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陳江鎮(zhèn)石圳小學 楊志倫
小學三年級作文教學方法
廣東省惠州市陳江鎮(zhèn)石圳小學 楊志倫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其教學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思維能力、鑒賞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三年級是小學作文的起始階段,這一階段重在如何引導學生進入門,掌握基本的寫作模式與方法,也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寫作習慣的重要的基礎階段。但是,當前部分小學三年語文教師尚且沒有掌握系統(tǒng)而科學的作文教學方法,這就不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制約了學生良好寫作習慣的形成。如何呵護好幼嫩的心靈,孕育出樂于寫作的“小作家”呢?本人在小學三年級作文教學的實踐中,總結如下。
濃厚的寫作興趣是優(yōu)化小學三年級作文教學質量的條件與基礎。不少家長與老師都發(fā)現(xiàn):許多孩子平時陽光、可愛、伶俐、活潑,口頭表達也很流暢,甚至能說會道、生動形象,但是一旦落筆就很難啟齒或無話可說,沒有條理或不精彩。久而久之,學生對作文就有種畏難情緒,囿于“課文怕學文言文,看見作文就頭疼”之怪圈中。
因此,在實際的作文教學活動中,三年級語文教師應依照學段寫作目標及教材的實際特點,將提高學生參與寫作教學活動積極性作為設計教學方案的切入點與落腳點。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大多數(shù)三年級學生畏懼寫作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教師設計的作文題目讓自己“無話可說”,不知道該寫什么,所以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生拉硬扯、不著邊際、缺乏真情實感的。針對這種情況,為最大限度激發(fā)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寫作興趣,就需要教師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生活經(jīng)驗、語文基礎等情況,然后以學生興趣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盡可能使得每個學生都能興致勃勃地參與到作文教學活動中,并且在寫作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
比如,在學習完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教材三年級下冊《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這一單元之后,教師就可為學生設計一節(jié)作文課。在設計作文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就應借助調查、訪談、測試等方式詳細了解班級各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寫作基礎、生活環(huán)境等情況,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努力使得自己所設計的作文教學活動能符合各種類型學生的興趣。當教師了解到有的學生喜歡春天的田野;有的喜歡夏天的蟬鳴;有的喜歡秋天的楓葉;有的喜歡冬天的白雪;有的喜歡田野中油綠的小草;有的喜歡潺潺的溪水……為了給學生提供更為自由、寬泛的寫作空間,以盡量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教師就可以“我眼中的美景”為主題設計一節(jié)作文課,使得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并想要一吐為快,最終都能寫出內容豐富、情感真摯的作品。
真實的情感體驗及豐富的寫作素材,是小學生三年級學生寫出優(yōu)秀作文的基礎與前提。而傳統(tǒng)的作為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寫作主題偏離學生實際生活,這就使得在寫作中學生可選擇的寫作素材過少,往往出現(xiàn)提起筆來大腦一片空白的狀況,更別提寫出真情實感了。另一方面,有些學生在看到一些作文題目后覺得并不難寫,但是寫出來的作品確實干干巴巴,不能很好地將自己的心里話表達出來?;谶@種情況,筆者發(fā)現(xiàn)是因為學生普遍缺乏生活體驗,才能造成在寫作中“無米下鍋”。為有效解決小學三年級學生的這一寫作難題,教師應深度解讀教材中的寫作要求,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積極體驗。如,每天吃飯的時候,觀察父母雙手是否不細嫩、光滑,額頭上是否略有皺紋,眼睛是否有血絲;每天父母送自己走進校門時候的目光是否有種欣慰與留戀,接自己回家時候的面容是否如沐春風……
為了激發(fā)學生體驗生活的積極性,教師在評價學生的作品時,不僅應對最終的成品進行全面的評價,而且還應對學生積累素材的過程進行積極的評價,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對各種生活實踐的思考、調查及觀察等活動中,最終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比如,在學習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愛護周圍環(huán)境》這一單元之后,教師就可為學生設計一節(jié)與“環(huán)境保護”為主題的寫作活動。在正式的作文教學活動實施前一周,教師就應為學生布置體驗生活的小任務,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或周末到街道、社區(qū)、車站、公園或野外觀察與走訪,了解生活中與環(huán)境污染有關的事件,然后依據(jù)自己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寫一篇作文。教學實踐表明,由于學生在作文教學活動之前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因此每個學生在課堂訓練中都有話可寫,并且都能把自己對環(huán)境保護的必要性及意義寫出來,教學效果十分理想。
良好的語文寫作習慣,是學生快速提高寫作能力的保障,而小學三年級是學生養(yǎng)成寫作習慣的重要時期。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重視對學生良好寫作習慣的培養(yǎng),以便為學生在寫作方面有出色表現(xiàn)奠定基礎。筆者依據(jù)自身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積累的寫作教學經(jīng)驗,特提出幾種有利于學生寫出優(yōu)秀作品的習慣,現(xiàn)總結如下:①每天動筆寫一點的習慣。很多在寫作方面獲得獎項的學生,都受益于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其實,學生日記不在于每天寫很多的字,而貴在堅持,只要每天都進行練習,就會不斷提高寫作技巧,并且還可積累出豐富的寫作素材。②列作文提綱的習慣。作文訓練中的“胸有成竹”就是“列提綱”,學生在看到寫作話題后,就應進行構思,明確自己要寫什么,分幾個段落,采用什么樣的寫作方法。只有這樣才可避免出現(xiàn)上下段之間銜接不自然、寫不出下文等情況的出現(xiàn)。③精心修改的習慣。俗話說“好作文都是改出來的”。的確,每一次讀自己寫的作文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與想法,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還能發(fā)現(xiàn)作文中的不恰當、不合理的地方,只要及時對這些地方進行修改,就會逐漸提高作文的質量。因此,在小學三年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每次完成作文初稿之后,靜下心來從前到后閱讀一遍,針對不滿意的地方進行修改,然后隔一段時間之后再次閱讀并修改,反復多次之后就能“改”出好作文,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修改作文的習慣。
總之,三年級作文教學是學生學習寫作的最初階段,濃厚的興趣、豐富的生活體驗、良好的寫作習慣是學生寫出優(yōu)秀作文的前提條件。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將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作為組織作文教學活動的中心,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生活實踐,并幫助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寫作習慣,最終切實優(yōu)化小學三年級作文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