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里昂
【摘 要】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節(jié)點。中國新聞事業(yè)自外報來華得到發(fā)軔后,在辛亥革命時期達到發(fā)展的第二個高潮。報刊揭露了晚清政府虛偽的“立憲”新政,并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引導國民探討關于“國家再造”的猜想與假設,同時不遺余力地進行民主啟蒙和民主傳播,以達到破舊立新的目的。
【關鍵詞】報刊;辛亥革命;報刊思想
一、報紙與革命宣傳的關系
(一)報紙與革命宣傳
辛亥革命并不是一朝起義便一朝成功,在此之前以革命黨人為首的仁人志士進行了極為艱難的摸索。起初是通過在沿海內(nèi)陸各地,以孫中山等個人的號召力進行革命演說,結果并不理想。接著是通過大大小小的起義試圖喚醒麻木的社會神經(jīng),最終也效果甚微。孫中山在見識了歐美等國的先例之后,深感報紙威力之巨大,決定自辦革命報紙,作為宣傳革命思想、籌劃革命運動的主陣地。1900年1月,陳少白在香港創(chuàng)辦了《中國日報》和《中國旬報》旬刊,合稱“中國報”,被譽為“革命報之鼻祖”,“革命黨組織言論之元祖”。由于兩報均由革命黨人創(chuàng)辦,因此具有非常明顯的政治傾向。在兩報創(chuàng)辦之初,報館就是革命黨的總部,其基本功能是“立黨、宣傳、起義”。
《民報》是同盟會成立后所辦的第一份具有深刻意義的機關報。孫中山說:“《民報》成立,同盟會之喉舌,以宣傳正義”。在當時,民眾已被封建帝制愚民政策奴役兩千多年,絕大多數(shù)人仍在奉清政府為“天朝正統(tǒng)”、“民族象征”,孫中山等人苦心提倡的革命民主理念還沒有被人們所知曉。經(jīng)過幾年的時間,革命浪潮就如洶涌波濤鋪天而來,以《民報》為首的革命報刊為此做出了推波助瀾的巨大貢獻。
第一,在宣傳三民主義、公開表明革命黨主張方面,這些報紙有著振聾發(fā)聵的力度。三民主義提出多年一直未能形成氣候,原因是沒有陣地能夠深入探討何為“三民”。從《民報》始,公開宣傳“傾覆現(xiàn)今之惡劣政府”,并將“六大主義合為一大主義”的“革命”目標大張旗鼓。正如胡漢民所指出的:“革命報之作,所以使人知革命也。蓋革命有秘密之舉動,而革命之主義。則無當秘密者。非惟不當秘密而巳,直當普遍于社會。以斟灌其心理而造成輿論。行于專制之國,格子禁令,應而和者不蘧顯,然深蓄力厚,其收效乃愈大?!?/p>
第二,駁斥改良保皇的言論,催生革命的排滿風潮。在《民報》等創(chuàng)刊之前,能夠在中國大陸一呼百應的思想是康有為、梁啟超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從“公車上書”起,康、梁二人早已將報紙這有力的武器熟絡于心,尤其1902年在日本東京創(chuàng)刊的《新民叢報》。通過百日維新站穩(wěn)腳跟的改良主義者,就是革命派報刊當時所面臨的第一個強敵,不對他們的言論和主張加以駁斥,就難以起到根本作用,所以才有了《民報》與《新民叢報》的大論戰(zhàn),從“三民主義”出發(fā),條條駁斥,最終取得了勝利,也為之后社會的主流思想定下了基調。
第三,對近代民族意識的喚醒,引領反清革命的正確方向。孫中山在成立“興中會”時提出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但他的目的不止于此,他說過,“即使?jié)h人做皇帝,也要將他推翻”?!睹駡蟆返男麄鞅容^偏向于“民族革命”,它與《新民叢報》的論戰(zhàn)中互相駁斥的焦點在于“種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兩個議題。但實際上,《民報》的革命排滿宣傳主線始終秉持三位一體的策略,即民族革命、社會革命和文化革命相結合,并將其理論化,引領了后來整個反清革命發(fā)展的方向。
(二)報紙與論戰(zhàn)
革命派與改良派的報刊論戰(zhàn),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思想碰撞。梁啟超在1901年2月8日創(chuàng)辦了《新民叢報》,革命黨人到1905年才建立第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并創(chuàng)辦了機關報《民報》,與《新民叢報》展開激烈的論戰(zhàn)。兩報針鋒相對,互不相讓,解放了中國人的思想,促進了清王朝專制統(tǒng)治的滅亡和中華民國的建立。
