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新塍小學 趙曉燕
文本細讀,讓低年級語文課堂“亮”起來
江蘇省張家港市新塍小學 趙曉燕
文本細讀,恰如在文海中拾貝,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讓文本細讀成為常態(tài),讓學生養(yǎng)成對題目、背景、語言、內容、手法等進行解讀的習慣,幫助學生找到切入文本的入口,并不斷深入,知道理解文本,并有自己的獨特領悟。這樣一來,語文課堂就極富語文味,課堂“亮”起來,學生完全動起來了。
小學語文 文本細讀 策略
新課程一再強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堅持對文本的解讀、探究,從依托文本、深入文本到超越文本,循序漸進,從而做到舉一反三,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當前的語文教學,大而化之的有,嘩眾取寵的更有?,F(xiàn)在,我們要明確回歸文本之路,在教學中細讀文本,從字、詞、句等言語材料入手,層層剖析文本的內容、情感、思想、內涵和手法,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解讀文本,重視學生的個性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小學語文課堂被“點亮”。
文本細讀的第一步就是切入文本。題目作為文本的眼睛,是作者情感的出發(fā)點,與全文內容和主旨情感息息相關,是第一需要細讀的地方。在教學中,老師一定要提醒學生不能忽略對題目的探究,既要關注題目字面意思提供的信息,更要關注那些采用特殊修辭手法的題目,聯(lián)系全文挖掘出深層含義,從而確定全文的感情基調,明確全文的行文線索,為深入文本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一課的教學中,看完題目后,學生知道了什么呢?學生回答:“我”要給一位盲婆婆送蟈蟈。這是為什么呢?學生抓住這一文眼后,帶著問題走入文本,“我”為什么要給婆婆送蟈蟈呢?婆婆收到蟈蟈后,會有什么感受呢?學生們讀出了真情,讀出了愛心。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關愛他人是一種美德。
一個好的題目,要么交代寫作對象,要么暗含特殊意義,要么成為行文線索,要么表達文章主旨……細讀文本,從題目著眼,必將事半功倍,幫助學生開啟語文閱讀的大門。
“頌其詩,讀其書”,怎樣才能不偏頗?要想深入品讀一篇作品,需要對其背景資料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作者的經(jīng)歷、彼時的心境和遭遇、整個社會的背景、文化情況等,做到知人論世,把握作品的風格,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與作品產(chǎn)生共鳴,與作者心心相印。當然,這一做法的前提還是要立足文本,否則凌駕于文本之上的背景就會掩蓋語文教學的主體,讓語文教學偏離正軌。
在《朱德的扁擔》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們提前查閱了關于朱德和紅軍長征的資料,從“朱德簡介”“朱德在德國的故事”“朱德三奇”“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到朱德的作品《回憶我的母親》《一塊銀元》等,對那段歷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國民黨把紅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多次圍剿、封鎖甚至屠殺。1928年4月底,他們更是準備把紅軍餓死、凍死在山上。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朱德同志和戰(zhàn)士們一起下山挑糧食,走過崎嶇、泥濘、漫長的山路,他這種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知人論世是細讀文本的一把鑰匙。文本細讀不必非得苦思冥想,完全可以通過借助課外背景資料等,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心境和思想,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從而更全面地把握文本。
文本細讀的關鍵就是潛心涵泳,即從文字語言入手,通過誦讀、揣摩、比較等方式,身臨其境,細細推敲,感悟文字背后的內涵和情韻,想一想“為什么、怎么樣”,推一推“如果不這樣”或者“換一個詞語或方式”,品一品“那些不容忽視的細節(jié)”,從各個角度發(fā)現(xiàn)文本的魅力。正如葉圣陶所說“一字未忽宜,語語悟其神”,表面上對文字推敲,實則是對作者情感的推敲。
