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霞
“看得見的正義”:刑事庭審實質化之司法進路
●趙艷霞
本文闡述了全國部分庭審實質化改革試點法院通過召開庭前會議、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出庭及無罪宣判等方面,踐行庭審實質化的狀況,指出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性地提出構建系統(tǒng)性、常規(guī)性、一體化、全方位、實時性、公開性庭審實質化工作機制。
刑事庭審 實質化 進路
(一)噱頭理念與畏懼思想并存
有的法院進行了庭審實質化的試點,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被誤認為是爭個噱頭,是為了達到宣傳目的的“審判秀”,不可能大范圍適用庭審實質化,即庭審實質化不具有長期的操作性,即在適用實質化庭審的范疇上不明確;有的法院更存有畏懼思想,害怕適用庭審實質化,會帶來很多問題,如對與書面證言不相符的出庭證人證言的認證、庭審的拖沓冗長對結案效率的影響,使得不敢輕易嘗試實質化的審理方式,能不適用就不適用,即使適用亦畏首畏尾,比如對出庭證言不加以分析而不予采信。
(二)控辯交鋒疲軟與庭審實質化的犀利背離
庭審實質化的本質是控辯平等交鋒,形成實質對抗,在犀利的控辯交鋒中查明案件事實,辨明證據真?zhèn)?,繼而形成法官心證。但是我國特有的辯弱公強的態(tài)勢,使得辯護人不能、亦不敢與公訴人進行平等對抗,嚴重背離庭審實質化的本質;有的辯護律師面對與公訴人進行對抗時,明顯激情有余但技術含量不足,控辯交鋒疲軟,無法與公訴人形成有效對抗,更與庭審實質化的犀利辯論相背離。
(三)證人出庭作證的隨意性與庭審實質化的嚴肅性相馳
我國證人出庭作證表現出三方面的隨意性,第一,證人出庭作證的證言隨意性太大,基本與其在偵查機關的證言相反,但待公訴機關庭后核實時,其證言又與在偵查機關的證言一致,其理由基本為“抹不開面子,做了有利于被告人的證言”,出庭作證的隨意性太大;第二,法官是否允許證人出庭作證隨意性太大,其是否允許被申請的證人出庭作證沒有基本的原則,同意與否沒有書面答復,或者在庭審中亦沒有交代理由;第三,法官對出庭證言是否采信隨意性較大,有的法官不在判決書中予以表述,直接“不予理睬”,有的在判決中表述“與在偵查機關所作證言相矛盾而不予采信”。上述種種隨意性的表現,與庭審實質化對證據的實質認證嚴重背道而馳。
(四)庭審繁瑣冗長與庭審實質化的效率相左
庭審拖沓冗長絕不是庭審實質化的應有之義。庭審實質化是針對爭議事實所作的實質化審理,應當在控辯雙方平等對抗的基礎上查明案件事實,可能要通過有效的庭審激變、相互矛盾的證人證言等方式來體現,但絕不是法官不做任何爭點整理、不做相關認證,任由庭審雜亂無章的隨意出示任何證據,將庭審無限拖延,有的案件通過多次開庭亦沒有查明相關案件事實,尤其是一次開庭后,仍需要質證相關證據的“質證庭”占有相當的比例;相反,追求實質化的庭審更講求質量與效率的統(tǒng)一。
(五)當庭認證宣判率低與庭審實質化的效果不符
庭審實質化的庭審方式,就是要通過控辯雙方犀利的對抗、交鋒,使得“真理越辯越明”,讓社會知曉庭審查明爭議事實的印證過程,并將查明的結果以當庭認證、當庭宣判的方式予以公布,達到良好的警示效果,但是如果雖然對爭議事實進行了辯論,但不予當庭認證、宣判,公眾聽了個“意猶未盡”,即使之后的判決能夠對爭議事實進行認證、宣判,但其效果絕對要比當庭遜色太多,更何況有的判決中并不對爭議事實進行分析論證,更讓社會無從知曉法官裁判的尺度。
(一)否定之否定:追求程序正義基礎之上的實質正義
