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培瓊
摘要:鑒于幼小銜接對幼兒生理心理發(fā)展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本文通過對國外學者斯奈德提出的希望理論進行探討,試圖進一步深化幼小銜接各利益相關(guān)者對幼小銜接的認識,主要從如何運用希望理論,即在目標設定、實施手段和教育內(nèi)容等方面進行剖析,為將后開展幼小銜接的研究和教育項目提供一定的啟示。
關(guān)鍵詞:希望理論;幼兒;幼小銜接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9-0273-02
幼小銜接指的是幼兒園和小學兩個相鄰教育階段之間的互相銜接,也就是學前兒童結(jié)束幼兒園生活、開始接受小學教育的初期,是幼兒心理發(fā)展的一個轉(zhuǎn)折期。幼小銜接經(jīng)歷對很多幼兒和家長來說是痛苦的,難以接受的。從以往對幼小銜接的研究看來,大部分研究者將幼小銜接的內(nèi)涵狹義化了,把幼小銜接僅僅界定于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兩個階段的銜接,實際上,幼小銜接作為基礎教育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長多方位的支持才能順利進行,也才更符合終身教育理念。斯奈德提出的希望理論是目前希望研究的主流理論之一,該理論以目標導向(goal-directed determination)、路徑思維(pathways thinking)與動力思維(agency thinking)等框架研究希望,為幼小銜接教育在目標設定、實施手段和教育內(nèi)容等方面的開展提出全新的視角。希望思維的培養(yǎng)有助于在幼小銜接中把兒童可持續(xù)發(fā)展作為追求的目標。
一、希望與希望理論
希望作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種積極品格,從心理學視角出發(fā),斯奈德提出希望是“以追求成功的動力(目標導向的能量)和路徑(實現(xiàn)目標的計劃)交互作用為基礎的一種積極的動機性狀態(tài)”。[1]
基于斯奈德(Snyder,2002)的研究[1],希望是經(jīng)過后天學習而成的一種個人思維,因為有了這一思維,激發(fā)個體不斷朝向目標前進。它的組成部分有三個,分別是目標、路徑思維和動力思維。每個人為自己設立的長期或短期目標中,實現(xiàn)的可能性可以很低也可能很高;但為了使自己設定的目標得以實現(xiàn),個體需要抱有希望,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路徑思維和動力思維缺一不可,前者是指實現(xiàn)目標的具體方法,后者是指運用方法的動力。
在遇到各種困難和未知的過渡期里,兒童表達出了希望獲得成人幫助的愿望,允許成人幫助他們發(fā)展自己的思想,支持他們在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兒童意識到進入小學會帶來改變并且很多人希望他們適應這些改變[2]。
二、希望理論運用于幼小銜接的可行性
1.處于幼小銜接階段的兒童已經(jīng)開始發(fā)展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元認知能力。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指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處于幼小銜接階段大班的兒童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已有初步的發(fā)展,對于小學的學習主要是學科教學,對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知識,不僅是要向?qū)W生教授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授關(guān)于如何學習、如何思考的策略。又有研究表明,幼兒元記憶能力的發(fā)展具有年齡階段性和關(guān)鍵期,年齡和教育訓練是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3]因此在此階段訓練幼兒希望思維是完全可行的。
2.處于幼小銜接階段的兒童在問題解決的能力上需要更大的靈活性。對于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即將升學面臨的是生理上的變化伴隨著學科教師的增多(幼兒園為兩個主配班老師);學習方式從游戲過渡到以學習為主,這些變化都需要在面臨問題來之前增強自我效能感,采取應對技能,掌握適應性技能,如自我調(diào)節(jié)、戰(zhàn)略規(guī)劃等。幼兒在認知上唯有更大的靈活性方能解決面臨的問題。
基于以上考慮,在希望理論的幫助下幼兒可以自行設置學習目標來使自己順利度過幼小銜接轉(zhuǎn)折期,成人可以教會幼兒實現(xiàn)目標的方法和激發(fā)他們實現(xiàn)目標的動力。
三、在幼小銜接中運用希望理論
從幼小銜接的實際工作來分析,幼兒園和小學往往難以把握幼小銜接的具體目標和操作要求,因此在工作中難免出現(xiàn)停留在形式的舉措或徒勞之舉,因此可以考慮建立一個幼小銜接的質(zhì)量標準體系,希望理論確實能夠?qū)τ仔°暯犹峁┮环N教育導向,但是我們更需要考慮的是父母或?qū)W前教育工作者如何將這一原理運用于實際當中。筆者認為應當首先考慮幼升小這一過渡階段成人為其提出有目標的干預方案;而后再將富有希望的思維模式注入即將面臨的小學課程中。
對于希望理論來說,實現(xiàn)目標的方法和動力是可被教授的技能,因此教育者(家長、幼兒教師、小學教師)就可以通過心理教育、將教育咨詢和干預與實際教育相結(jié)合來灌輸學生富有希望的信念。
1.目標的設定和排序。幼小銜接重在四個過渡,即心理過渡、能力過渡、習慣過渡、知識過渡。厘清過渡性成長的內(nèi)容之后,可以為幼小銜接設置可操作性的目標,家長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對這些目標重要性進行排序,分級逐級實現(xiàn)目標。
在過渡階段到來之前對于幼兒和家長最關(guān)心的事情進行系統(tǒng)化的劃分。如,可能面臨升小學后,兒童厭學(心理過渡)、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習慣過渡),社會交往能力差(能力過渡),作業(yè)完成不了(知識過渡)等。教育者可以基于希望理論為幼兒循序漸進地設置目標提供干預措施,筆者建議可以先考慮小學需求再來考慮社會期望。例如:家長或教師可以幫助幼兒設置了解小學的生活環(huán)境;適應小學的生活制度;在學習方式上實現(xiàn)以游戲為主轉(zhuǎn)變?yōu)橐詫W習為主;最后才是積極參加課外活動,擴大社交圈。
