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李 琛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呼吸內科,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表達與調節(jié)性T細胞浸潤的相關性
陳麗萍 李 琛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呼吸內科,河北 張家口 075000)
目的 探討非小細胞肺癌(NSCLC)組織中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PD-L)1與調節(jié)性T細胞(Treg)浸潤的相關性。方法 NSCLC患者79例,檢測癌組織及癌旁組織中PD-L1水平和Treg浸潤情況,分析PD-L1水平和Treg浸潤的相關關系,并觀察其與臨床病理的關系。結果 癌組織中PD-L1高表達和Treg高浸潤顯著高于癌旁組織(P<0.05);Ⅰ期癌組織中PD-L1高表達和Treg高浸潤顯著高于Ⅱ期,有淋巴結轉移肺癌組織中PD-L1高表達和Treg高浸潤顯著高于無淋巴結轉移(P<0.05);癌組織中PD-L1高水平與Treg高浸潤存在正相關關系(P<0.05)。結論 NSCLC組織中PD-L1高表達和Treg高浸潤,與淋巴結轉移和分期有關,且PD-L1高表達與Treg高浸潤呈正相關關系。
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1;調節(jié)性T細胞;非小細胞肺癌
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發(fā)病與免疫功能異常和基因缺失或突變有關。調節(jié)性T細胞(Treg)是近年來被發(fā)現(xiàn)的一種T細胞亞群,對免疫應答和免疫穩(wěn)定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翼狀螺旋轉錄因子P3(Foxp3)是其標志性分子之一。研究顯示〔1〕,Treg水平升高對肺癌生長和轉移具有促進作用,且與肺癌預后具有較大關系。程序性死亡受體(PD)配體(PD-L)1是B7家族的成員之一,是一種負性調節(jié)因子。在丙肝患者細胞中PD-L1表達與Treg增殖有關,因此推測PD-L1高表達與NSCLC 有關。然而目前臨床關于Treg浸潤和PD-L1表達與NSCLC的關系研究甚少。本研究擬分析NSCLC組織及癌旁組織中Treg浸潤和PD-L1的表達情況及其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9例NSCLC患者的手術癌組織及癌旁組織,患者均經(jīng)病理及細胞學確診。排除術前經(jīng)放療或化療者、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或嚴重感染者。其中男44例,女35例,年齡48~80〔平均(65.4±4.2)〕歲,根據(jù)TNM分期:Ⅰ期47例,Ⅱ期32例;腫瘤類型:鱗癌34例,腺癌35例,大細胞肺癌10例。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試劑:兔抗人多克隆抗體PD-L1(生產批次:20131128)和Foxp3(生產批次:20131109)由Abcam公司提供,免疫組化SP試劑(生產批次:20131019)、蘇木精(生產批次:20131025)均由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將手術標本以10%的甲醛固定,石蠟包埋,5 μm厚連續(xù)切片,脫蠟,分別將兔抗人多克隆抗體PD-L1和Foxp3(Treg)加入,置于4℃環(huán)境中過夜。然后分別進行洗脫、加入二抗,最后進行蘇木精染色。然后進行計數(shù),先于低倍鏡視野下選取陽性細胞密集區(qū)域(5個細胞左右),然后再行高倍鏡觀察,每個標本均記錄5個視野。PD-L1染色陽性:細胞質或(和)胞膜出現(xiàn)棕褐色或棕黃色;Foxp3(Treg)染色陽性:腫瘤細胞及間質細胞質和細胞核呈棕褐色。PD-L1染色高表達:以陽性率20%為界限,高于20%表示高表達;Foxp3(Treg)染色:得到陽性細胞總數(shù)求平均值或者中位數(shù),超過中位數(shù)或平均數(shù)表示高表達。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χ2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及Spearman相關性分析。
2.1 癌組織和癌旁組織比較 癌組織中PD-L1高表達42例,癌旁組織中PD-L1高表達3例;癌組織中Treg高浸潤40例,癌旁組織Treg高浸潤4例,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 PD-L1表達、Treg浸潤與臨床病理關系 Ⅱ期癌組織中PD-L1高表達和Treg高浸潤顯著高于Ⅰ期,有淋巴結轉移肺癌組織中PD-L1高表達和Treg高浸潤顯著高于無淋巴結轉移(P<0.05)。見表1。
2.3 相關性分析 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癌組織中PD-L1高水平與Treg高浸潤存在正相關關系(r=0.762,P=0.007)。
表1 PD-L1表達、Treg浸潤與臨床病理關系〔n(%)〕
NSCLC是肺癌的一種,主要包括腺癌、鱗癌、大細胞癌,與小細胞肺癌比較,NSCLC擴散較慢,轉移也相對較晚。目前,NSCLC發(fā)病原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確切,主要有以下觀點〔2〕:NSCLC細胞是屬于異質性惡性細胞,其形成與外源性毒素、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主要包括工業(yè)污染、吸煙,其中吸煙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NSCLC形成還與特定促癌基因活性增加、抑癌基因活性降低有關。且研究顯示,NSCLC發(fā)生和發(fā)展還與機體免疫有關,且以T細胞免疫最重要。
