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壽福
摘 要:新課程改革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高中詩歌教學與鑒賞應以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情”、“志”為中心。通過學生在閱讀及學習過程中的再創(chuàng)造,還原生活的場景,走進詩歌的世界,聆聽作者的心聲,體味人生百態(tài),接受文化洗禮。
關鍵詞:詩歌;情志;情境;新課改;靈感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言志”這一上古的傳統讓詩歌成了作家情感的載體?,F行的高中語文課本中,選取了大量優(yōu)秀的詩歌,從而使學生既有機會聆聽先賢的心聲,又替他們打開了一扇窺視中華文化的窗戶。
一般而言,詩歌教學的前提與核心在“情”、“志”二字。作為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從對詩歌語言的分析與解讀中把握詩人的情感脈搏、體會詩人的心靈志向,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與此相對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思維僅僅停留在翻譯與背誦的層面上,大大忽略了情感在詩歌體裁中的地位,導致的結果是學生與詩人的心靈感觸之間存在著一層難以突破的隔閡。
而今,全社會關于新課改的呼聲如浪如潮。在此背景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堂教學模式值得每一位語文老師去深思:新課改究竟要怎樣改?詩歌教學應如何做到學習與鑒賞并重?在此,筆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詩歌教學活動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談談自己的管窺之見,以求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
眾所周知,中國文學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讓我們的詩作有著與西方傳統的敘事抒情模式截然不同的特點,正是這一特點,注定了“象”與“境”作為中國詩人情感載體的突出地位。傳統的詩歌教學,一般會流于對“意象”與“意境”膚淺式的分析與解讀,而學生的參與則更多地表現為記憶。他們咀嚼著老師的理解成果,其創(chuàng)造的機會被直接扼殺。
依據現代創(chuàng)作理論,讀者的閱讀是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詩無達詁”,“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些都觸及到讀者閱讀的再創(chuàng)造性質。如果老師在教學活動中過分地主動,必將束縛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靈感,這將是語文教學的可怕“災難”。
那么,有沒有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自覺地走進詩歌,從而與詩人達成心靈的共鳴呢?在此我將探討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做自己的導演
鑒于詩歌跳躍性的特點,也許,電影的蒙太奇手法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示。對于那些場景性非常強的作品,剪輯與整合是處理碎片式境象的有效手段。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分析理解意象和意境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一個個碎片串聯,最后把他們還原成生活的本真畫面。以此把握作品的情感脈搏,常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學習《再別康橋》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就徐志摩離開康橋時的情景與心理導演一段MTV,其中可以包含時間、地點、人物、環(huán)境等要素,以及表情、語言、動作、音樂等細節(jié)描寫。一個人的能力是無窮的,通過學生對詩歌的再創(chuàng)造,他們不但能把詩中的意象串聯起來,描繪出一副優(yōu)美的意境,而且還能主動走入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情境中,從深層次體味作者的情感,從而最終在與詩人心靈的溝通與交流中達到共鳴。
二、繪畫——一種刻骨銘心的學習方式
有些作品的畫面色彩效果特別濃,學習這類詩歌,我們不妨引入一種難度較高的方法,即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筆,把詩中所有的以及自己要加的意象通過合理安排描繪出來,最終整合成一副和所學詩歌的意境最為相近的畫面(允許一定程度的虛構與想象)。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親身參與,加深了他們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同時也使他們更容易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去體會詩人心靈的跳動。
例如學習王維的一些詩,由于其“詩畫相合”的鮮明特征,為這種方法的運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當《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林、清泉、白石、竹林、浣女一一由文字轉化為圖景的時候;當那個獨自坐在幽靜的竹林深處,在如水的月光下又彈琴又長嘯的老頭映現在學生筆下的時候,這本身又是一種怎樣的激動??!
通過這樣的練習,往往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雖然有些同學的作品難免拙劣,甚至于貌合神離、不倫不類,但單就當時那種全身心的投入本身,就是一種參與和創(chuàng)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對一些優(yōu)秀作品的展示環(huán)節(jié)(可以張貼在學習園地里),除去對本人的激勵作用,對其他同學也會有或多或少觸動與啟發(fā),這樣難道還不夠嗎?
三、故事“新編”
需要說明的是,此處的“新”,非指內容,重在形式。簡言之,就是學生在初步掌握一首詩歌內容與情感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想象與加工,把詩歌改寫成一段故事的方法。要求:要有具體的環(huán)境(意境)描寫和生動的人物形象(包括外貌、肖像、動作、語言、心理等的描寫與刻畫)。
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那個乍暖還寒、秋風蕭瑟、北雁南飛、黃花飄零的黃昏,那個失去親人、失去家國、顏色憔悴、孤苦伶仃的女人,是怎樣一個人在“梧桐更兼細雨”的日子里凄傷地尋覓、又尋覓,她是在尋找什么呢?而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又有一個怎樣的游子在夕陽西下時騎著瘦馬漂泊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的世界里?這位斷腸人心里在想著什么呢?
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不難寫出優(yōu)秀的作品。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詩人的心聲;而且能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深深地走進詩歌的世界,與詩人一同呼吸。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寫作能力與想象力也會的到一定的提升。
以上三種方法,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中扮演的分別是導演和主演的角色,老師是組織者,真正的表演者是學生。相對與以往老師的“灌輸”,這個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過程,既提升了學生的能力,也開發(fā)了他們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一舉幾得,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