在《鄉(xiāng)下孩子》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們用稚嫩卻真情的聲音誦讀課文,“曾是媽媽懷里/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他們在“歡唱”和“盛開”兩個詞語下面下了重點符號,嘴角上揚,語氣歡快,心向往之,這時多么幸福的生活呀!鄉(xiāng)下孩子是媽媽、爸爸的寶,每天都是快樂、幸福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從第二小節(jié)到第三小節(jié)的描寫中就可以看出來,孩子們可以捉蝴蝶、含草葉、挖野菜、逮小魚……在誦讀的時候,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呢?學生邊讀邊揣摩,將文本中傳達的幸福、愉悅之情表現(xiàn)出來,正如結尾所言,“鄉(xiāng)下孩子,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里”,他們的童年是在自然、田園中度過的,藍天白云、綠草紅花……
“情動而辭發(fā),披文以入情”,文字就是情感的外衣。細讀文本,從涵泳文字開始,將語言內化為情境,將情境轉化為情韻,逐層剝離,最后探究文字背后的復雜情感,讀出文本的意圖和傾向。
細讀文本還在于讀出文本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對矛盾處、生疑處、空白處做重點的研讀,展開豐富的想象,揭開語言的神秘面紗,研究看似不合常規(guī)之處,品析文本的疑問之處,試試填補那些空白之處,不放過一處蛛絲馬跡,邊讀邊思,邊思邊還原,邊還原邊填補,直到文本的全部框架支起,直到文本的全部疑竇解決,真正走進文本的世界。
在《母親的恩情》一課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勾出了“一針針一線線”,在說明緣由時,他說:我仿佛看到母親在燈下給孟郊縫補衣服的情景,每一針,每一線都是母親的惦念和牽掛。有的學生勾出了“……”,作者省略了什么呢?學生們紛紛舉手,有的說:孩兒出門在外,風餐露宿,一定會吃好多苦,真惦記他呀!有的說:真盼著他早點回來,這次又要走多久??!有的說:我得幫他多準備幾件衣服,不能讓他凍著。還有的說:孩兒,你可要照顧好自己呀!學生們投入到情境中,用想象填補空白,讀出了母親對孩子的深情?!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這個有關《游子吟》的故事,更加的豐富、動人。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縫隙”,學生的細讀就是試圖找到還原“縫隙”的密碼,潛心文本,細細品讀,找到“縫隙”,不斷地完善一個故事,不斷地尋找“背后的完整的世界”。
每一篇作品都是獨特的,除了語言表達、思想情感上的差異,結構手法上的區(qū)別也非常值得關注。結構是事物之間的構造和關系,是文本的“骨架”。小學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地摸透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整個結構,明確作品的手法,對文本有一個整體上的宏觀認識,找到文字之間關聯(lián)的“秘訣”所在,體味作者的匠心,讓他們沖破迷霧、豁然開朗。
在《學棋》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們自讀課文,交流感想,有的說:秋有如此高超的棋藝,讓人十分的敬佩。有的說:他的兩個徒弟學習態(tài)度不同,最后的成果不同,這給了我很大的啟迪。今后我會在學業(yè)上專心致志,學有所成。不知不覺,學生從內容探討到結構合手法,一個專心致志,一邊聽著一邊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還要問上幾句;一個心不在焉,聽著就走了神兒,覺得好像飛過一只美麗的天鵝,甚至雙手做出拉弓射箭的動作。通過對比,告訴學生們,學要學得踏實,玩要玩得開心。沒有對比,主題自然不能凸顯。這種手法將好壞、善惡等對立面揭示出來,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啟示。正如學生舉例時所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關注結構和手法,才不會“得魚忘筌”,才會學到更多表達的技巧,積累更多的寫作知識,為學生日后的習作做好堅實的鋪墊。
總之,文本細讀是一種讀書態(tài)度,不求速成,只要慢慢走,細細賞,就能在文本的世界中深入淺出,從語言出發(fā),沉入詞語之中,不斷地摸索,不斷地探究,挖掘出文字的豐富內涵,解讀出文本的思想情韻,最后再回到語言。這一過程,好比是一次旅行——徜徉于語言之途,認真傾聽文本的聲音,做到依托文本、深入文本,又能從文本中走出,學到真正的語言功夫,并學以致用——這樣便是一路花開。
【1】朱小薇.文本無語,細讀有情——也談文本細讀【J】.課程教育研究,2012(05)
【2】陳鋼.淺議文本細讀【J】.小學教學研究,2012(17)
【3】周川石.文本細讀讓語文課堂返璞歸真【J】.教師,2012(27)
【4】柴建國.行走在文本細讀的路上【J】.小學教學研究,2012(29)
【5】殷亞清.文本細讀,讓感情朗讀指導底蘊豐厚【J】.江蘇教育研究,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