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
唾罵聲中,出使西洋
1875年2月,英國駐華使館翻譯馬嘉理,擅自帶領(lǐng)一支英軍由緬甸闖入云南,竄至騰沖地區(qū)時,因受當?shù)厝罕娮钃?,開槍打死多名中國居民。當?shù)匕傩諍^起抵抗,打死馬嘉理,把侵略軍趕出云南。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大怒,堅稱此事乃由清廷幕后指使,屢以下旗絕交、增派軍艦來華、聯(lián)合俄國進攻北京,對清廷進行威脅恫嚇。歷經(jīng)兩次鴉片戰(zhàn)爭之敗的清廷已被嚇破了膽,慌亂之中不但答應(yīng)英國“撫恤”“賠款”“懲兇”等苛刻要求,甚至不得不放下“天朝尊嚴”,按英方要求派欽差大臣到英國去“道歉”,并開館設(shè)使,長駐英國。
選派使臣出洋,不僅要懂洋務(wù),而且更要愿意出洋,這在當時困難至極。滿腹經(jīng)綸的大臣們?nèi)ハ蜓笕恕暗狼浮?,本身就是一件屈辱使命,“道歉”后還要長住下來“做人質(zhì)”,眾人更唯恐避之不及。清廷為此反復(fù)遴選,大費周章,后來李鴻章推薦曾任廣東巡撫的湖南人郭嵩燾,說他“系正途之士,通外情,知洋務(wù)”,慈禧立即采納。
郭嵩燾是著名的飽學之士,久經(jīng)歷練,擔任過巡撫、侍郎等職,“詔賞二品頂戴”。太平軍興起時,他贊助曾國藩辦團練,建立湘軍,人稱“湘軍財神”。擊敗太平軍后,又致力洋務(wù),對西方的器物制度有一定了解。后來他一直傾心西學,注意搜求研究,逐漸形成了關(guān)于洋務(wù)的卓越見解,成為洋務(wù)派要員。當時主持總理衙門的重要人物恭親王奕和文祥,都佩服郭嵩燾“洋務(wù)精透”。而他本人也對辦理洋務(wù)滿腔自信,甚至說,方今天下,能了解推究西洋事務(wù)并且“知其所長以施控御之宜”的,獨我一人而已!但他的建議很少被采納,更無權(quán)放手去辦,反而屢遭同僚大臣誤解攻擊。他一直認為內(nèi)政修明,方有外交。而大清官員,不是盲目仇外、排外,便是可憐地懼外、媚外,以致進退失據(jù),誤國害民。他深信假如僧格林沁當年聽從他的苦勸,不妄殺英使,則咸豐年間的英法聯(lián)軍之禍完全可以避免。還有一次,郭嵩燾親眼看見總督瑞澄見到洋人,倒地便拜,居然以總督之尊在洋人面前執(zhí)屬員之禮,令人作嘔。郭嵩燾更恥于和這幫人為伍,從此不愿輕涉洋務(wù)。
大清將派郭嵩燾出使英國的消息傳開,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士論大嘩。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認為華夏民族是最先進的民族,中華文明以其燦爛輝煌輻射四方?,F(xiàn)在遣使出洋,在士大夫們的眼里,仍無異于屈辱求和,示弱于蠻邦,“天朝上國”的顏面何存?一時間朝野上下,捶胸頓足,無不認為是大傷國體的奇恥大辱。
外有英人的催逼威脅,內(nèi)有國人的毀謗痛詆,在強大壓力下,郭嵩燾身心俱疲,意緒全無,他三次上奏朝廷,全力告病,求免出洋,但都未獲準。李鴻章等少數(shù)開明洋務(wù)派大加鼓勵支持,勸他不要被議論所左右。慈禧、慈安兩太后也親自出馬,苦口婆心地勸駕。在這種情況下,郭嵩燾反復(fù)權(quán)衡后毅然決心出使。由是,郭嵩燾成為清廷向西方國家派出的第一位公使。
