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穎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在孩提時代,就沉迷在昆蟲世界中,據說他的口袋永遠都是鼓鼓的,原來是裝滿了昆蟲;而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幼時也曾在雞窩中嘗試孵蛋。這些偉人的童年趣事,皆因興趣使然。我們知道,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是在不斷模仿和學習中長大的。當他們看到新鮮事物時,往往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探求新知的濃厚興趣。由此可見,孩子天生就具備了學習的興趣,如果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把這種興趣保護和發(fā)展,那么讓孩子成為新時代的法布爾、愛迪生,都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話。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從教以來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讓學生學好數學,就要讓學生喜愛數學,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創(chuàng)設真正屬于學生生活的情境
在生活中,小學生已經積累一些與數學有關的生活經驗,比如:認識不同形狀的物體、感知數量的大小多少等。盡管這些積累是非正規(guī)的,甚至是相當模糊的,但卻為學習小學數學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如果在學習數學中,能密切地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盡量從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真正屬于小學生現實生活的問題情境,那么,不管多么枯燥的內容,學生學習起來也會感到親切、真實、有趣。
例如:解決問題策略這部分內容,在小學五年級上冊中有用一一列舉法解決23人分三人間和兩人間住房的實際問題,以及四年級下冊中由增加花圃的長或寬而產生的實際問題。如果按照教材內容直接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學生接受起來是非常有難度的。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可以先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比如解決增加花圃的長或寬而產生的實際問題時,筆者是讓學生先通過把長方形紙片進行剪和拼,以此來掌握改變長方形面積大小的方法——即明確擴展長方形的長或寬之后,所改變的并不只是一條邊的長或寬,而是使原來的長方形增加或縮小一個塊面;而后再通過畫示意圖策略來解決實際問題,這樣,遵循由直觀到抽象的原則,創(chuàng)設出“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學習數學和探究數學的興趣,得到保護和發(fā)展。
抽象概念寓于直觀形象中
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提出:“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再由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辨證途徑?!蔽覀冎?,一、二年級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三、四年級抽象思維能力逐步提高,五、六年級抽象思維能力在繼續(xù)發(fā)展,但學生的思維就是要靠形象來支撐,因此,教師在教學數學時要盡可能地從形象入手,逐步抽象,建立相應的表象,用生動的語言將抽象概念寓于直觀形象中,營造平和的學習氛圍。例如:為了讓二年級學生能發(fā)現“角的兩條邊叉開越大,角就越大;叉開越小,角就越小”的規(guī)律并較好表達出來時,筆者在學生操作活動后這樣引導——
師:把活動角的頂點向上,兩條邊向下舉起,大家看,這時的角是否像人站立時的兩條腿?
生:像!
師:他們是怎樣站著的?你們能學學看嗎?
生:是叉開的。(做叉開腿的動作)
師:要改變這個角的大小,你會怎么辦?
生:(邊做動作邊說)角的兩條邊叉開的越大角就越大……
這樣一個小小的比喻,對學生來說,從形象到抽象的飛躍卻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看著他們一張張興奮的小臉,怎能不感嘆語言形象化的妙用呢?因此,數學教師也應該在語言上多下功夫,讓數學課的色彩斑斕起來,不再灰色,這樣學生們將會更愛數學。
多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
新課改教材中關于實際應用的設計,大多是以圖畫的方式呈現的,其目的就是讓孩子知道數學從生活中來。在實際應用中,多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例題教學后,結合實際進行相應的練習,就可以舉一些師生都參與的實際問題。比如,在用列表法解決問題時,可以舉例:“班級中××和媽媽買蘋果××千克,××和爸爸買香蕉××千克,蘋果和香蕉每千克分別××元、××元,求買蘋果和香蕉一共用多少元?!边€有行程問題中相向、相背或同向等不同類型應用題,都可以舉師生參與的例子,這樣舉出的實例,既簡單,又實用,讓學生們感覺到就好像發(fā)生在自己的身上,從而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使數學課充滿了濃濃的趣味性,讓學生們在興致勃勃的狀態(tài)中充滿激情的學習,高效地培養(yǎng)了數學思維。
設計優(yōu)質的教學活動方案
傳統(tǒng)教學太過注重知識技能的單純傳授和機械訓練,這樣很容易抹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新課標提出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想。好奇、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學階段,數學活動是學生比較喜愛的一種學習方式?;顒右O計在一節(jié)課的刀刃上,萬萬不可上成一節(jié)形式大于內容的課。設計優(yōu)質的教學活動方案,讓學生的數學思想在學習活動中快樂地發(fā)展。比如,感知“一萬”這個數的大小時,筆者是這樣處理的:先把學生分組,讓各組成員提前準備一千粒玉米,同時準備一百粒、十粒各一份的玉米;到上課時,把十包一千粒的玉米合起來組成“一萬”,讓大家通過看一看、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這些活動,明確一十、一百、一千、一萬各數目之間數量的多少和重量上的懸殊,進而使他們很自然地對“一萬”這一概念有了深刻而清晰的印象,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感,發(fā)展了他們的數學思考能力,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在逐漸累積的教學經驗中,不斷探索更符合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的教學方法,使孩子在強烈而濃厚的數學興趣中茁壯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縣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