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宏圖 (西南科技大學文藝學院 621010)
北川羌繡“圖案”藝術特征的分析
謝宏圖 (西南科技大學文藝學院 621010)
本文將對羌族刺繡圖案的藝術特征進行描述與分析,首先分析現有羌繡存在的問題,將深層次剖析問題的根本原因。其次針對所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提出建設性的創(chuàng)新意見。
羌繡;圖案;藝術特征
系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北川茶馬古道上的背夫》,項目編號:20153210
北川羌繡是相對傳統的一種坊間說法或行業(yè)定義,由北川羌族人民獨創(chuàng)的一種刺繡,以麻布為原料,通過純手工方式進行圖案設計、畫花、刺繡等工藝技法,畫面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具有穿戴、裝飾等實用價值和觀賞收藏保值等文化價值的羌繡工藝品。汶川大地震對北川羌族文化造成了重大的創(chuàng)傷,羌族很多民風民俗都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羌繡工藝美術也難逃厄運。
北川羌族自治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歷史上四川盆地通往西北的重要絲綢之路1。據《云朵上的羌族》記載。早期羌繡是羌族姑娘用手工編織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品,是羌族姑娘用來打扮自己、寄托情感裝飾信物。在羌族人心中具有很高的象征意義,刺繡水平曾一度成為衡量羌族婦女聰明才智的重要標志。
傳統羌繡以花鳥、農耕為題材,一般都是刺繡者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選取所刺繡的圖案、花紋,用色比較大膽,色彩對比強烈,大部分以紅、綠、黑色為主,作品散發(fā)出濃郁的農耕氣息和裝飾效果。傳統羌繡絕大部分色調都是紅綠為主,紅綠互為補色,色彩調和難度較大,處理得當的作品不多,從當前市面上的作品來看,色彩把握好的作品相當少,創(chuàng)作藝術美感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北川羌繡與我國四大名繡相比較,刺繡條件、刺繡針法基本都能做到相同或近似,調研時發(fā)現羌繡在創(chuàng)作題材還有很大的空間,羌繡現有的題材和創(chuàng)作水平與各名繡相比差甚遠,羌繡創(chuàng)作主題與畫面裝飾效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1.羌繡創(chuàng)作材料分析
通過在各種材料上的實踐后發(fā)現夏布、絲布比較適合羌繡創(chuàng)作,尤其是夏布刺繡與傳統技法相結合效果最為理想,通過對早期夏布羌繡的分析、復制發(fā)現夏布能兼容多鐘刺繡技法,挑花、納花、盤花等都可以在夏布上得到很好的表現。夏布也稱“土制麻布”,俗有“輕如蟬翼、薄若宣紙,軟如羅娟、平若水鏡2”等優(yōu)點(圖1夏布),把夏布作為羌繡刺繡材料,主要是夏布不可復制的自然肌理和染色優(yōu)點。棉麻自然所帶的卷曲使得空間間隙規(guī)則但又不顯呆板、光澤柔潤又不失反光,刺繡后畫面具有含而不放、經久耐看的視覺效果。由于苧麻纖維與棉花纖維要復雜,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產,為保證創(chuàng)作效果,特委托當地老百姓為創(chuàng)作自制夏布,采用傳統夏布進行羌繡創(chuàng)作,目的是既保證創(chuàng)作的原始意境,同時還能飽含歷史意蘊的特殊效果。
圖1 夏布
2.羌繡圖案創(chuàng)新分析
通過多年的設計,對圖案設計素材的編輯比較熟練,在圖案獲取與設計上具有一些經驗,能對各類圖片中的圖案進行矢量化設計,使其適合圖案創(chuàng)作需要。在調研蘇繡、蜀繡、湘繡、越秀時發(fā)現,各大名繡在刺繡前都對圖案進行過嚴格設計,設計完稿后送往專業(yè)布料印刷廠對所設計的圖案進行印刷,然后繡工在印好圖案的布上刺繡,最后繡出來的作品不但畫面優(yōu)美,色彩也非常漂亮,繡工只需依據印好的圖案去分線、找與色彩一致的線,大大減輕了刺繡難度,繡出來的成品比羌繡完全靠感覺刺繡出來的要精致的多。最后在四川省非遺傳承人陳云珍帶領下等多人進住我校,在為期一學期的圖案創(chuàng)意課程學習。針對刺繡所需,解決刺繡難題,學習電腦軟件Photoshop,CoreIDRAW。