我國的刑事訴訟自最開始追求純粹的實體正義,即注重裁判的結果而忽視程序正義,那么在司法實踐中就促成了倚重偵查機關調取證據,以偵查為中心是追求純粹實體正義的表現,后我國刑事訴訟開始強調程序正義,提出偵查機關調取的證據應當經過控辯雙方質證,但并沒有達到實質化庭審的程度。筆者認為,以審判為中心最根本的是以庭審為中心,將舉證、質證、認證均形成于法庭之上,進行實質意義上的法庭激辯,從實質正義到形式正義再到形式正義基礎上的實質正義——正義的否定之否定,以程序正義的方式實現實質正義的價值,讓庭審的過程及訴訟的結果均以公眾看得見的方式展現出來,這就是庭審實質化的根本價值所在。
(二)適用范疇:庭審實質化適用于疑難復雜案件
念斌案是庭審實質化的標桿,那么適用庭審實質化的案件范疇是什么?顯然,不可能所有的刑事案件都適用庭審實質化,筆者認為,最基本的適用原則應為疑難復雜案件,即“難案精審”,該疑難復雜包含對事實、證據有重大爭議或被告人不認罪案件,應當通過實質化審理的方式查明事實;另外,被告人有可能被判處死刑的案件,包含死緩及死刑立即執(zhí)行,亦屬于疑難復雜范疇,因為該類案件涉及到被告人的重大利益,甚至是生命,從防范冤假錯案的角度應當進行實質化審理。
(三)適用比例:庭審實質化是否會增大辦案壓力?
以筆者所在的中級法院、基層法院為例,2015年R市D基層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為386件,普通程序審理的為162件,案件總數548件,其中符合庭審實質化的案件為62 件(對據以定罪量刑的關鍵證據有異議或不認罪案件),占全部案件總數的11.3%;2015年R市中級法院審理一審30件、二審139件,案件總數169件,應當適用庭審實質化的案件為一審21件(故意殺人、搶劫或強奸致人死亡等惡性案件)、二審為33件(被告人不認罪或對原審判決認定的事實、證據有重大爭議的案件),共計54件,占全部案件總數的31.9%。此統(tǒng)計是在沒有進行實質化審理的基礎之上,如果一審案件針對被告人的異議進行了實質化審理,那么二審亦可以書面審查一審出庭質證的證據,沒有必要再進行實質化審理。由此可見,庭審實質化適用的案件比例在繁簡分流的基礎上并不會太高,不會給審判實踐帶來過重壓力,符合“疑難精審、簡案快審”的司法理念。
適用庭審實質化審理案件,應當在轉變司法理念、注重司法價值的基礎之上,制定一套完整的一體化的工作機制,筆者根據《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并結合自己在辦案過程中的思考,嘗試性地提出有關庭審實質化操作程序之拙見,構建系統(tǒng)性、常規(guī)性、一體化、全方位、實時性、公開性庭審實質化工作機制。
(一)系統(tǒng)性啟動:源頭式、針對性審查
疑難復雜刑事案件在偵查、公訴階段即體現出其復雜程度,如案件事實復雜且證據鏈不閉合、被告人零口供且其他證據有待加強等,那么待案件起訴到法院審理階段即可通過送達起訴書時的針對性問詢予以查明,故筆者認為庭審實質化啟動可以從偵查機關、公訴機關、審判機關系統(tǒng)性的方式進行啟動,即遇到該類型案件,偵查機關、公訴機關應當提前介入,作好進行實質化庭審的相關準備。
(二)常規(guī)性庭前會議制度:證據出示、爭點形成
庭前會議制度一度被學者視為中國刑事庭審程序“對抗性”增強的信號①汪建成:《刑事審判程序的重大變革及其展開》,載《法學家》2012年第3期。;然而,有的法官將庭前會議走過場,有的法官將庭前會議與非法證據排除混為一談。實際上,庭前會議是為了保障庭審順利進行的庭前程序,對于符合實質化庭審的案件,應當按照《意見》之規(guī)定,召開庭前會議,形成案件爭點。
(三)一體化法庭調查:一舉、一質、一辯、一認
