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穎 顏應琳 劉東亮 于 凱 王擁軍 李 芳 張廣波
(河北省任丘康濟醫(yī)院,河北 任丘 062550)
老年人體質指數與代謝指標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關系
高素穎 顏應琳 劉東亮 于 凱 王擁軍1李 芳 張廣波
(河北省任丘康濟醫(yī)院,河北 任丘 062550)
目的 探討老年人體質指數(BMI)與代謝指標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關系。方法 隨機整群抽樣法以任丘市60~70歲的常住居民5 010例為調查者,進行面對面健康問卷調查、人體測量、實驗室檢測。結果 5 010例調查者中,平均BMI為24.90 kg/m2(22.30~27.20 kg/m2),女性BMI、超重及肥胖、代謝綜合征的比例顯著高于男性,隨著年齡增長,BMI、超重及肥胖的比例逐漸下降(P<0.01);隨著BMI的增加,腰圍、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尿酸(UA)、穩(wěn)態(tài)模型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水平逐漸增高,而平均年齡、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則逐漸降低(P<0.01),代謝綜合征及其組分中的中心性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TG血癥、低HDL-C血癥患病率增加,高TC血癥及高LDL-C血癥、高UA血癥的患病率及抗血小板藥物使用率同樣隨著BMI的增高而增加,而吸煙的比例逐漸降低(P<0.01)。結論 隨著BMI的增加,老年人多種代謝指標異常明顯增加,因此對老年超重及肥胖人群應充分關注,加強健康教育,控制體重等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以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
體質指數;超重;肥胖;代謝性指標;心腦血管疾病
聚集多種代謝成分異常的代謝綜合征(MS)在老年人群中是常見現象,而肥胖是MS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之一,本文擬了解老年人體質指數(BMI)的分布及與MS及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以河北省任丘市60~70歲的常住居民為篩查對象。轄區(qū)內有6個鄉(xiāng)、9個鎮(zhèn)、3個辦事處及1個開發(fā)區(qū)共413個行政村或社區(qū),2012年5~10月,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法,抽取100個村和20個社區(qū),共篩查5 010例。平均年齡(64.29 ± 3.05)歲,其中男2 163例(43.17%),平均年齡(64.46 ± 3.11)歲,女2 847例(56.83%),平均年齡(64.15 ± 3.00)歲。入選人群中居住農村4 114例(81.12%),居住城鎮(zhèn)896例(17.88%);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3 711例(74.07%),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 299例(25.93%)。
1.2 方法 所有資料按照統一設計的調查表,由經統一培訓的醫(yī)務人員對符合條件的調查對象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問卷調查、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
1.2.1 問卷調查 包括年齡、性別、血管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癥史、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史、冠心病史、心房顫動史、外周血管病史等、飲食情況、運動情況、抗血小板藥物使用情況等。
1.2.2 體格檢查 包括血壓、心率、身高、體重、腰圍。身高測量時,入選者赤腳,立正姿勢站在身高計的底板上,腳跟,骶骨部及兩肩胛間在身高計的立柱上,再移動水平板到入選者的頭頂,松緊適當,即可測量出身高,記錄數據以厘米為單位;測量體重采用電子體重計,入選者穿短衣褲,赤足,自然站立在體重計踏板中央,保持身體平衡后讀取數值,記錄數據以千克為單位;腰圍測量時入選者站立,雙腳分開25~30 cm,將皮尺經臍上1 cm處水平環(huán)繞一周,記錄數據以厘米為單位;血壓和心率測量時,要求被調查者靜坐5~10 min,采用歐姆龍電子血壓儀,測量入選者雙側上肢收縮壓、舒張壓及心率,測量兩次取最高側收縮壓及舒張壓作為最終結果記錄。
1.2.3 實驗室檢查 所有入選者禁食12 h后,常規(guī)采集空腹靜脈血標本6 ml,采用奧林帕斯40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測定空腹血糖(FPG)、尿酸(UA)、胰島素水平(INS)、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其中血糖采用葡萄糖檢驗酶法,UA采用UA-PAP法,TC采用COD-PAP法,TG采用GPO-PAP法,LDL-C及HDL-C采用選擇性抑制法。采用穩(wěn)態(tài)模型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評價胰島素抵抗(IR)程度:HOMA-IR=FINS(mU/L)× FPG(mmol/L)/22.5。
