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劉冰
摘 要:滴水之恩,需當涌泉相報。誠信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道德品質。但隨著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進一步開展,也出現(xiàn)了一些大學生誠信感恩意識缺失的不良現(xiàn)象。比如助學貸款不還,人人爭當貧困生,爭貧不爭優(yōu)的現(xiàn)象等。因此,為充分發(fā)揮資助育人功效,進一步促進高校學生提高誠信意識,心懷感恩品質,本文提出從“知、情、意、行”四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構建大學生誠信感恩教育體系,從而推動學生資助工作的科學發(fā)展。
關鍵詞:誠信感恩;知;情;意;行
1 高校貧困生資助現(xiàn)狀分析
針對如何解決高校貧困生的經(jīng)濟問題,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的資助政策,如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崗等多種方式并存的資助體系,資助形式多樣化,既幫困又獎優(yōu)。但由于地區(qū)經(jīng)濟生活情況的差異、高校學生生活具有的隱蔽性,學校資助管理部門很難掌握學生是否真正貧困,更難以準確掌握學生貧困的真實程度,導致部分學生誠信意識薄弱,為獲助學金而弄虛作假。
一方面,受助貧困生自身存在的誠信問題突出。受助貧困生在得到相關資助后,有的學生能夠合理安排所得資金,解決生活經(jīng)濟困難,努力成長成才。而有些貧困生的表現(xiàn)則不盡如人意,他們不是將金錢用于生存消費及學習上,而是用于進行消費攀比上。雖然此類學生數(shù)量不是很多,但已在校園里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助貧困生感恩意識有待提高。受助貧困生獲得相關資助后,部分受助貧困生存在感恩意識淡漠甚至缺失的現(xiàn)象,在接受過資助后表現(xiàn)出一定的“冷漠”,覺得自己因為貧困接受幫助也是迫于無奈。還有部分貧困生認為接受資助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回報;有的自認為“學習成績好,拿資助是理所當然的”;有的抱怨社會不公,將資助的善意也視為自己不得不接受的屈辱。
因此,需加強貧困生的誠信感恩教育,使貧困生將懷感恩之心、行回報之舉作為行為準則,樹立知恩圖報的行為風范,這才是資助工作的落腳點和歸宿。
2 加強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合理的資助體系
(一)知——加強認知,樹立規(guī)范
1.系統(tǒng)學習,全面了解,加強理論引導,開展以學習誠信感恩為主題的正面教育。在入學教育期間,開展大學誠信感恩教育第一課,學習《學生手冊》中 “獎、貸、助、減、補”的相關資助政策,讓學生明白國家給予貧困生的極大關愛。積極組織誠信報告會、座談會、講座、班會,觀看《貸款助學信用助人》的宣傳教育片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學生對資助的內涵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家助學貸款、獎助學金等資助對高等教育的意義,讓學生認識到不合理利用是對國家教育資源的浪費和社會責任的踐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誠信感恩價值觀。不僅強化學生對誠信的認識和理解,也使其充分認識到誠實守信與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密切關系,同時幫助自身樹立誠信為本,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信用意識。
2.弘揚誠信感恩的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提高理論修養(yǎng)。例如,開展以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主旨,開展“明德知禮”、“君子文化”、“誠實守信”等人文素養(yǎng)講座,進一步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使學生把誠信感恩內化成個人的思想信念,進而外化為合乎社會要求的高尚社會行為,誠信做人,踏實做事,感恩于心。
3.深入學習,競賽辯論,增強理性認識。積極舉辦“誠信感恩知識競賽”,采取小組制積分法,各個小組積極回答問題,競爭激烈。通過知識競賽使得學生了解更多誠信、感恩的知識,去發(fā)掘每個典故里隱藏的內涵,豐富課余生活,從而也學習了古人滴水之恩必報的情懷,勉勵自己。
(二)情——心理關懷,選樹榜樣
1、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關懷,培養(yǎng)感恩品質和美好心靈,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貧困不是負擔,更不應該成為心理負擔,受資助的學生,要學會接納自我。既接納短處,也接納長處,要讓他們不斷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說‘我能行,減少等、靠、要的依賴想法。同時輔導員要深入了解貧困生的家庭狀況、心理狀況,定期開展心理普查工作,通過個別談心、心理行為訓練、郵件咨詢與家長配合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引導貧困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質。通過心理關懷使學生充滿自信,更好的發(fā)揚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學習。
