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董銘
帶著剛及格的北美影評和2.6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新版“大猩猩”姍姍來遲。24日,《金剛:骷髏島》將登陸國內(nèi)院線?!按笮尚伞边@個全世界最著名的怪獸形象,能否通過新版本的演繹滿足中國觀眾,有待市場檢驗。
又見景甜
《金剛:骷髏島》講述一群科考隊員跑到骷髏島上,遭遇史上最巨型的金剛和其他怪獸后,弱小的人類且戰(zhàn)且逃,損失慘重。這部新作已于3月10日在美國亮相,對于這部視效突出、劇情簡單的商業(yè)片,專業(yè)影評網(wǎng)站Metacritic給出62分,遠遠不及2005年的彼得·杰克遜版(82分)。在《時代》周刊看來,新版《金剛》“畫面驚人,視覺效果出眾,導演羅伯茨知道該如何把一切巨大化,毫不猶豫地去實現(xiàn)”;《好萊塢報道者》認為“在動作和幽默間找到平衡”。但也有英國《衛(wèi)報》這樣的批評聲:“就像《侏羅紀公園》《現(xiàn)代啟示錄》《西貢小姐》的混搭,毫無樂趣?!?/p>
作為一部典型的特效大片,《金剛:骷髏島》的成本高達1.85億美元,目前全球票房已過2.6億美元。該片的中方投資和中國演員也是看點,景甜繼《長城》之后再度“亂入”——相比“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奧斯卡影后布麗·拉爾森等人,她戲份雖然不多,不過單靠一身紅白格子襯衫和比白種人還白的膚色,在一群歐美明星中也分外扎眼(圖一)。
經(jīng)典難再現(xiàn)
《金剛》題材電影一直不缺。這只大猩猩爬上紐約帝國大廈的一幕,已然成為20世紀最著名的好萊塢符號,被賦予太多象征意義:野蠻與文明的對峙,貪欲與自由的向往,男權(quán)統(tǒng)治和女性解放……如今更與時俱進,平添保護動物的環(huán)保主題,遠遠超出當年“金剛之父”梅利安·庫伯的初衷。在1933年的初版《金剛》里(圖二),導演帶著攝制組在骷髏島上發(fā)現(xiàn)金剛,漂洋過海帶到紐約,抓著女演員爬上帝國大廈,這些創(chuàng)意來自于庫伯兒時對冒險故事“森林之王”的向往。當年成本不菲的《金剛》一上映就獲得巨大成功,在大蕭條時代也創(chuàng)造票房奇跡。觀眾蜂擁到影院爭相目睹視覺奇觀,還得歸功于特效師威利斯·奧布萊恩使用微縮模型和巨型機械等當時最先進的拍攝技術(shù),奠定好萊塢怪獸片的技術(shù)儲備。不過到了1976年好萊塢重拍《金剛:傳奇重生》時,口碑卻不理想,甚至給觀眾留下“金剛好猥瑣”的印象——性感女主角杰西卡·蘭格在巨獸的玩弄中帶有明顯性暗示。該版本的背景搬到上世紀70年代,主角變成石油商和勘探隊,最后金剛爬上的也不是帝國大廈,而是當時剛剛建成的雙子塔。1976年的特效如今看來十分粗糙,動作甚至還不如1933版流暢。
真正把金剛重新帶回大銀幕的,還是憑借《指環(huán)王》蜚聲國際的導演彼得·杰克遜——2005版《金剛》在劇情上又回到1933版的設(shè)置,此時的數(shù)碼特效突飛猛進。影片中金剛雖然只有7.6米,但顯得異常威武,大戰(zhàn)霸王龍那場戲尤其精彩。2005版還運用動作和表情捕捉技術(shù),安迪·瑟金斯的表演與特效配合得天衣無縫,大猩猩的眼神里有著人類一般的心理活動(圖三)。從各個層面來看,2005版《金剛》都是該系列巔峰之作,以至于今年的《金剛:骷髏島》很難超越,只能在特效層面去堆積鋪陳。
“本土金剛”有意義嗎
拍不拍“金剛(怪獸)電影”,其實更多是商業(yè)考量。當年好萊塢版《金剛》大獲成功后,全球跟風的同類影片不少,日本人甚至買下版權(quán),讓他遠渡重洋加盟“特攝片”,與本土怪獸哥斯拉聯(lián)手出場。在上世紀60年代的《金剛大戰(zhàn)哥斯拉》《金剛的逆襲》等電影中,外語不通的金剛不僅拳腳功夫驚人,還學會電擊等超能力。對商業(yè)最敏銳的香港電影也不甘落后,邵氏在1977年打造《猩猩王》,倪匡幾乎照搬美國人的劇本,把故事背景從紐約改到香港,大猩猩最后爬上當時港島最高的建筑康樂大廈,以至于有網(wǎng)友吐槽該片為“山寨版金剛鬧香港”。
由此可見,要拍“本土金剛”并不難——中國市場如今的資金和容量都能承受,技術(shù)也不是大問題,關(guān)鍵是,這樣翻拍出來的意義何在?張藝謀去年拍《長城》試水“怪獸片”效果并不理想,真讓大猩猩爬上東方明珠、小蠻腰等中國地標建筑,也極可能淪為一場“視覺馬戲”,若無法體現(xiàn)更深層的文化和社會背景,很難呈現(xiàn)出美國上世紀30年代的那種震撼感和批判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