1.3 相關診斷標準的定義 依據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定聯合委員會推薦的MS診斷標準,即滿足下述3項及以上者即可診斷為MS:①中心性肥胖:腰圍,男性≥90 cm,女性≥85 cm;②高血糖:FPG≥6.1 mmol/L,或服糖負荷后2 h≥7.8 mmol/L或有糖尿病史;③高血壓:血壓≥130/85 mmHg,或有高血壓史;④高TG血癥:TG≥1.7 mmol/L;⑤低HDL-C血癥:HDL-C<1.04 mmol/L。高膽固醇血癥的診斷標準為TC≥5.18 mmol/L;高LDL-C血癥的診斷標準為LDL-C≥3.37 mmol/L;高UA血癥的診斷標準為男性UA≥417.0 μmol/L,女性UA≥357.0 μmol/L。高血壓診斷標準為既往診斷高血壓或目前正在接受相關藥物治療者;糖尿病診斷標準為既往診斷糖尿病或目前正在接受相關藥物治療者;高脂血癥診斷標準為既往診斷高脂血癥或目前正在接受相關藥物治療者;腦卒中或TIA、心房顫動、冠心病、外周血管病的診斷標準為既往被診斷或目前正在接受相關藥物治療者;吸煙為到目前為止,累計吸煙≥100支,且目前仍然吸煙;被動吸煙為不吸煙者吸入吸煙者呼出的煙霧累計>15 min/d,每周至少有2 d;過量飲酒為在過去30 d內,每日飲酒總量>5個標準單位(女性為4個標準單位);缺乏體力運動為1 w活動少于3 d,中等體力活動每日活動少于20 min;依據身高及體重計算BMI。根據2003年《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與控制指南》的標準,BMI<18.5 kg/m2為低體重,BMI≥18.5~23.9 kg/m2為體重正常,BMI≥24.0~27.9 kg/m2為超重,BMI≥28.0 kg/m2為肥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χ2檢驗及Kruskal-Wallis檢驗。
2.1 一般情況比較 5 010例調查者中,女性平均BMI顯著高于男性(P<0.01);女性超重及肥胖比例顯著高于男性(P<0.01);隨著年齡增長,BMI下降,超重及肥胖的比例顯著下降(P<0.01)。MS患者1 657例(33.07%),女性MS患病率顯著高于男性(P<0.01)。隨著年齡增長,MS患病率下降(P<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年齡的老年人BMI、超重及肥胖、 MS患病率的比較
與女性比較:1)P<0.01;與60~65歲比較:2)P<0.05
2.2 不同BMI與代謝指標比較 隨著BMI的增加,腰圍、收縮壓、舒張壓、FPG、TG、TC、LDL-C、UA、HOMA-IR水平逐漸增高,而平均年齡、HDL-C則逐漸降低(P<0.01)。見表2。
表2 不同BMI間年齡及各代謝指標的比較〔M(P25,P75)〕
2.3 不同BMI間性別與代謝異常組分及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比較 隨著BMI的增加,MS及其各組分中的中心性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TG血癥、低HDL-C血癥患病率增加(P<0.01)。高TC血癥、高LDL-C血癥及高UA血癥患病率同樣隨著BMI的增高而增加(P<0.01);隨著BMI的增高,吸煙率逐漸降低,抗血小板藥物使用率增高(P<0.01);而腦卒中或TIA、房顫、冠心病、被動吸煙、過量飲酒未見逐漸升高或降低趨勢,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外周血管病、牙周病、缺乏體力活動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BMI間性別與代謝組分異常及心腦血管病患病率的比較〔n(%)〕
MS包括一系列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如肥胖、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等,且明顯增加了個體和人群中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謝性疾病的發(fā)病和死亡風險。研究表明,體重與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紊亂和代謝異常性疾病密切相關〔1〕。超重和肥胖已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導致疾病負擔的十大危險因素之一〔2〕。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的老齡化,肥胖的患病率呈迅速上升趨勢,肥胖既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同時又促進多種慢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3~7〕。本調查顯示,60~70歲人群平均BMI為24.90(22.30~27.20)kg/m2,超重及肥胖的比例為59.14%,女性高于男性,與田云霞等〔8〕2011年關于銀川市60~80歲人群超重和肥胖檢出率為59.03%的報道基本一致,高于曾偉等〔9〕2009年關于成都市城區(qū)60~70歲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為30.86%及8.33%的報道,亦高于張梅等〔10〕2014年關于2010年我國≥60老年人超重/肥胖流行特征的32.10%及12.10%的報道;MS患病率33.07%,其中男性23.62%,女性40.25%,女性MS的患病率亦高于男性;隨著年齡增長,BMI、超重及肥胖、MS的比例下降,這與張鈺聰等〔11〕報道一致,吳繼衛(wèi)等〔12〕報道隨著年齡增加,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結果不一致,這可能與本調查對象的年齡特定60~70歲范圍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肥胖與其他代謝異常緊密相連,國內報道相似〔1,8〕。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隨著BMI的增加,老年人群中抗血小板藥物使用率逐漸增高,而吸煙率逐漸降低,提示任丘老年居民對與肥胖相關的代謝異常及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已引起重視,并予以積極干預。