《新民叢報》把“開民智”作為首要任務,但因為階級局限性,梁啟超等人的“開民智”主要是為了強國、救國、挽救清政府的統(tǒng)治。這與辛亥革命的直接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所謂“革命與改良的叫陣”,關鍵點在于要不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tǒng)治。針對這個重點,革命派與改良派將火力集中在了三個方面:要不要推翻清政府以實現(xiàn)民族革命、要不要以土地私有為核心實現(xiàn)民生主義、要不要建立共和制度實現(xiàn)民權主義。
論戰(zhàn)之初,梁啟超以百煉成鋼的氣勢,單騎奮戰(zhàn),四面出擊,隨著論戰(zhàn)的深入,逐漸力不從心。反觀《民報》的一批小將,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越戰(zhàn)越勇。至1907年冬,論戰(zhàn)以《民報》大獲全勝而告終。這場大論戰(zhàn)結束之后,革命派與改良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徹底劃清了界限。由此,君主立憲主義的大本營全面萎縮,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革命思想的傳播更加一日千里。
二、報刊對辛亥革命進程的推動作用
(一)“開民智”——撬開盤根虬枝的當頭炮
民眾在儒家“忠君”思想千百年的籠罩下,在維新派鼓吹的“變法維新”及清政府為挽救統(tǒng)治危局設下的“皇族內(nèi)閣”、“預備立憲”等騙局的影響下,革命者大多被普通老百姓厭惡。革命報刊臨危受命,隨即誕生了一篇篇膾炙人口、激動人心的反滿革命文章通過報刊傳播,如鄒容的《革命軍》、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陳天華的《猛回頭》等,為辛亥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輿論準備。
從甲午戰(zhàn)爭開始,清政府墮落的局勢一發(fā)不可收拾。北洋水師戰(zhàn)敗,激發(fā)了輿論界的軒然大波。維新派看到了契機,通過報紙拼命開火,一時間烽煙四起,民族危機、亡國之恥終于激活了民眾的思想。在這種局勢下,近代中國新興的以報刊為代表的傳媒業(yè),承擔起救亡圖強的時代重任。1903年6月《蘇報》案發(fā)生以后,國內(nèi)整個社會思潮的主流從依靠清政府進行改革轉變?yōu)橹鲝埻品逭M行革命。
(二)“通壅蔽”——驅散烏煙瘴氣的良藥
從王韜的《循環(huán)日報》開始,政治家們似乎就已經(jīng)抓到了新興的大眾傳媒——報紙的重要功效之一:“通壅蔽”。閉關鎖國多年,民眾愚昧不堪,報刊通過在版面上發(fā)表政論文章或是收集一些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整合成文,給封閉已久的民眾帶來耳目一新之感。另一方面,因為幾千年來封建專制等級森嚴,統(tǒng)治階級與百姓之間存在著巨大隔閡,官報的存在也僅僅是為聯(lián)系地方與官府而服務。真正意義上的報刊出現(xiàn),第一次讓統(tǒng)治者的面紗被揭開,國家逐漸成為一個整體。這也是早期報人所追求的:外情內(nèi)達、上情下達。
(三)“辯是非”——政治家革命的有力武器
報刊在當時不外乎四種陣營:清廷為代表的封建勢力官報,用來“宣達政令、統(tǒng)一皇權、傳達政令、統(tǒng)一思想”。第二種陣營,是非官方的盈利性報紙。后兩種陣營則是革命黨和維新派所創(chuàng)辦的政治報紙,它的目的在于針對封建統(tǒng)治者及不同政見的派別,由一群政治家執(zhí)筆,進行有力的批判。本質上來說,后者追求的并不是一己之私,它的出發(fā)點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沒有物質利益的訴求,即“啟蒙”與“自由”的訴求。這樣模式化的行為,扭轉了社會輿論風向,讓中國走向了革命。
這些政論在幾十年的醞釀和熏陶當中,革命思想漸漸變?yōu)槠胀癖姷乃枷搿4笳搼?zhàn)、“蘇報”案、辛亥革命、一次次大事件促使暗流浮上表面,然后匯聚成為洪流。政治家獨有的簡潔、戰(zhàn)斗、平易的文風成為了普通民眾的文風。就像梁啟超本人所創(chuàng)的“時務文體”,在《民報》與《新民叢報》的大論戰(zhàn)當中煥發(fā)生機,為革命綱領能夠清楚簡潔的傳播和表達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辛亥革命與孫中山報刊思想的形成
