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梅
(吉林省大安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吉林 白城 131300)
肺段隔離癥是一種臨床上比較多見的先天性肺部發(fā)育畸形病癥,通常也被稱作為支氣管肺隔離癥,在肺部病癥中占比為0.15%~6.39%,在肺切除情形中占比約為1.8%。目前,臨床上通常運用放射平片及放射CT診斷手段來實現(xiàn)對肺段隔離癥的臨床診斷過程。本次研究將我院于2015年8月~2017年8月接收診治的肺段隔離癥患者26例作為研究樣本,探究對肺段隔離癥患者應用放射CT診斷方式的臨床診斷結果?,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接收診治的肺段隔離癥患者26例作為研究樣本,均為我院依據(jù)相關標準確診的肺段隔離癥患者。選取患者中包含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為23~57歲,平均年齡為(44.5±3.2)歲。
檢查過程需要借助于多層螺旋CT診斷儀實現(xiàn),對儀器相關參數(shù)實施設定,對患者開展動態(tài)增強掃描過程,選用非離子造影劑碘海醇作為造影劑,應用劑量保持在80ml,確保造影速率在每秒鐘3 mL,注意控制層厚及層間距,對獲得的影像作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法處理。
收集患者臨床診治相關資料并對資料展開回顧性整合、分析,給予全部患者放射CT檢查方式,探究對肺段隔離癥患者應用放射CT診斷方式的臨床診斷結果。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就本次實驗結果來看,對全部26例肺段隔離癥患者應用放射CT檢查方式,產(chǎn)生病變的位置為患者雙肺下葉后,其中左下肺情形與右下肺情形對應患者例數(shù)為17例、9例,占比分別為65.38%、34.62%,肺段隔離內型患者與外型患者對應例數(shù)為19例、7例,其中內型肺段隔離位于肺葉上,占比分別為73.08%、26.92%。見表1。
表1 臨床診斷結果
肺段隔離是指在胚胎發(fā)育階段,患者部分肺組織與正常的肺主體發(fā)生分離現(xiàn)象,獨自發(fā)育且接收來自機體循環(huán)動脈的異常動脈血液供應,產(chǎn)生不具備呼吸功能的囊性包塊[1]。肺段隔離癥由葉內型肺段隔離及葉外型肺段隔離組成,其中葉內型肺段隔離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臟胸膜組織內部,臨床上比較常見,葉內型肺段隔離癥患者的囊腔病變可以與正常的支氣管具有連通性,同時也可以不具備連通性;葉外型肺段隔離主要為囊性包塊被自己的胸膜所包裹,單獨存在于正常肺組織之外,葉外型肺段隔離癥患者的囊腔病變與正常的支氣管之間不具備連通性[2]。對肺段隔離癥患者運用放射CT診斷技術實施診斷掃描處理,有助于觀察人員對患者病癥的發(fā)展情況、病灶體積、形態(tài)、密度具有更加清晰的了解與掌握,同時也能夠對患者病灶附近組織的相關情況有所了解。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接收診治的肺段隔離癥患者26例作為研究樣本,收集患者臨床診治相關資料并對資料展開回顧性整合、分析,給予全部患者放射CT檢查方式[3],研究發(fā)現(xiàn),對全部26例肺段隔離癥患者應用放射CT檢查方式,產(chǎn)生病變的位置為患者雙肺下葉后,其中左下肺情形與右下肺情形對應患者例數(shù)為17例、9例,肺段隔離內型患者與外型患者對應例數(shù)為19例、7例,其中內型肺段隔離位于肺葉上。
綜上所述,對肺段隔離癥患者應用放射CT診斷方式實現(xiàn)臨床診斷,具有顯著診斷結果,操作過程相對簡單、準確性較佳,且對小動脈異常情形具有良好的檢測結果[4]。
[1]肖 捷.放射CT診斷的肺段隔離癥患者臨床觀察[J].醫(yī)學信息,2015,(9):273-274.
[2]葉麗燕.肺段隔離癥采用放射CT診斷效果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中旬刊),2012,03(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