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魏允平
蔡英文上臺后,民進黨當局頻頻頒布“去蔣化”措施,其中包括檢討臺北中正紀念堂的歷史定位。臺北市政府為此計劃放寬中正紀念堂的周邊限高,有島內媒體稱此舉形同“空間解嚴”。
中正紀念堂1976年興建,1980年落成,主樓標高76米,是當時臺北市的最高建筑物。為維護紀念堂周邊景觀,臺北市自1978年就規(guī)范其周邊50米為特定專用區(qū),限制建筑物高度不能超過53米。據(jù)親綠的《自由時報》20日報道,臺北市都發(fā)局17日公布“中正紀念堂周邊特定專用區(qū)高度管制細部計劃變更案”,擬將信義路及愛國東路兩側等部分區(qū)域限高放寬至65米。報道稱,臺北市長柯文哲上任以來,中正紀念堂周邊居民多次反映希望解除限高令,期望能“空間解嚴”。臺北市都發(fā)局經(jīng)討論后提出限高放寬計劃,之后將提交都市計劃委員會審議,若通過即可公告實施。
根據(jù)計劃,未來專區(qū)范圍不變,但限高采取差異規(guī)范;主要是信義路以北及愛國東路以南兩側將放寬至65米,但中山南路以西街廓因鄰近“總統(tǒng)府”博愛特區(qū)、維安考慮需限高24米,杭州南路二段以東(除華光小區(qū))因位于紀念堂正后方、為維護天際線而維持限高53米,仁愛、信義路交叉口的前國民黨中央黨部(現(xiàn)為張榮發(fā)基金會),因當年改建已達53米,因此未來改建仍要維持相同高度。
臺北市現(xiàn)存管制樓高特區(qū)還有“國父紀念館”,也以景觀為由而限高,但曾由30米放寬到60米。此外,“總統(tǒng)府”所在博愛特區(qū)則劃設警備管制區(qū)、限航區(qū);松山機場則因飛行安全,周邊1000多公頃范圍建筑物限高90米。
此前臺當局就公布了一些“去蔣化”措施。臺“文化部長”鄭麗君上月底宣布,基于“面對歷史、正視傷痛、尊重人權”的目的,中正紀念堂需要轉型,目前商店已下架停售“威權統(tǒng)治者”意象鮮明的商品,包括玩具、文具和生活用品等,并在開閉館時停播“蔣公紀念歌”,停止發(fā)放涉及“威權崇拜”的宣傳品。為了落實所謂的“轉型正義”,進一步“去中國化”,還有島內親綠學者日前提議廢除現(xiàn)有的“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蹲杂蓵r報》20日報道稱,位于大陸南京的中山陵,是國民黨主席與黨內要員赴大陸時必去參拜謁陵之地。而依照目前“法規(guī)”,“總統(tǒng)府”轄下竟還有“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該委員會組織條例也尚未廢除,島內學者李筱峰稱,包括“國父”稱謂、向“國父”遺像鞠躬,以及“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等,都應在“轉型正義”過程中予以廢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