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斌
摘 要: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國著名的頗有詩人氣質的女作家,《呼嘯山莊》是凝聚了她心血的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部詩化小說,呈現給讀者全新的人物形象。本文從后女性主義和生態(tài)視角分析作品中的兩性關系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對該作品做出全新解讀。
關鍵詞:《呼嘯山莊》;兩性關系;人與自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2-0169-02
《呼嘯山莊》曾被稱為19世紀一出靈魂的戲劇。小說主要講述了在英國北部蠻荒的自然環(huán)境中,一個吉普賽出身的養(yǎng)子與兩大家族之間兩代人的離奇故事?!逗魢[山莊》精于故事情節(jié)與不同人物和他們之間關系的細致描寫,形象展現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男女之間的關系以及早期女性意識的覺醒。小說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敘述,在兩性關系與女性意識的描寫上也與其他傳統(tǒng)女性小說不同。該小說中展現了兩性關系從最初的和諧到對立再到回歸自然重構和諧的過程。在解構和重構這種關系的過程中,作者試圖構建一種新型理想的兩性關系[1]。本文分別從后女性主義和生態(tài)角度剖析《呼嘯山莊》, 詳細論述了《呼嘯山莊》中兩性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呈現出小說相對于其他傳統(tǒng)女性主義作品的特別之處。
一、《呼嘯山莊》中的兩性關系
在維多利亞時代,男性在社會中處于主導地位,男性代表著父權,掌控著權力;而女性則處于弱勢地位,是被傷害的弱者,或者是被救贖的對象。
《呼嘯山莊》是一部女詩人寫的小說,不同于傳統(tǒng)女性小說。在小說中,作者呈現給讀者的女性角色頗具典型的反傳統(tǒng)女性主義色彩,即后女性主義色彩。女性已經不再純粹是遭受傷害的弱者,而是成了主導的角色,她們已經變成男性的精神支柱,甚至是拯救男性的角色。不僅如此,小說作者將作品中的男性女性化,使本該彰顯男性權力的特質弱化。在作品中,男性可以傷害自己,從而變成行兇者與傷害者的矛盾同一體。男性可以處于傳統(tǒng)女性主義的無辜柔弱女性的地位,從而具有女性的特質。換言之,如果從后女性主義的視角對19世紀傳統(tǒng)女性主義小說進行全新解讀,可以發(fā)現這些經典女性主義小說中更多現實意義色彩,《呼嘯山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體現了后女性主義的特征。作品中默認了男女之間平等的性別關系,這是對傳統(tǒng)女性主義作品中男女角色的新的認知。另外,從后女性主義角度解讀傳統(tǒng)女性主義作品,可以更多關注到作品中男性與女性相互依存的兩性關系。
(一)《呼嘯山莊》中的女性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女性在經濟和地位上處于從屬地位,是男性的附屬品,作品中的傳統(tǒng)女性形象往往是軟弱和順從的“天使”。但是,艾米麗筆下的凱瑟琳是一個不受約束的“魔鬼”,與“天使”正好相反,這使得凱瑟琳恩肖成為維多利亞文學上一個另類的形象。小說女主角凱瑟琳是一位典型的反傳統(tǒng)“家庭天使”,她桀驁不馴,不愿任人擺布,渴望獨立。傳統(tǒng)型女孩選擇禮物時往往會要布娃娃或衣裙,凱瑟琳則不同,她選擇馬鞭。她的行為表現了她內心希望擺脫父權統(tǒng)治的欲望,她從來不愿變成父權制所推崇的“天使”,她更喜歡自由自在的不受任何人限制的生活。她不計較希茨克里夫卑微的出身,從小就喜歡和他一起去荒原游玩。最終她與希茨克里夫之間產生了狂熱、超世脫俗的愛情。因此,與維多利亞其他傳統(tǒng)女性不同,凱瑟琳的所有行為都表現了她對男權社會的強烈反抗,不愿被當做男性的裝飾品,而是要做一個與男性享有平等地位和權力的獨立女性。通過凱瑟琳這一超越時代的勇敢女性形象,艾米莉·勃朗特表達了自己反男性中心主義的思想,并寄望更多的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
(二)《呼嘯山莊》中的男性
傳統(tǒng)女性主義作品中的一個永恒主題就是對父權社會的批判,充分揭露父權社會的壓迫性本質。但是這種揭露在《呼嘯山莊》中被弱化了,男性也會成為父權社會的受害者。男主人公希茨克里夫并非生來就是窮兇極惡的復仇狂魔,他只是一個被老恩肖家收養(yǎng)的吉卜賽棄兒。在凱瑟琳父親死后,他受到凱瑟琳哥哥亨德萊的粗暴對待,對他關心理解的只有凱瑟琳,所以希茨克里夫對凱瑟琳的愛具有強烈的依賴性。不幸的是,在畫眉山莊所代表的文明世界及社會觀念的影響下,凱瑟琳迷失了自我,嫁給了象征文明和財富的林頓,背叛了希茨克里夫。失去了凱瑟琳的希茨克里夫變成一個地地道道的復仇者,他的轉變是父權社會壓迫的結果,成了父權社會的受害者。他的復仇不僅間接導致了他深愛的凱瑟琳的死亡,也導致了自己人性的扭曲變態(tài)和精神心靈的空虛,最后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在悲傷絕望中死去。