1876年12月2日傍晚,年近六旬的郭嵩燾一行登上了英國郵船特拉萬科爾號,在朝野的唾罵聲中踏上了艱難的出洋之路。
天朝內(nèi)外,毀譽迥異
歷經(jīng)51天的海上航行,當郭嵩燾率領(lǐng)的中國使節(jié)團出現(xiàn)在倫敦街頭時,這群長袍長辮、奇裝異服的人們引發(fā)了英國人的一片好奇和笑聲。英國著名的政治幽默雜志《噴奇》在一整頁的漫畫中,將郭嵩燾畫成一只帶辮子的猴子,與英國獅子怒眼相視。郭氏的小妾梁氏的三寸金蓮,也成為倫敦街談巷議的笑料。
然而,隨后發(fā)生的一件事情,很快讓英國人改變了對這群神秘中國人的態(tài)度。
1877年2月1日,中國使館正式在倫敦開館后不久,倫敦人對中國人的好奇還未散去。這一天中國使館的隨員張斯栒的家人張錫九,與另一仆人閻喜一起上街購物。正走在路上,突然被人用手杖擊打頭部。轉(zhuǎn)身一看,是一個搖搖晃晃的英國醉漢。兩人不敢計較,只得埋頭加快腳步匆匆逃離。誰知這醉漢不依不饒,跟在后面一邊笑罵一邊繼續(xù)敲打。有四位路過的英國人實在看不下去了,挺身而出,一舉將攻擊者擒下。這才知道此人叫布里,是個粗魯?shù)膼蹱柼m鐵匠。四位英國人將布里扭送到警察局。布里酒醒后供稱,他不喜歡中國的異教徒在英國的大街上晃蕩,用手杖敲擊他們,只是酒后的一個玩笑。英國法院以傷害罪判處布里兩個月勞役。郭嵩燾知道后,立即致信英國有關(guān)部門,為布里講情,請求英國方面不要追究其責任。此事很快公諸倫敦各大報紙。郭嵩燾的寬宏大度,贏得了許多英國人的尊敬,認為中國人極有風度。從此每當在路上遇到中國人,英國人都同聲歡呼致意,以表衷心歡迎之意。
郭嵩燾駐使英倫剛剛旗開得勝,卻在國內(nèi)惹出了一個不小的麻煩。
臨行前,朝廷應(yīng)總理衙門之奏請,詔命郭嵩燾將沿途所記日記等咨送總署,“凡有關(guān)系交涉事件,及各國風土人情,該使臣皆當詳細記載,隨事咨報”。郭嵩燾非常贊同此舉,他早就有意將西方富強之道介紹給國人。他從出國時起,堅持每天寫日記。在日記中,他用心記述沿途所見所聞,對途經(jīng)十數(shù)國的地理位置、風土民情、宗教信仰,無不盡書其詳,且對這些見聞作出了獨到的評價。
到達倫敦后,郭嵩燾把51天的途中日記稍加整理潤色,定名為《使西紀程》,抄寄給總理衙門。哪料到這份日記在總署刊行之后,大大觸動了保守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和士大夫們的敏感神經(jīng),引來朝野守舊派一浪高過一浪的口誅筆伐。有人痛斥他極意夸飾,美化外國,“用夷變夏”,聲稱“凡有血氣者,無不切齒”;有人連出版此書者的動機也加以懷疑,“誠不知是何肺肝,而為之刻者又何心也”。
在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李鴻藻等守舊派的鼓動下,翰林院編修何金壽上奏章參劾他“有二心于英國,欲中國臣事之”,強烈要求將郭嵩燾撤職調(diào)回查辦,否則遺毒海外,惑亂人心,后果不堪設(shè)想。郭嵩燾深陷孤立無援之境。后來由于一時找不到合適人選,清廷才未能將他召回,但下令將《使西紀程》毀版,禁其流傳。
下車伊始,即遭此不白之冤。好在郭嵩燾早有心理準備,獨自在夾縫中開始了外交生涯。一邊是昧于外情盲目自負的本國政府,另一邊是如旭日初升的大英帝國,他必須在其間折衷周旋,困難之大可想而知。
“英國之強,始自國朝”
