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課堂朗讀指導走向有效
江蘇省泰興市鼓樓小學 肖 婷
小學語文是學生漢語言文化知識積累和內化的基礎階段,語文朗讀能力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集中體現(xiàn)。本文以關于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為題,具有一定的教學參考價值和意義。
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 有效性 教學策略
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對語文教師的教學認知范疇和教學技能水平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標準,需要語文教師立足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及學生的根本學習訴求,不斷進行教學實踐、探究、反思與創(chuàng)新。
大量的教學案例表明,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收獲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評價,但在日常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語文教師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就其現(xiàn)狀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淺析:首先,語文課堂朗讀形式化。部分語文教師受到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較深,對語文知識點的實質性講授非常重視,但對朗讀教學環(huán)節(jié)相對忽視,將朗讀教學視為單一、機械地誦讀,缺乏新意、缺乏情感渲染,流于形式;其次,語文教師對課堂朗讀環(huán)節(jié)的輕視,導致語文教師課前準備工作不到位,在研讀教材文本時,沒有準確地捕捉到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興趣點”,導致朗讀過程中,沒有側重點和懸念的巧妙設置,學生注意力相對渙散,對朗讀教學缺乏興趣;最后,語文課堂朗讀缺乏必要的教學評價與反饋環(huán)節(jié)。教學評價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有著激勵、調節(jié)和導向的重要作用,相關教學評價的缺失導致朗讀教學質量無法進一步提高,朗讀教學無法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一)提高語文教師職業(yè)認知水平,促使教師充分重視預讀環(huán)節(jié)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是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設者與開發(fā)者,是教學模式的組織者、管理者和領導者,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不少語文教師對預讀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全面、客觀地了解和認知,導致語文教師無法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良好的朗讀狀態(tài),從而導致朗讀教學質量大打折扣。鑒于此,語文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合理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提高職業(yè)認知水平。盡多地閱覽教育學、心理學及社會認知學方面的書籍,汲取新的知識養(yǎng)分,了解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從而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策略的實踐;其二,與學生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學生感興趣的朗讀素材,并在課堂“預熱”環(huán)節(jié),找準切入點,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和調動小學生自主朗讀的能動性,建立最佳水平的學習動機;其三,充足的教學準備工作是教學活動順利組織和開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語文教師不僅應堅持終學習原則,不段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更應注重潛心研讀教材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通過多次精讀課文,對課文的關鍵語句、知識點充分內化和掌握,了解和把握課文情感基調,為學生進行朗讀示范過程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情感,通過語境的營造,與學生形成文學情感共鳴。
(二)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深度體驗,啟發(fā)學生思考
良好和諧的教學氛圍營造,對學生朗讀情感的培養(yǎng)和朗讀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教學模式是一種創(chuàng)新形式教學理念的體現(xiàn),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和培養(yǎng),強調課堂內容的豐富及課教學結構的優(yōu)化,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與溝通。例如,在學習古詩兩首:《春雨》《春曉》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多媒體教室上課,為學生播放有關“春雨細密、滋潤萬物、百花齊放”的視頻,學生津津樂道地賞析視頻,對詩歌意象充滿好奇與探究欲望;隨后,教師輕聲進行詩歌的朗誦,同時配合舒緩、柔美的音樂進行氛圍烘托;學生處于情景交融的教學環(huán)境中,初步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后,并按照教師的要求深情并茂地朗讀詩歌;教師為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如思考:為什么詩人說它是好雨呢?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潛入?春眠不覺曉的曉是什么意思等;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反復朗讀、推敲和探究,領會詩人杜甫寄予春天和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三)注重情感教育理念的有效滲透,品讀課文,升華精神境界
小學生處于認知能力快速發(fā)展的階段,但也是有著豐富情感體驗和表達的有機個體。語文教師應合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征,將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情感性有機契合,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文學藝術的魅力和獨特美,感受語文朗讀的樂趣以及朗讀教學的實踐價值與意義。例如,在學習《狐假虎威》一課文時,教師可以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要求各學習小組成員進行情境角色扮演,展開有趣的情境對話,將課文內容的朗讀用一種更新穎、特別的方式呈現(xiàn),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各小組成員通過情境對話,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領悟課文給予人們的深刻道理與啟迪,提高文學鑒賞能力的同時,升華精神境界。
(四)注重教學評價體系的合理構建,圍繞朗讀教學客觀反饋信息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科學合理地構建教學評價體系對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和實效性的實現(xiàn)至關重要。圍繞小學階段的語文朗讀教學評價標準構建,應注意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評價的主體性。語文教師是教學評價的主要對象,但學生也應積極參與評價,將個人的朗讀感受和心理體驗反饋給教師,便于教師進行教學方案和課程計劃的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評價的綜合性。語文朗讀教學不僅應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對閱讀素材理解分析能力的提升,更應注重評價學生朗讀興趣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朗讀情感的自主表達,促使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統(tǒng)一、量化因素評價與非量化因素評價有機統(tǒng)一,從而確保反饋信息的科學性、思想性、全面性和準確性。
綜上可知,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要求語文教師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好事物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收集鮮活的生活化朗讀素材,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同時有機滲透科學朗讀理念,掌握朗讀規(guī)律和方式方法,豐富文學情感,提升文學品味。
【1】王春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8)
【2】張志軍.小學語文課堂討論策略淺談【J】.新課程(上),2017(02)
【3】高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指導初探【J】.吉林教育,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