2、選樹榜樣,典型引路,傳遞正能量。例如:每年5月開展“同心·光彩助學”行動,把評選出來的優(yōu)秀受助學生的感恩事跡,分享給學生,讓學生保存強烈的成就動機,弘揚勵志文化;通過“貧困當好學,飲水該思源”大學生成長故事會,展現(xiàn)學生青春奮斗勵志故事,分享成長感受,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的模范帶頭作用;同時對往年優(yōu)秀受助學生的事跡進行大力宣傳,在學生中間樹立榜樣,引導學生向優(yōu)秀學習。通過這樣的活動方式,使受助學生在情感方面產(chǎn)生感恩意識的共鳴,充分認識到“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內涵,并產(chǎn)生樂于奉獻與報恩的沖動。
(三)意——立下承諾,堅定意志
1、立下承諾,監(jiān)督學生誠信做人,鼓勵學生誠實守信。在學生的考核中把誠信納入考評之中,嚴厲懲處不守信行為,如取消助學貸和評優(yōu)資格等。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對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各種表現(xiàn)予以記錄,對大學生的行為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另外通過舉行誠信報告會、簽訂誠信還款承諾書、開展誠信還款簽名活動等一系列誠信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誠信是一個做人的最起碼的原則,以及做一個誠信之人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并會在以后的工作與學習中,以誠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
2、堅定意志,確立行動目標,追求生活意義。貧困學生由于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生活壓力大,很多缺乏自信,目標盲目,做事半途而廢1。沒有目標的牽引,生活就缺乏動力,也就缺乏感恩的意義。要培養(yǎng)學生為自己定一個目標,做自己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目標支配自己的思想,變被動為主動。一件小事成功,才能積累一分成果,才能感覺到生活的美好,鼓舞自己的希望。同時,還要樹立責任意識,控制欲望,保持積極的健康情緒。高校應加強貧困意志過程與認知過程、情感過程的緊密聯(lián)系,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品質,更好的學習生活。
(四)行——知行結合,外化于行
實施感恩勵志工程,引導貧困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在資助工作中要特別注重開展愛心實踐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寓以積極向上的精神激勵,引導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樹立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增加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鼓勵學生勵志成才。
1、每年寒冬來臨之際以及畢業(yè)前夕,要積極開展“愛心衣加衣,微愛暖心行”捐助活動。為貧困學生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等地區(qū)貧困家庭捐助毛衣、外套、圍巾、書籍、生活用品等,將愛心傳遞到貧困生手中,播撒愛的陽光,共享心的溫暖。愛心活動,不僅為貧困學生送去溫暖,而且也讓學生在捐助的過程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奉獻感,讓學生心存感恩,感恩那些曾經(jīng)幫助過我們的人。
2、發(fā)揮愛心社團的感恩筑夢力量。積極組織學生前往兒童福利院、敬老院,積極幫助老人讀報紙,幫助農(nóng)民工網(wǎng)上買票等。開展“教育幫扶,情暖孤童”、“關愛留守,筑夢暖冬”等活動。例如,2015年12月,聊城大學小雨滴社團聯(lián)合聊城市電視臺、聊城市美術家協(xié)會、聊城市近80組愛心家庭,共同為聊城市兒童福利院成功舉辦了“齊聚兒福院,愛燃平安夜”公益晚會,籌集公益基金10萬元,為兒童帶來歡樂和更多的幫助。
3、勤工助學,勵志青春,感恩常在。學校要積極開設勤工助學崗位、義工雷鋒活動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能認為因為自己困難,理所當然就必須獲得資助。要讓貧困學生在崗位上得到更深刻的的鍛煉和實踐,讓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努力實現(xiàn)資助類型由輸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轉變,充分磨練學生吃苦耐勞的韌性,與勤相伴,與愛同行,充分認識到奮斗的青春最美麗。
實施誠信感恩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家庭經(jīng)濟貧困的學生能夠誠實守信,感恩于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實際的行動回報社會。受助學生只有學會誠信和感恩,才會少些抱怨和叛逆,多些友善和歡樂。高校應加強誠信感恩教育的宣傳力度,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載體,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明確誠信的重要,使其認識到誠信是一個國家生存發(fā)展的基石,是個體內在素質與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也是個人成長、成才的必備素質。
參考文獻
[1] 唐玉琴 張樂方.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多維透視[M].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2]陳菊珍.大學生意志品質缺陷及應對方法[J].湖南工業(yè)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