1878年2月22日,清廷又任命郭嵩燾兼任出使法國欽差大臣。往來于倫敦和巴黎這兩大西方文明的中樞,郭嵩燾切身領(lǐng)略到西方的繁盛強大。他感嘆西洋的物質(zhì)文明,早已遠勝中國。這使他對西學的認識了解,遠遠超越了洋務(wù)運動的健將李鴻章等人。
身為駐英法公使,郭嵩燾抓緊一切機會近距離考察西方的憲政、商業(yè)、軍事、科技、教育和風俗人情。他在倫敦參觀了雄偉巨麗的水晶宮,觀看火焰熊熊的焰火表演,在日記中寫道:“(倫敦)街市燈如明星萬點,車馬滔滔,氣成煙霧。阛阓之盛,宮室之美至是殆無復(fù)加矣?!彼灶^等公使身份,與法國總統(tǒng)同座,參加巴黎的萬國博覽會,飽覽西方科技文明之盛。他對英國教育和文化制度進行考察,深入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天文臺訪問。在名校牛津,他了解到學生考試分為學士、碩士、博士三級,而博士在他眼里就相當于中國的“翰林”。他認識到西洋學制的完備精當,教育發(fā)達,乃是西洋人才輩出、學術(shù)昌明的重要原因。而中國士子“習以虛文,以取科名富貴”,中國應(yīng)當學習英國的教育制度,開辦西式學堂,“求為征實致用之學”。這為他后來力主籌辦近代新式學堂打下了思想基礎(chǔ)。
像當時許多有識之士一樣,在西洋文明中,最吸引郭嵩燾的還是武器軍備。郭嵩燾抵達英國后,一直與摯友李鴻章保持密切聯(lián)系。李鴻章曾給郭嵩燾寫來長信,囑托他代為訂購鐵甲船、水雷、馬提尼槍支等,以備大清海防之需。受李之托,郭嵩燾重點考察這方面的事務(wù)。他經(jīng)常訪問炮廠、船廠,參觀洋槍博覽會,并親自升炮以及試演魚雷大炮,考求西洋兵器及水雷樣式。而給他震撼最大的,還是跟隨維多利亞女王檢閱英國海軍,以及陪同法國總統(tǒng)閱兵。這兩次閱兵使他目睹當時世界上最精壯強大的海軍與陸軍,器械之完備、軍容之盛大、規(guī)模之宏偉,使他心中翻天激浪,久久難以平靜。他在日記里詳細記述了所見的一切。
郭嵩燾開始思索天朝的出路。他認為李鴻章積極購買兵器,派學生留洋學習西方利器,“徒能考求西洋末務(wù)而忘其本也”。他深感國內(nèi)的洋務(wù)派領(lǐng)袖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猶如瞎子摸象,各得一偏,與實際相去甚遠。經(jīng)過一系列實地考察和潛心研究,他在日記中深思熟慮地寫道:“英國之強,始自國朝……是以君與民交相維系,迭盛迭衰,而立國千余年終以不敝。”他從根本上認識到,西洋強大的軍隊與火器背后,更深層的倚靠乃是制度、法律和學術(shù)的全面進步。
他認識到西洋之所以能享國長久,是因為君民兼主國政,使用法治。他不禁感慨之,“西洋能以一隅之地”為“天地精英所聚”,是“良有由然”,中國朝野人士若不幡然醒悟,急起直追,革故鼎新,除殘去害,勢必西洋日強,中國日蹙。
1878年春,英國《泰晤士報》抨擊政府近年授波斯國王勛章一事,認為“半文明國家不足以授勛”。郭嵩燾感慨地說:西洋人將國家分為文明的、半文明的、野蠻的,而中國被稱為半文明的。但漢代以前,只有中國乃教化之邦,其余地方都被中國人稱為“夷狄”?,F(xiàn)在看來是翻了個兒,如按文明發(fā)展程度區(qū)分文野,現(xiàn)在輪到歐洲人視中國為“夷狄”了。中國士大夫到現(xiàn)在還沉浸在“華夏中心”的迷夢中,怎不令人悲傷??!