Treg對機體自身免疫反應性T細胞亞群、對T細胞增殖、細胞因子產生均具有調節(jié)作用。研究顯示〔3〕,Treg對荷瘤小鼠抗腫瘤反應具有抑制作用,提示Treg浸潤與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具有較大關系。腫瘤細胞逃逸指腫瘤細胞可以通過免疫系統(tǒng)識別和攻擊,進而在體內生產和增殖。Treg增殖在腫瘤細胞逃逸中發(fā)揮較大作用,對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調節(jié)免疫應答產生細胞因子,抑制對抗腫瘤作用。推測Treg浸潤可能通過抑制免疫功能對腫瘤的監(jiān)測和殺滅,進而影響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本研究結果的具體作用機制尚不確切,可能與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有關,多種因素可以促使腫瘤微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進而引起腫瘤負性刺激因子和促進因子失調,進而誘導Treg大量產生〔4〕。除此之外,NSCLC患者外周血會發(fā)生改變,且分期不同及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變化也不同,進而致使外周血促進未成熟樹突細胞誘導Treg生成也存在差異。PD-L1是現(xiàn)階段研究比較成熟的B7家族成員之一,是一種負性共刺激分子。有研究顯示,PD-L1通路和Treg增殖存在較大關系〔5〕。且有研究顯示,丙型肝炎患者樹突細胞對Treg具有一定刺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丙型肝炎病毒特異性的T細胞,而這種抑制作用與PD-1/PD-L1通路存在較大關系〔6〕。而惡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中會存在較多Treg浸潤,而Treg浸潤同樣與PD-1/PD-L1通路有密切關系。推測PD-1/PD-L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誘導Treg產生,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jié)免疫功能,進而對腫瘤免疫進行負性調節(jié),降低對腫瘤細胞的殺滅作用〔7〕。本研究說明Treg高浸潤確實與NSCLC有關,且與臨床病理特點有關,其原因為〔8〕:Treg高浸潤會對機體免疫功能產生影響,進而降低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作用,致使腫瘤細胞產生,而對腫瘤監(jiān)測作用降低,也會增加腫瘤轉移能力,導致腫瘤分期較高和淋巴結轉移。癌組織中PD-L1高水平與Treg高浸潤存在正相關關系,分析其原因可能為:PD-L1水平較高時,PD-1/PD-L1通路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活躍,而PD-1/PD-L1通路對Treg浸潤有關,進而導致Treg高浸潤。
1 劉衛(wèi)青,代榮欽,郭志松,等.缺氧誘導因子-1α、缺氧誘導因子-2α在非小細胞肺癌腫瘤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5,32(11):2854-6.
2 Ikeda S,Okamoto T,Okano S,etal.PD-L1 Is Upregulated by 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of the PD-L1 and JAK2 gene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J Thorac Oncol,2016;11(1):62-71.
3 李 琳,王 暉,杜 俊,等.雌激素受體α和β在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表達及其與臨床病理關系〔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3;32(3):271-4.
4 Leng C,Li Y,Qin J,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expression of PD-L1 and PD-L2 o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CD8+T cells〔J〕.Oncol Rep,2016;35(2):699-708.
5 龍 日,劉映峰,嚴全能,等.JNK通路介導LPS誘導臍靜脈內皮細胞PD-L1表達的實驗研究〔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3;13(5):546-8,569.
6 張 健,王昕升,王寶英,等.肺結核患者血中CD95與PD-1,PD-L1的檢測與分析〔J〕.現(xiàn)代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28(1):103-5.
7 韓麗娟,李汝平,陳新峰,等.B7家族及其受體PD-1在人NK/T細胞淋巴瘤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國腫瘤臨床,2014;41(6):363-7.
8 馬麗莉,李水仙,畢志彬.PD-L1和PD-L2在食管鱗狀細胞癌表達增強并與浸潤和轉移有關〔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5;31(8):1112-4.
〔2015-12-09修回〕
(編輯 袁左鳴/滕欣航)
陳麗萍(1984-),女,碩士,住院醫(yī)師,主要從事呼吸腫瘤方面的研究。
R73
A
1005-9202(2017)04-0903-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