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士毅
書畫名家合作趣盎然
◎繆士毅
在我國書苑畫壇、藝術(shù)天地,不少名人名家或攜手合作,或隔空合作,或祖孫合創(chuàng),或夫妻合作,不僅留下了傳世畫作,也留下了軼聞逸事。
紹興市的蘭亭,為晉代書圣王羲之書寫《蘭亭集序》之遺址。此處的鵝池畔建有一石質(zhì)三角亭“鵝池碑亭”,亭中立石碑一塊,上書“鵝池”兩大字,字體雄渾,筆力遒勁。相傳有一天,王羲之正在書寫“鵝池”兩個字,剛將“鵝”字寫完,忽然朝廷的大臣手持圣旨造訪,王羲之只得停下筆來,忙著整衣去接圣旨。此時,原在一旁看父親寫字的王獻(xiàn)之,見父親只寫完一個“鵝”字,便順手提筆將“池”字一揮而就,從此便在書壇上流傳著一碑二字、父子合璧的佳話。
北宋著名花卉畫家趙昌十分重視寫生,每天清晨趁朝露未干時,就在花園中摹寫,自號“寫生趙昌”。他的畫風(fēng)設(shè)色明潤、筆跡柔美,形似逼真、跡能傳神,得到了“妙于敷色”的美譽。文豪蘇東坡很看重趙昌的畫,趙昌畫了一幅《寒菊》,蘇東坡便為其作了一首題畫詩:“輕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兩髻丫,便有佳名配黃菊,應(yīng)緣霜后苦無花。”蘇東坡在詩中通過對菊花外形、色澤和品質(zhì)的贊頌,使趙昌所作的《寒菊》圖有了深一層的內(nèi)蘊。
《趙氏三世人馬圖卷》傳世名作,又稱三世人馬圖,為元代趙孟頫、趙雍、趙麟祖孫三代各畫一幅《人馬圖》而成,就是爺爺趙孟頫先畫部分內(nèi)容,半世紀(jì)后他的兒子趙雍、孫子趙麟再來補齊,這也是一幅傳誦千古的合作畫。趙孟頫為元代書畫泰斗,他作此畫線條圓潤勁挺、流暢飽滿,將唐宋以來以線造型的特質(zhì)運用的嫻熟自如;趙雍承繼了其父趙孟頫的鞍馬人物畫技法,用線精準(zhǔn),尤其是西域長髯奚官的刻畫,筆線生動,形象鮮明;趙麟更是承襲家風(fēng),線描勻凈文雅,沉穩(wěn)平實。元至正二十二年,王蒙在《趙氏三世人馬圖卷》上題跋,謂趙雍筆法“得曹霸為多”,趙麟筆法“得韓幹為重”,趙孟頫則“兼曹韓而獲其神妙”。祖孫三代合卷作畫,被傳為畫壇佳話。
清代畫家、書法家八大山人,曾與清代畫家石濤合畫一幅《蘭竹圖》,但據(jù)考究歷史發(fā)現(xiàn),他們兩人并未見過面,這幅畫作是通過書信傳遞完成的。先是八大山人畫蘭石,石濤后寫竹,兩人合畫得如同一人,整幅畫和諧統(tǒng)一,真可謂留下一幅水乳交融、意趣精到、大家手筆、天趣盎然的珍品。正如石濤補竹之后題款:“八大山人寫蘭,清湘滌子補竹。兩家筆墨源流,向自獨行整肅?!币庵杆c八大山人合畫一畫,在這幅畫中,心靈、意趣以及筆墨十分交融。
陳鴻壽、楊彭年是清代著名的紫砂壺大師。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為“西泠八家”之一,愛好紫砂壺,精于書法、繪畫、篆刻,他自創(chuàng)壺式,即曼生十八式。他的合作者楊彭年,字二泉,號大鵬,為制壺名家。兩者合創(chuàng)時,往往由楊彭年制造壺坯,陳鴻壽題銘刻款,兩者珠聯(lián)璧合,稱為紫砂壺界的典范。他們合創(chuàng)的作品曼生壺青史留名,一壺千金。其壺底印最常見者為“阿曼陀室”四字方印,亦有用“曼生”、“彭年”二字印的,少數(shù)作品用“桑連理館”印。
大畫家張大千為使所畫的“虎”形神兼?zhèn)?,曾自己養(yǎng)虎,細(xì)心觀摩,流露了對畫虎藝術(shù)的孜孜以求,被傳為佳話。他曾酒后戲作一幅六尺中堂《虎嘯圖》。精于畫虎的張大千二哥張善孖對此畫評價甚高,還親筆為張大千所作的《虎嘯圖》補墨作詩,題褒贊跋語,更使大千的《虎嘯圖》錦上添花。爾后,求大千畫虎者絡(luò)繹不絕,其中一家畫商奉承大千“畫虎技藝絕倫,勝過乃兄”,并以十倍于張大千二哥張善孖的潤筆求購“虎畫”,大千對此人褒己貶兄大為反感,書“大千愿受貧和苦,黃金千兩不畫虎”的條幅貼畫室門上,以示不再畫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