一個年逾花甲的人,讀了大半輩子儒學經(jīng)典,頭腦里塞滿了“用夏變夷”等“天朝”舊觀念,現(xiàn)在卻敢于承認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后,而且承認得這樣徹底,這在當時需要何等的勇氣。
同儕傾軋,憾然卸任
郭嵩燾驚世駭俗的言行,不但與“天朝上國”里保守落伍的士大夫們大相徑庭,而且與他先前的洋務(wù)派戰(zhàn)友們也分道揚鑣。洋務(wù)派領(lǐng)袖們忙于造船制器,他卻主張正本清源;朝野清流一致主戰(zhàn),他卻認為在敵國環(huán)集的危局面前,“無可戰(zhàn)之機,無可戰(zhàn)之勢,直亦無可戰(zhàn)之理”,只可隨機應(yīng)付,切忌不顧后果的浪戰(zhàn);洋務(wù)派領(lǐng)袖們認為當務(wù)之急先要強國,他卻認為先要富民;朝野清流一致認為列強亡我之心不死,他卻認為洋人以通商為制國之本,意在求利,我們不妨因勢利導(dǎo)。他對這些關(guān)鍵問題的看法與他人大相抵牾,失去了朝野各派系的支持,很快就四面受敵。
終于有一個人看準時機,落井下石,給郭嵩燾制造了巨大的麻煩。這個人就來自他身邊,駐英副使劉錫鴻。
郭與劉原本是故交,相識多年。劉得以出使英國,還源于郭的大力舉薦。他們之間的矛盾之始,源于大清國書的一處失誤。剛到英國,英國外交部發(fā)現(xiàn)大清國書中并未署明副使劉錫鴻之名,因此不讓劉一同覲見女王。后來雖經(jīng)協(xié)商,劉得以隨郭一同覲見,但“孤僻自大,不近人情”的劉錫鴻卻滋生出對郭的猜疑和不滿,因為郭在京時曾審看過國書,劉認為這是郭故意知而不言,給他難堪。同時,劉錫鴻原以為當副使可以左右控制郭嵩燾,誰知到了英國才知道,西洋人的規(guī)矩只認正使,副使不過聽命于正使,事事無從商榷,自己只不過白拿一份薪俸而已。
而更深層次的矛盾來自兩人思想認識上的不同。劉出身于標準的儒學之家,保守觀念根深蒂固,認定“夷狄之道未可施諸于中國”。出使英國后,由于得到清廷中一些大員的支持,劉暗中監(jiān)視郭的一舉一動,從一開始就不斷向清廷打小報告,列出郭的種種“罪狀”。比如有一次參觀炮臺中天氣驟變,陪同的一位英國人將自己的大衣披在郭身上。劉竟認為“即令凍死,亦不當披”。巴西國王訪英時,郭應(yīng)邀參加巴西使館舉行的茶會,當巴西國王入場時,郭隨大家一同起立。這本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禮貌,但劉卻將其說成是大失國體之舉,因為“堂堂天朝,何至為小國國主致敬”。中國使館人員參加英國女王在白金漢宮舉行的音樂會時,郭嵩燾曾翻閱音樂單,劉也認為這是效仿洋人所為,大不應(yīng)該。
事實是,郭嵩燾身處近代國際外交的新環(huán)境,開始承認西方國家與中國皆為平等之國,主張用對等的方式與之交往。郭嵩燾在外交活動中,目睹西方國家的外交禮儀,如英國海軍船艦升旗、鳴炮、奏樂、停航等禮節(jié),威武雄壯,軍威昭著,不禁贊嘆:“彬彬焉見禮之行焉,中國之不能及,遠矣!”他感嘆自命為禮儀之邦的中國,與西洋各國隔絕太久,與近代文明南轅北轍。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郭嵩燾才主動在異邦廣交朋友,留心風俗人情,并逐漸接受一些國際通行的交往禮儀和規(guī)范。到英國后,郭呈遞國書,對女王行鞠躬禮,女王亦鞠躬還禮。郭積極仿效西方外交禮俗,邀宴外國使節(jié),舉行大型茶會,招待各國來賓,布置與招待全是西式的。郭嵩燾舉止大方,頗得人緣,連為人苛刻的英國自由派政治家格蘭斯敦亦譽他為“所見東方人中最有教養(yǎng)者”。英國人還評價郭嵩燾“樹立一高雅適度榜樣”。