將希望理論設定目標的方法運用到幼小銜接的教育中,可以增加幼小銜接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可以使預期幼小銜接的成效評估稱為可能,提高幼小銜接教育的成效性。
2.創(chuàng)建目標實現(xiàn)的路徑,開發(fā)實現(xiàn)目標的方法。在成人的幫助下,幼兒一旦在成人的幫助下為自己即將到來的過渡階段設定了目標,教育者可以開始教會幼兒創(chuàng)建實現(xiàn)目標的路徑,激發(fā)他們實現(xiàn)目標的動力。如,在幼小銜接能力過渡中,幼兒在家長或教師的幫助下創(chuàng)建了要實現(xiàn)自己的能力過渡目標需要再生活自理能力、學習管理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等這些方面努力,這就為幼兒創(chuàng)建了實現(xiàn)目標的路徑,有了眾多實現(xiàn)目標的路徑,在兩個階段的過渡中找到方法就不難,如在生活自理能力這一子目標上可以訓練幼兒自己快速地穿脫衣服,主動喝水等。又如,在眾多家長最頭疼的幼小銜接的知識過渡上,在步驟一將目標細化并排序為數(shù)字數(shù)量基礎知識和語言文字知識,那么在此階段,成人需要幫助幼兒找到實現(xiàn)數(shù)字數(shù)量知識和語言文字知識獲得的方法,如從超市買回來的物品交給孩子進行分類等在生活中幫助孩子建立“數(shù)量”的概念;在家庭中為孩子多提供繪本閱讀時間等方法。
3.加強正能量教育,培養(yǎng)希望品質(zhì)為導向的幼兒積極心理成長檔案。希望理論的路徑思維和動力思維形成觀為幼小銜接教育及相關(guān)研究的開展提供科學依據(jù),希望理論認為人的路徑思維和動力思維在童年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也就是說持有希望品質(zhì)的人在童年時期是可以對自己的生活有能力地去計劃并實施的,這一點與《指南》想要培養(yǎng)的有能力、有自信的主動學習者不謀而合。斯奈德認為許多兒童在成長中對環(huán)境中缺乏清晰的界定,成人對其支持力度較低,和家庭聯(lián)系較少,這些會削弱兒童的希望信念。[4]因此在幼兒實際生活中,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家庭都應該加強對幼兒的正能量教育,簡單來說就是培養(yǎng)孩子健康、快樂、努力,也就是《指南》里所提到的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zhì),包括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等。
三、結(jié)論
總的來說,在希望思維下幫助幼兒發(fā)展知識、技能及態(tài)度,兒童不僅在幼小銜接這一階段受益,在將來的其他階段的銜接過渡中也能找到啟示。在希望理論的支持下,希望教育者更多去考慮幼小銜接給兒童帶來的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讓幼兒對過渡期的跨越充滿信心,同時也需要教育者對幼小銜接的各個影響因素進行考察和可能的干預。
參考文獻:
[1]Snyder,C.R.Irving,L.Anderson R .Hope and Health:Measuring the Will and the Ways[J].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The Health Perspective.1991.
[2] Fabian,H.and Dunlop,A-W.(2007).Outcomes of good practice in transition processes for children entering primary school.Working Paper 42. Bernard van Leer Foundation:The Hague,The Netherlands.p3,p9.
[3]鄧鑄,張慶林.青少年元記憶能力發(fā)展的認知研究[J].心理學探新,000,0(1):38-41
[4]Snyder,C.R.,Lopez,S.J.,Shorey,H.S.,Rand,K.L.,& Feldman,D.B.(2003).Hope Theory,measurements,and applications to school psychology.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18,122–139.
Applying Hope Theory to Support Immature Curriculum Transition
HONG Pei-qiong
(Quanzhou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Quanzhou,F(xiàn)ujian 362000,China)
Abstract:Mature curriculum transitions pose challenges to many students who meet these tasks with varying levels of success.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al and strengths-based literature offers Hope Theory,a research supported approach that can mitigate risks in school transition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educators can apply the tenets of Hope Theory to empower Childrens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Key words:the transition from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to formal schooling;children;hop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