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正是孫中山意識到了報紙在革命宣傳中的威力和作用,革命黨人才能積極創(chuàng)辦報紙,宣傳革命理念和革命思想、致力于推翻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他本人經(jīng)過十幾年的新聞活動,也形成一套自己的新聞理論,其中有積極的、符合新聞規(guī)律的部分,也有局限于時代的地方。但必須承認的是,這些理論為當時的革命活動起到了指導作用。
孫中山的報刊思想分為兩個階段,起初他對報刊的期望基本上是站在民權主義的立場上的,在《上李傅相書》中可以得到印證。他建議辦“學報”以“開世人無限之靈機,闡天地無窮之奧理”,這是追尋著嚴復的思想啟蒙軌跡。第二個階段,孫中山系統(tǒng)的嚴密完整的“黨報思想”是在領導《中國日報》和《民報》等“黨報”反擊康、梁保皇黨的論戰(zhàn)中所逐步完善的。
從孫中山的角度看來,報紙不是服務于個人的“平等、自由”的,而是必須無條件服務于“團體的平等、自由”,這個“團體”就是“革命的政黨”。這樣一來,系統(tǒng)而嚴密的“黨報思想”就產(chǎn)生了,主要包括:第一,“黨的喉舌”取代了之前譚嗣同所說的“民口”成為了報紙新的定義;第二,新聞與宣傳之間的聯(lián)系被重新定義,新聞記者就是“糾正人心”的宣傳工作者;第三,宣傳是種強力武器、民族革命的重要武器、政治革命的有力武器。
但是,受唯心主義哲學觀和個人英雄主義的影響,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報刊思想表現(xiàn)出明顯的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輿論之母”論的提出上。
孫中山的“輿論之母”論有著合理進步的部分。他把報刊稱為“輿論之母”,要求革命派報刊以宣傳革命主張為己任,希望《民報》等作為同盟會的喉舌將同盟會的綱領宣傳到民眾中去,使之化為一種“常識”。
革命黨人處處以“先知先覺”者自居,以為中國革命只需要幾個“華盛頓”式的人物就夠了,因此革命派宣傳民眾的工作不夠廣泛深入。
結語
報刊在中國一經(jīng)出現(xiàn),就以驚人的勢頭,在短短幾十年間發(fā)展壯大,開啟民智、疏通壅蔽、辨清是非。正是它的迅速勃興,為中國如一灘渾水般的局勢帶來了新的生機,涌現(xiàn)了一批批仁人志士。改良派、革命派在辦報過程中間接受到了報紙的影響,在論戰(zhàn)中孕育了辛亥革命,而辛亥革命的成功,又反哺了報刊事業(yè),生成了許多豐富的報刊思想。
報刊的出現(xiàn)相對于辛亥革命來說有一種隱性的帶動作用。反觀我們的時代,從過去汲取經(jīng)驗和養(yǎng)分,就要有效的利用新興媒體,不能被新興媒體所左右。明白了這個規(guī)律,我們在應對變革和挑戰(zhàn)時,一定會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p>
參考文獻:
[1]王曉蕾.報紙媒體與辛亥革命——以香港《中國旬報》為例[J].文學與文化,2011(4).
[2]黃順力.《民報》宣傳與辛亥革命[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
[3]吳廷俊.試論辛亥革命時期革命報刊宣傳工作的缺憾[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2).
[4]周福振.改良路上自由思想在中國的啟蒙[J].太原大學學報,2014(6).
[5]袁新潔.大變革時期的報刊大論戰(zhàn)簡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6]黃順力.大眾傳媒與晚清革命略論[J].廈門大學學報,2007(6).
[7]趙建國.辛亥革命時期《申報》政治傾向演變:1905-1913[D].華中師范大學,2001.
[8]宋蘭.從報紙文本探析辛亥革命時期《申報》新聞報道策略[D].湖南大學,2012.
[9]方漢奇.辛亥革命時期的大江報[J].江漢論壇,1962(8).
[10]吳廷俊,陽海紅.林白水辛亥革命前白話報刊活動考察[J].當代傳播,2007(1).
[11]吳廷俊.中國新聞史新修[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12]張育仁.辛亥革命與孫中山報刊思想的形成[J].新聞研究導刊,2011(10).
(作者:山西大學文學院2016級新聞與傳播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