外國人敬重正使郭大人的儀態(tài)舉止,卻瞧不起言行粗鄙的副使劉大人。在上海赴倫敦的長途航行中,劉錫鴻在吃晚飯時大聲咳嗽吐痰,并命他的仆人拿來痰盂,當著客人的面大吐特吐。劉之吃相也極難看,狼吞虎咽,旁若無人。到香港時,劉的動作又招致港督的討厭,竟扭頭過去不與之交談一語。使團到達倫敦后,他們一起去走訪船政留學生監(jiān)督李鳳苞。跟班郭斌無意間走到了劉錫鴻前面,劉竟因此大怒,令人把郭斌大大教訓申斥一番。
由于思想認識上大相徑庭,劉錫鴻為迎合國內(nèi)保守派大員如李鴻藻、沈桂芬,故而敢于大肆攻擊郭嵩燾。清廷擔心這種內(nèi)斗會影響外事工作,意欲改派劉錫鴻為駐德公使。最終讓郭嵩燾忍無可忍的是,他得知劉錫鴻編造日記,寄給總理衙門。他想不到自己一手舉薦的劉氏如此蓄意傾軋,陰毒至此,遂致函總署,力陳劉氏性情乖戾,欺凌暴虐,不適合出使德國。
使團此時從國內(nèi)來信得知,呈送總署的《使西紀程》被銷毀。劉錫鴻乘機跟進,附會京師議論,在使館內(nèi)部四處宣揚,激浪揚波。1877年7月15日,在正式得知自己被任命為駐德公使后,久已不甘心居郭之下的劉錫鴻,氣焰更加囂張,事事要與郭平起平坐,甚至對郭“厲色相向”。至7月底,兩人爭吵已成公開局面,劉用語已“狂悖不可名狀”,公開威脅郭道,就是你的區(qū)區(qū)小命,也操在我手里!
至此,兩人已形同仇敵。郭在激憤中連續(xù)上奏朝廷,自請銷差,決心求去,以示與劉勢不兩立。同時向總署參劾劉鴻錫任性妄為、矜張自大、濫支經(jīng)費等種種謬行,堅持推薦德才兼?zhèn)涞睦铠P苞取代劉錫鴻出使德國。
誰知清廷很快發(fā)來上諭,不但未撤劉錫鴻之任命,反而指責郭嵩燾心胸偏狹,動輒憤激上陳。郭嵩燾認為朝廷是非不明,大失所望。而此時已任德國公使的劉錫鴻,聞知郭嵩燾對自己的參劾,也不善罷甘休,于1878年5月6日給總理衙門寫了一封洋洋數(shù)千言的告狀信,全面列舉了郭嵩燾在使館的“十大罪狀”。今天看來,這些“罪狀”不但子虛烏有,而且顯得十分可笑。比如“崇效洋人,用傘不用扇,穿洋服”,“令小妾學英語,敗壞中國閨教”,“效洋人尚右”等,列舉郭之“用夷變夏”的種種“罪行”。
面對郭、劉的一再互參,相互攻擊,總理衙門的態(tài)度至為重要。在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中,總理衙門逐漸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反郭勢力。一些思想保守的清流健將也伺機而出,煽風點火。在此情形下,1878年6月7日,清廷發(fā)來一道語氣十分嚴厲的諭旨,以皇帝的名義對郭、劉二人嚴加訓誡,各打五十大板,表示朝廷暫時寬免兩人“懷私攻訐,不顧大體”的過失,倘若仍然不知悔改,致誤大局,必將以國法嚴懲,絕不寬恕。
收到這封訓誡上諭,劉錫鴻頓時慌了神,生怕丟了烏紗帽,趕忙復(fù)奏朝廷,上折謝罪。而郭嵩燾則不為所動,他完全心灰意冷,打定主意銷差回國了。他誓與劉錫鴻不共戴天,決意以去求爭,絕無妥協(xié)。將所有關(guān)防印信移交參贊攝理,隨時準備掛冠而去,啟程歸國。
此時,在保守勢力占優(yōu)勢的總理衙門,風向已呈一邊倒的趨勢。他們責怪郭嵩燾參奏太多,情緒過重。不但意欲只召回郭嵩燾,而劉錫鴻仍任駐德公使,還有人指控郭嵩燾不經(jīng)朝廷同意,就擅自將公使之權(quán)交由參贊代行,因此要加罪于郭。郭嵩燾眼見就要陷入一場滅頂之災(zāi)。