《意見》第11、12條提出了“訴訟證據出示在法庭、案件事實查明在法庭”的法庭調查程序及完善證人出庭質證規(guī)則;然而,對于實質化庭審的案件,除了這些原則性規(guī)定,還需要在舉證、質證、辯論、認證方面進行細化,尤其是對于異議證據應當堅持“一舉、一質、一辯、一認”之原則,進行一體化法庭調查。當然,通過庭前會議對證據進行梳理,對于控辯雙方無異議的證據可以僅就證據的名稱及所擬證明的事項作出說明,并簡化質證、辯論程序,合議庭可以當庭予以認證。
在一體化法庭調查過程中,最難以認定把握的應當為證人出庭作證,但隨著《意見》的深入實施,相信證人出庭作證將成為認定異議證據的新常態(tài)認定方式。
(四)全方位法庭辯論:“大包圍”與“微焦點”相互結合
《意見》第13條完善法庭辯論規(guī)則,確??剞q意見發(fā)表在法庭;該規(guī)定還是立足于傳統(tǒng)的法庭辯論制度,即傳統(tǒng)的“大包圍式”辯論,即無重點的漫天撒網的辯論,辯護人亦只能跟隨公訴人的思路進行概括式辯護。我國的庭審實行的是二元劃分模式,即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相分離,在法庭調查階段,如果控辯雙方對爭議證據展開辯論,有時會遭到法官的制止,讓到法庭辯論階段再展開辯論,但是到了法庭辯論階段,法庭辯論的整體性使得辯護方無從下手,只能籠統(tǒng)發(fā)表意見,對具體證據的異議無法再詳細展開發(fā)表質證意見,這就造成了這樣一種通行的狀況:法庭辯論階段只對有異議的證據表明異議態(tài)度,或簡明發(fā)表異議觀點,待法庭辯論階段想詳細闡明異議證據,卻失去了相關時機,只能在公訴人發(fā)表完公訴意見后,跟隨公訴人的思路做一個整體的辯護意見。
實際上,現有二元庭審的劃分割裂了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的本質:為了查明事實!查明案件事實是庭審的終極目標,不論是法庭調查還是法庭辯論均是為了此目標,那么現有的庭審方式應當進行優(yōu)化,筆者認為,應當將“大包圍”與“微焦點”辯論模式相互結合,將法庭調查中各個“微焦點”的分散辯論與法庭辯論階段對全案證據進行“大包圍”的集中辯論,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五)實時性當庭宣判——讓當事人盡快感受到司法正義
《意見》第14條規(guī)定完善當庭宣判制度,確保裁判結果形成在法庭;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逐步提高當庭宣判率,及規(guī)范定期宣判制度。顯然,適用速裁程序及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當庭宣判工作已經有顯著成效,而適用普通程序審理,尤其是應當適用實質化庭審的方式進行審理的疑難復雜案件,當庭宣判率有待提高。
(六)公開性裁判認證:以看得見的方式讓公眾信服
“公開心證是審判公開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質是法官向當事人和案外人(或社會)公開宣布其判決理由即形成心證的過程,不僅指法官應當在判決時當庭宣布其判決理由,也包括將判決書用書面形式發(fā)布?!雹隈R貴祥、衛(wèi)躍寧:《公開心證的功能解析》,載《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這就是裁判文書的說理認證,是法官心證的具體體現,將法官對整個庭審中對焦點的認定過程完整地展現出來,以公開方式讓公眾信服,如許霆盜竊案,該裁判文書從法理到情理,從客觀行為到主觀意圖,層層分析,對控辯雙方的觀點逐一分析,是實質化庭審的應有之義。
總之,對于實質化庭審之程序,上文作了詳細闡述,簡圖如下:
(作者單位:日照市中級人民法院)
責任編校:劉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