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來喜
摘 要: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中的核心關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多次提出要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因此,對獲得感的研究在當下的中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趯Λ@得感的內涵及其理論意義的研究還比較少,對其政治意義、經濟意義及提升對策進行闡述就尤為重要。
關鍵詞:農民獲得感;基尼系數;三項補貼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3-0030-02
我國改革開放已近四十年,但我國三農問題仍然比較嚴重,三農問題中農民問題又是核心關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多次提出要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因此,對獲得感的研究在當下的中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獲得感”的內涵界定
由于“獲得感”剛提出不久,官方對其定義還沒有來得及給出權威的解讀。根據我們的理解,“獲得感”包含三方面的含義:一是“獲得”,這就要讓群眾的收入不斷增加;二是“感受”,就是要相對公平,否則,人們會產生與“獲得感”相反的“相對被剝奪感”;三是“獲得感”持續(xù)性的問題,即“獲得感”要可持續(xù),不能讓群眾只獲得一時,后續(xù)就沒有了新的獲得,這也就是要解決好群眾的“預期獲得感”。
二、提升“農民獲得感”對我國尤為重要
我國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應該說,農民是開啟改革“最先一公里”的實踐者和獲益者,但隨著改革的推進,改革的重點轉移到城市和國有部門,由于一些壟斷部門獲得了巨大利益,改革要觸及利益分配,對其改革難上加難,改革的難度不斷增加。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改革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谖覈洕奶攸c,總體來講,農村仍然是我國落后的地區(qū),農民仍然是我國貧窮的人群,如何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在我國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提升“農民獲得感”具有重要政治意義
2015年我國基尼系數居0.462高位,根據國際社會通行的標準:通常把基尼系數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基尼系數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較大。分析我國基尼系數較高的原因,這是由于農民所處區(qū)域、歷史等原因,以及農民收入低所致,而農民目前仍是我國人口主體,人口占比達到50.32%,所以,農民收入低說明我國共同富裕還沒有實現。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更要注重公平正義、共同富裕,提升“農民獲得感”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具有重要政治意義。
(二)提升“農民獲得感”具有重要經濟意義
目前,我國發(fā)展處于經濟新常態(tài)階段,經濟需求不振、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從經濟上講與農民需求不足有很大關系,這也可以反映“農民獲得感”的缺失。提升“農民獲得感”,提升農民收入,首要的是增加農民收入,從農民收入來源看,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占農民收入的比重較大,家庭經營收入主要是農產品的收入,這就涉及提高農產品的數量和價格;工資性收入取決于打工等收入,這都與國家經濟總體經濟形勢有關。某種程度上,農民作為個人勞動者,從事的糧食生產產業(yè)為完全競爭產業(yè),在打工市場上為個體同質的勞動務工人員,處于競爭劣勢一方。國家應適當地予以政策傾斜保護,使得農民收入增加,農民收入增加以后又能夠作為消費者去消費,從總體上化解消費不振的矛盾,使得國民總產值的蛋糕做大。所以,提升“農民獲得感”具有重要經濟意義。
三、提升“農民獲得感”的對策
(一)繼續(xù)使農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zhèn)居民
現實中,我國為使農民收入快速增長,提出了兩個參照指標:一是看收入增速是否超過同期GDP的增速,二是看收入增速是否超過城鎮(zhèn)居民收入增速?!笆濉币詠?,我國農民收入增速實現了上述兩個超過:超過了同期GDP的增速和高于城鎮(zhèn)居民收入增幅,達到年均增長超過10%,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5年的2.73∶1。這是一種良好的趨勢,要在“十三五”及更長的時期內,使農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zhèn)居民。
(二)調整完善農業(yè)“三項補貼”政策
對于我國來說,由于我國中央集權的歷史傳統(tǒng),以及我國社會主義的體制優(yōu)勢,目前國家對“農民獲得感”提升負有責任。2004年實行的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三項補貼政策,對農民收入提升、農業(yè)快速發(fā)展、農村環(huán)境變好都發(fā)揮了良好作用,但針對農業(yè)快速發(fā)展、農業(yè)經濟形勢的變化,三項補貼的政策效應有所遞減,對其要進一步完善,確實使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提升“農民獲得感”。
(三)加強村風文明建設
基于獲得感的內容,經濟收入是獲得感一種重要來源,但并不是其全部內容,農民對物質文明追求的同時,對精神文明也有諸多需求。所以,在抓好農村物質文明的同時,對農村精神文明也不能放松,對農村的村容村貌,對農民的家庭文明也要大力建設,使得農民的精神愉悅,“獲得感”落實在“感”,以精神文明促進物質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
[2] 吳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國社會[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3] 白鵬,武璇.淺析延安農村共享理念的構建途徑[J].湖北函授學報,2016,(7):81-82.
[4] 秦國文.改革要致力于提高群眾獲得感[J].新湘評論,2016,(1):12-13.[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