具體操作如下:第1步把所要圖片在Photoshop軟件打開,調整圖像分辨率至300以上,使圖案更清晰;第2步點擊圖像菜單欄下的調整欄目進行去色工具處理,使畫面變成黑白效果;第3步再次點擊菜單圖像欄下的調整欄目進行對比度工具進行調整,直至圖像非常清晰,對比度非常醒目,確定完成;第4步用魔棒工具點擊黑色圖案,魔棒只能選取一部分,剩下部分需要點擊菜單選擇欄下的選取近似工具,這樣所有黑色圖案就都被選上;第5步點擊路徑工具對所選圖案進行路徑化;第6步對路徑化的圖案進行輸出,輸出路徑到Illustrator后以ai格式存入電腦硬盤,此時在Photoshop軟件中的編輯已經完成。開啟CoreIDRAW,第7步點擊文件菜單下的導入按鈕,選取ai文件打開進行再次編輯,導入后CoreIDRAW頁面除幾個編輯點之外,沒有任何顏色、形體,第8步需要對導入的文件進行色彩填充,填充之后就能看到自己所制作的圖案,但此時的圖案是一個整體、無法修改編輯,需要解散群組后方可修改(有些復雜圖形還行需要打散,結合編輯);第9步,解散群組,選擇路徑工具可對圖案進行所需編輯,創(chuàng)作者的需要選取想要的圖案。現代科技運用到傳統手工藝,有助于傳統羌繡走出困境,縮小羌繡與各名繡間的差距。
圖2 位圖轉矢量示意圖
當前國內有關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方面的研究很多,大多數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或是簡單的復制,主動去吸取文化之精髓又主動去創(chuàng)新的確不多,尤其是藝術學科與交叉學科上很難突破,這需要藝術家們做大膽嘗試,勇敢去開拓。羌繡文化的歷史重構與創(chuàng)新是研究古蜀文明發(fā)展源流的需要。在其它學科挖掘地域文化的例子很多,羌繡以前自身研究水平所限,不夠重視地域文化研究,現在拾起歷史源頭文化來研究羌繡發(fā)展也對傳統文化的補課。創(chuàng)作高品位、富于歷史人文內涵的羌繡精品是重要的突圍之徑。羌繡文化的歷史重構與創(chuàng)新是傳統手工藝文化不應該是與當今無關的遺留物,而是一種當今生活文化營造的可活用資源,現代生活文化應是在原生文化基礎上的再造與重構,也應是未來生活文化發(fā)展的基礎。
羌繡圖案藝術和民族技藝是發(fā)展傳承的基礎,圖案創(chuàng)新、設計改良和裝飾變化是具體的傳承內容,對科技電腦技術的合理運用、對現代消費市場及審美水平的準確定位,是繡娘的集體智慧,也是傳統手工藝在當下轉型發(fā)展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客觀現實。發(fā)展是羌繡工藝美術作為行業(yè)存在的基礎條件,談生產則必然要面對市場和消費主體,失去經濟基礎就失去了傳承動力,再好的技藝也就難以為繼。實踐證明,在北川羌繡藝術傳承受阻,應該科學合理的回到消費為主體的正確導向,以具體刺繡并創(chuàng)造精神文化價值為目的,以民族獨特技藝為核心的競爭力,以推動北川羌繡藝術的發(fā)展和延續(xù)。在秉承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chuàng)新,積極主動探索現代社會進程中先進的科技技術、設計理念、審美需求,將羌族文化和民族技術融入現代社會的生活之中。我國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構成了中華文化,羌繡傳統圖案的改良和變遷是羌文化發(fā)展的一部分,如何有效的賦予羌繡圖案更豐富的非物質文化內涵、創(chuàng)新技藝,是當下羌繡足以保護和發(fā)展傳承的有效之路。正是力求使傳統手工藝在文化的交往與變遷中很好地融于健康文明的現代生活,為羌族傳統工藝藝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空間。
注釋:
1.楊國清《古城記憶麗江古城口述史》[M]踏上艱險的茶馬古道2014
2.鎮(zhèn)江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編.《鎮(zhèn)江歷史文化大辭典》(上)[M].江蘇大學2013.8
[1]王柳潤.觀看羌歷年[M].中央美術學院,2011(9):67.
[2]鄭瑞濤.羌族文億的傳承與嬗變[D].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11):7.
[3]謝興鵬.漫談北川的茶馬古道[J].中華文化論壇.2008.
[4]劉紅艷.四川省社科聯課題成果匯編.[M].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3):32.
[5]鎮(zhèn)江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編.《鎮(zhèn)江歷史文化大辭典》(上)[M].江蘇大學,2013(8).
謝宏圖,1976.11,湖南人,西南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包裝設計與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