,與村委會舉行最有孝心打工兒女評比,樹立一批先進人物,讓留守老人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③完善留守老人的醫(yī)療和養(yǎng)老保障制度。國家加大對基層衛(wèi)生服務的投入力度,各級衛(wèi)生院定期對農村老人們進行健康體檢,積極建立健康檔案〔7〕。村委會與衛(wèi)生院或衛(wèi)生室合作建立健康咨詢室,定期組織留守老人開展健康知識講座或健康飲食宣傳片觀看等活動,既豐富了他們的娛樂生活又指導了他們的飲食健康。
1 賈亞娟.農村留守老年人口健康狀況研究——以陜西農村為例〔J〕.農業(yè)考古,2011;(11):204-6.
2 丁 潔,王南平,羅彩云,等.城市社區(qū)中老年人飲食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7):220-1.
3 劉 弘,郭紅衛(wèi),高圍澈,等.上海市老年人飲食行為及影響因素〔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1):16-9.
4 穆懷暢,任孝鵬,劉金霞.空巢老人幸福感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293-4.
5 解瑞寧,李英娥,高洪彩,等.空巢老人飲食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濟寧醫(yī)學院學報,2013;36(1):46-8.
6 陳正英,楚 婷,薛桂娥.民族地區(qū)農村留守老人生存質量調查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84-6.
7 趙淑輝,苗海斌.關于內蒙古農村牧區(qū)留守老人生活現狀及養(yǎng)老問題的思考〔J〕.社科縱橫,2013;28(3):177-8.
〔2015-09-27修回〕
(編輯 苑云杰/杜 娟)
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青年項目(No.2010QNZH31)
唐貴忠(1963-),男,碩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衛(wèi)生政策與衛(wèi)生人力資源管理、衛(wèi)生法規(guī)與衛(wèi)生監(jiān)督研究。
楊 洋(1991-),女,碩士,主要從事社會醫(yī)學與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研究。
R195
A
1005-9202(2017)05-1242-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5.096
1 重慶市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衛(wèi)生監(jiān)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