危急時刻,李鴻章挺身而出,將郭嵩燾從懸崖邊拉了回來。李鴻章與郭嵩燾一直是志同道合的好友,洋務(wù)思想方面的遠見卓識使兩人同聲相應(yīng)。當郭嵩燾深陷泥潭,無力自拔時,李鴻章慨然出手相助,一再為郭嵩燾辯護。權(quán)傾一時,并且老于權(quán)謀的李鴻章經(jīng)過一番斗爭,把反郭勢力壓制下去。清廷同意將郭、劉同時撤回,并不再治郭之罪。
1879年1月,郭嵩燾正式卸任。按國際外交禮儀,郭嵩燾偕如夫人梁氏正式到英王宮向女王辭行。英國首相迪士累利親自簽名贈送一張自己的照片給郭嵩燾,希望郭“長勿相忘”。兩人握手深情告別。許多英國官員和新聞工作者也紛紛前來告別,大家對這位“東方紳士”懷著依依難舍的心情。拳拳情誼,令郭嵩燾感動難忘。這是出使兩年,英國人對他最后的高度評價。
百代千齡后,定識有此人
在唾罵聲中出使的郭嵩燾,一回國又受到舉國的嘩笑詬罵。
1879年5月5日,落寞的郭嵩燾乘船抵達故鄉(xiāng)長沙。當時湖南正發(fā)生守舊排外風潮,郭嵩燾突然歸來,猶如火上澆油。大罵郭嵩燾“漢奸賣國賊”“勾通洋人”的標語揭帖貼滿大街小巷。眾多百姓在岸邊對郭侮辱唾罵,阻止其船上岸。作為二品大員,他的船抵達故鄉(xiāng),竟連七品知縣也不來拜見。
對于家鄉(xiāng)官民對自己的指責和怠慢,郭嵩燾蔑然視之。他對時代的認識頗具自信,毫不因舉世詬罵而動搖,自信地作詩言志:“流傳百代千齡后,定識人間有此人!”
郭嵩燾蟄居長沙后,仍然關(guān)心國事。經(jīng)常就時事外交上疏朝廷,積極提出許多有益的看法和建議。正是在郭嵩燾的奔走呼吁下,大清開始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為近代中國培養(yǎng)了第一批翻譯、外交、科技人才,促進了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在舉國昏昏、天朝至上的自我麻醉中,郭嵩燾首先以驚世駭俗的聲音震蕩了國人。他本人的腳步雖已走向世界,但這個古老國家卻不能跟隨他一道前進。郭嵩燾看到日本明治維新求知識于世界,全面革新,國力日益強大,對這個虎視眈眈的近鄰憂心忡忡,稱中國再不決心改革,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15年后,他的預(yù)言應(yīng)驗了
1895年,日本打敗大清,中國陷入空前的屈辱與危機之中。
1891年7月18日,郭嵩燾懷著凄涼辛酸的心境告別世界。郭去世不久,李鴻章上奏朝廷,力陳其學行政績,特別提到他為平定太平天國立下的汗馬功勞,援例請史館為其立傳,禮部為其賜謚。可得到的卻是朝廷冷冰冰的答復(fù):“郭嵩燾出使西洋,所著書頗滋物議。所請著不準行?!?896年,李鴻章成為第一位出訪外國的中國首腦級人物。李鴻章站在紐約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上,極目望遠,親眼看見西洋文明的繁盛強大,心中涌起無限蒼涼,想起20年前,老友郭嵩燾那句痛心疾首的話:“中國人眼孔小,由未見西洋局面,閉門自尊大。”
此時,郭嵩燾的墳?zāi)股弦呀?jīng)長出了凄凄荒草。蒼涼的歷史帷幕緩緩落下,他再也不用為生前身后的寵辱悲歡而糾纏。但值得欣慰的是,郭嵩燾終于從荊棘蠻荒之地,開辟出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在他身后,無邊的暗夜中正逐漸響起后來者的腳步聲。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