(三)《呼嘯山莊》中的兩性平等關系
男女主人公的悲劇表明,兩性彼此之間的斗爭沒有任何意義,這種斗爭并不能解決兩性關系的對立。幸運的是,這種悲劇并沒有在第二代重演。例如小凱瑟琳與哈里頓之間的相愛、尊重、理解構建了一個平等自由和諧的完美兩性關系??梢姟逗魢[山莊》不僅對父權社會進行了批判,從后女性主義視角來看,作品也對兩性和諧及互相依存關系也極為關注?!逗魢[山莊》中男性因受到女性角色的影響其主導地位已經不那么明顯,而女性對男性及家庭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甚至可以決定男性及家庭的命運。與傳統(tǒng)女性主義不同,后女性主義體現的是對性別關系的超然認知,擯除了對女性一味的同情與過于強調對父權社會壓迫與禁錮。女性與男性的關系不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男女之間的和諧平等和相互依存[2],《呼嘯山莊》中男女角色之間的關系充分顯示了這一點。
二、《呼嘯山莊》中的人與自然關系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本人性格獨立、純潔、豁達、熱情、堅毅和內向,她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在荒野中長大,喜歡獨立生活,具有男子氣概,樂于與大自然相處。她的作品是她本人宇宙觀和世界觀的體現。事實上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命題,而艾米麗則是通過生活與創(chuàng)造,認真探索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來看,《呼嘯山莊》中的畫眉山莊與呼嘯山莊分別代表兩個不同的世界——文明社會和大自然。呼嘯山莊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自然的節(jié)律相符合,這也是回歸自然的體現。當一年的雨季來臨或春回大地之時,在呼嘯山莊到處都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在小溪谷享受自然的寧靜,欣賞或傾聽歡騰跳躍的潺潺流水,而夏天樹葉的沙沙聲聽起來也很棒,這一切展現出來的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
《呼嘯山莊》中的凱瑟琳和希茨克里夫同為“自然之子”,未被世俗的塵埃沾染,充滿野性、激情和活力,喜歡在荒野中自由自在地游蕩,享受大自然的粗獷,遠離世俗的荒野是他們心靈得到慰藉的樂園,自然與他們的心靈是相通的。他們的愛情,與荒原上的植物一起悄然生根發(fā)芽,融入到自然界萬物之中。在希茨克里夫無意中聽到凱瑟琳要嫁給林頓而離開呼嘯山莊的那個晚上,凱瑟琳“不顧轟隆的雷聲和在她四周開始嘩啦啦濺灑的大雨點,一直呆在那兒……她哭得那樣傷心難過”,“成了落湯雞,因為她死活不肯找個地方躲避一下,還死活要站在外面”[3]。大自然仿佛對他們的巨大痛苦也有感應,“疾風暴雨在山莊上頭肆意發(fā)威,又是狂飆怒吼,又是電閃雷鳴”[4]。此時大自然仿佛是痛惜他們的親人或密友,為他們的痛苦而痛哭流涕,人與自然的相互融合感應,達到天人合一般的共鳴,具有一種別樣的震撼人心的悲劇美。男女主人公生前純潔的自然之戀隨著死后被同葬在荒野中而得以延續(xù),兩人的靈魂終得解脫,回到了自然的懷抱,一起漫游荒原,小說這一結尾暗示著他們的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在《呼嘯山莊》中,這種獨特的生命流總是在人與自然之間流動的。自然是有靈性的,無所不能的,它給人以希望,能夠撫慰悲傷、凈化心靈。正如美國作家約翰·繆爾認為那樣:“人漫步于大自然的荒原之中即可重獲新生,擁有一個全新的開始?!盵5]自然不僅能治愈人們的傷痛,還能使人以純潔、寧靜和仁慈。
總之,《呼嘯山莊》可以被視為一部具有后女性主義色彩的作品,它對兩性關系平等和諧的關注賦予了這部小說全新的意義。從后女性主義的視角對《呼嘯山莊》重新解讀,為我們研究該作品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時作者對荒原和人物情感生活的描寫映射了小說所蘊含的生態(tài)主義思想,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劉春慧.顛覆與重構——論《呼嘯山莊》的性別意識[J].學術交流,2009,(02):172-174.
〔2〕張廣利.后現代女權主義的主要理論流派[J].社會科學,2001,(04):67-71.
〔3〕〔4〕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85-86.
〔5〕Paul,Sherman.For Love of the World: Essays on Nature Writer[M]. 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199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