代謝異常多有肥胖〔13〕,Katzmarzy等〔14〕的研究證實,與體重正常的人比較,超重的人患MS的概率是體重正常者的4.7 倍,而肥胖的人為30.6 倍。不同BMI中,合并MS的患者死亡率均高于不合并MS的患者。國內吳麗萍等〔15〕對7 000例贛州市城區(qū)居民研究發(fā)現,隨著BMI增加,MS的患病率也隨之上升,當BMI≥24 kg/m2時,MS的患病率為68.70%。而本研究也發(fā)現超重及肥胖與MS的發(fā)病有直接關系,BMI在MS的診斷中有著重要作用。本研究還發(fā)現,超重及肥胖組腦卒中或TIA的患病率明顯高于體重正常組或低體重組,因此,對于任丘市老年人群超重及肥胖的現狀應引起高度重視,超重及肥胖與代謝綜合征及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應對BMI≥24 kg/m2人群予以充分關注。
1 盧 燕,張 賢.上海市某社區(qū)老年人體質指數與代謝異常關系的調查〔J〕.上海預防醫(yī)學,2012;24(3):156-9.
2 徐翠紅,陳 莉,朱安善.老年人群體質指數及代謝性疾病危險因素分析〔J〕.浙江預防醫(yī)學,2010;22(5):9-11.
3 Reis JP,Loria CM,Lewis CE,etal.Association between duration of overall and abdominal obesity beginning in young adulthood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middle age〔J〕.JAMA,2013;310(3):280-8.
4 Logue J,Murray HM,Welsh P,etal.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fat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dependently of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and deprivation〔J〕.Heart,2011;97(7):564-8.
5 Dyck R,Karunanayake C,Pahwa P,etal.Prevalence,risk factors and comorbidities of diabetes among adults in rural Saskatchewan:the influence of farm residence and agriculture-related exposures〔J〕.BMC Public Health,2013;13:7.
6 Houinato DS,Gbary AR,Houehanou YC,etal.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in Benin〔J〕.Rev Epidemiol Sante Publique,2012;60(2):95-102.
7 Awoke A,Awoke T,Alemu S,etal.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hypertension among adults in Gondar,Northwest Ethiopia:a community 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J〕.BMC Cardiovasc Disord,2012;12:113.
8 田云霞,張 琳,寧艷花,等.銀川市老年人體質指數與常見慢性病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1):4219-21.
9 曾 偉,賈 勇,魏詠蘭,等.成都市成年居民肥胖流行現狀及其與慢性病的關系〔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9;17(5):514-6.
10 張 梅,姜 勇,李鎰沖,等.2010年我國≥60歲老年人超重/肥胖流行特征〔J〕.中國流行病學雜志,2014;35(4):365-9.
11 張鈺聰,關紹晨,吳曉光,等.北京市老年人體質指數與代謝指標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10(6):409-12.
12 吳繼衛(wèi),張明霞.城鎮(zhèn)職工體質指數及其與慢性病的關系〔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8(4):652-4.
13 Barter P,McPherson YR,Song K,etal.Serum insulin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overweight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dyslipidemia〔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7;92(6):2041-5.
14 Katzmarzyk PT,Church TS,Janssen I,etal.Metabolic syndrome,obesity and mortality:impact of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J〕.Diabetes Care,2005;28(2):391-7.
15 吳麗萍,戴龍華,鐘久鶇.贛州市城區(qū)居民體質指數與代謝綜合征發(fā)病的相關分析〔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13;33(4):565-6.
〔2015-11-07修回〕
(編輯 苑云杰/曹夢園)
河北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2276104D-90)
于 凱(1961-),男,主任醫(yī)師,醫(yī)學碩士,主要從事神經內科臨床研究。
高素穎(1976-),女,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神經內科臨床研究。
R589
A
1005-9202(2017)05-1108-04;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5.030
1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神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