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民
摘 要: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要發(fā)展智力,提高能力,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边@說明,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不盡要傳授數學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發(fā)展智力,更重要的是要結合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適時地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德育
數學是教人求真的學科,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激發(fā)學生探索客觀的真理。小學數學課程的知識往往具有雙重乃至多重的價值,即顯性的數學知識為載體滲透著隱性的數學,即探索的方法策略、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培養(yǎng)。對于小學生來說,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加重要,學生走出校門后,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碰到某些知識,但他用方法策略,自身的品質去面對紛繁的人生。所以,數學教學作為整個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有必要滲透德育教育。
一、充分利用情景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豐富的情景圖,可在教學時選擇富有教育意義的情景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兩位數減兩位數”的計算教學有一幅情景圖“北京贏了”,這就是一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內容。在完成此題的知識傳授后,教師可進行德育滲透:“2001年7月13日,我國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北京申奧成功了!那天電視進行了現場直播,電視畫面上以及老師身邊的人們個個欣喜若狂。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申奧成功會令全國人民如此激動嗎?”這時可讓學生代表發(fā)言。然后教師總結:“這是國力增強的一種表現。申奧的要求這么高,我們國家能爭取到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同學們聽后群情激昂,為祖國的強大而自豪,愛國情感油然而生。
二、借助數學史料,樹立學好數學信念
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用數學史上的光輝成就的材料,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當代數學家的重大貢獻,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激勵學生沿著前人的足跡發(fā)憤圖強。
例如:在教學“圓周長”一課時,使學生了解約2000年前,中國的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就有“周三徑一”的說法,意思是說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約1500年前,中國有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他計算出圓周率應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圓周率值的計算精確到6位小數的歷史偉人。他的這項偉大成就比國外數學家得出這樣的精確數值的時間,至少要早一千年。學了這課后,同學們深深感到,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們要努力學習,努力創(chuàng)新,長大后為祖國爭氣,為祖國爭光。
三、挖掘隱形素材,進行公德教育
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明顯,這就需要我們做教師的充分發(fā)掘教材中潛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教育貫穿于知識的學習之中。
如在教學“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時有這樣一道題:公交車上原有乘客36人,到一某車站后有15人下車,又有12人上車,這時車上有多少人?教學時,除了可以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來考慮這一問題,一種先下車后上車,一種先上車再下車,你們認為在實際生活中,哪一種方法更好些?滲透學生們先下車再上車這種行為習慣。
數學本身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脫離了生活實際,數學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就如無源之水。因此,教學時,可舉些生活實例來加大思想滲透的力度。
四、結合教學過程,培養(yǎng)合作探究精神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許多內容,譬如幾何圖形的計算公式、計算法則、運算定律及性質等許多帶有規(guī)律性的知識,都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索、研究來認識它的性質,發(fā)現其中的數學規(guī)律。
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課前讓每位學生準備好兩個完全一樣的任意梯形。上課時,讓學生拿出梯形動手操作,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圖形,并且思考這個新拼成的圖形和原來梯形的關系。在獨立操作的基礎上,將自己的發(fā)現在小組內交流,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在此基礎上實施合作學習,讓學生把一個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并且考慮這個新圖形和原來梯形的關系。通過第二次合作探究,學生運用割、拼等方法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并由此再次推導并驗證了梯形的面積公式。
在“操作——探究——驗證”的過程中,學生充分領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發(fā)現的樂趣:原來數學世界奧秘無窮,只要我們有堅強的意志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我們一定可以解決更多的數學難題,發(fā)現更多的數學規(guī)律。所以,我們在訓練學生解題時,應該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個性。
五、把握課堂生成,巧妙滲透德育
一位老師的公開課,他在黑板上寫了五道題讓一名學生上來做。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當學生寫完62時,臺下多數同學都大聲叫喊起來:“老師,她錯了,最后一題錯了……”
滿以為那位老師會馬上幫助糾正這名學生的錯誤,沒想到他卻說了一段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話。他說:“最后一題是錯了,可大家為什么只說她錯的這題,而不說她前面四道都做對了呢?看來,我們是多么容易發(fā)現別人的錯誤而忽略了別人的正確,當我們面對一個人時,更多要看其優(yōu)點,要寬容地對待別人……”
總之,小學教育是啟蒙階段的教育,除了教給學生書本上的知識外,重視課堂中的德育滲透,讓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讓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品質,讓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這應該是我們更加重要、更為有意義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