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騎鋒
摘 要:一房二賣是指在房屋交易過程中,房屋出賣人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將同一房屋出售給兩個或兩個以上買受人的行為。由于出賣人都負有交付房屋所有權的義務,而此義務只能對一個買受人履行這必然導致出賣人對其他買受人構成履行不能的后果,引發(fā)違約責任的承擔以及房屋歸屬等問題的糾紛。文章第一部分介紹了一房二賣的定義以及其產(chǎn)生原因;第二部分討論了一房二賣中數(shù)買賣合同的效力問題;第三部分介紹了一房二賣中房屋的最終歸屬和損害賠償?shù)挠嘘P問題;第四部分對避免一房二賣帶來風險給出建議與提示。
關鍵詞:一房二賣;物權變動;房屋歸屬;損害賠償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2-0075-02
一、一房二賣的定義及其產(chǎn)生原因
王澤鑒認為:“一物數(shù)賣,自古有之,在物價波動之際,最為常見,而此多于出賣人罔顧信用,圖謀私利?!盵1]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物數(shù)賣現(xiàn)象越來越多,而其中最突出的即為一房二賣。一房二賣是指在房屋交易過程中,房屋出賣人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將同一房屋出售給兩個或兩個以上買受人,與其分別簽訂買賣合同或者事實上成立買賣合同的行為。由于出賣人對買受人都負有交付房屋所有權的義務,而此義務只能對一個買受人履行,所以其必然導致出賣人對其他買受人構成履行不能的后果,引發(fā)違約責任以及房屋歸屬等問題的糾紛。一房二賣糾紛產(chǎn)生的根源在于買賣房屋這一行為同時包括了債權上的買賣合同簽訂行為與物權上的所有權變更行為。
二、一房二賣中買賣合同的效力
我們知道,在我國,買賣合同的效力與是否完成房屋所有權的轉移無關。同時,由于實踐中出現(xiàn)的一房二賣現(xiàn)象較多,一房二賣中買賣合同的效力已經(jīng)通過有關法律和司法解釋進行了規(guī)定。2003年頒布的《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第八條規(guī)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的,無法取得房屋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解除合同、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并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一)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后,出賣人未告知買受人又將該房屋抵押給第三人;(二)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后,出賣人又將該房屋出賣給第三人?!边@里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買賣合同的效力,但是從出賣人需對前買受人承擔違約責任可以看出該合同被認定為合法有效。而2009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五條更是明確規(guī)定了:“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訂立多重買賣合同,合同均不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的無效情形,買受人因不能按照合同約定取得標的物所有權,請求追究出賣人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012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睆囊陨先齻€條文中我們可以得出一房二賣中買賣合同都為有效的結論。
三、一房二賣中房屋最終的歸屬與損害賠償問題
我國現(xiàn)有法律及司法解釋并沒有對一房二賣中房屋的最終歸屬問題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基于實踐中該現(xiàn)象的復雜性,筆者在綜合了有關法律規(guī)定和各級人民法院的判例、會議紀要以及其他論文的基礎上,對房屋歸屬問題進行以下歸納。已經(jīng)辦理了房產(chǎn)過戶轉移登記的優(yōu)先,不論買受人是前買受人還是后買受人,只要其辦理了房產(chǎn)過戶轉移登記,則房屋的最終所有權將歸屬于他。其依據(jù)是《物權法》第九條:“不動產(chǎn)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jīng)依法登記,發(fā)生效力;未經(jīng)登記,不發(fā)生效力。”在雙方都沒有進行房屋過戶轉移登記的情況下,則依據(jù)《物權法》第二十條第一款:“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chǎn)物權的協(xié)議,為保障將來實現(xiàn)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后,未經(jīng)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chǎn)的,不發(fā)生物權效力?!鞭k理了預告登記的買受人優(yōu)先享有房屋的所有權。但是,這里的買受人應指前買受人,因為預告登記的作用是為了向社會大眾表明房屋的物權變動狀況,而若后買受人進行預告登記,則預告登記不能對前買受人達到其本應具備的公示效果,前買受人在簽訂買賣合同之時并不對此知情。同時,前買受人進行預告登記也應在出賣人與后買受人簽訂買賣合同之前,否則對后買受人也起不到預告登記所應有的公示功能。若買受人既未辦理房屋過戶轉移登記手續(xù),也沒有進行預告登記,則已交付占有房屋的買受人享有房屋的所有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第十一條規(guī)定:“對房屋的轉移占有,視為房屋的交付使用,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在交付使用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使用后由買受人承擔;買受人接到出賣人的書面交房通知,無正當理由拒絕接收的,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自書面交房通知確定的交付使用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根據(jù)其中的“轉移占有視為交付使用”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將占有視為具有公示公信作用,同時基于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的原則,買受人在承擔房屋毀損、滅失風險義務的同時也應當享有對房屋的所有權。因此,交付也可以看成是房屋所有權歸屬的一個重要判斷條件。但是,由于現(xiàn)實情況的復雜性,實踐中對優(yōu)先效力判定也不是絕對的,還應綜合各方面情況進行考慮。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城鎮(zhèn)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guī)定:“出租人就同一房屋訂立數(shù)份租賃合同,在合同均有效的情況下,承租人均主張履行合同的,人民法院按照下列順序確定履行合同的承租人:(一)已經(jīng)合法占有租賃房屋的;(二)已經(jīng)辦理登記備案手續(xù)的;(三)合同成立在先的?!贝藯l文雖然規(guī)定的是一房二租的情形,但是由于租賃權是由所有權中的處分權能所延伸出來的權利,承租者享有物權四大權能中的占有、使用、收益三大權能,故筆者認為可以將此規(guī)定類推至所有權,即一房二賣之中也應適當考慮占有與登記之間的沖突,不盲目確認登記的效力。《包頭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印發(fā)關于審理城鎮(zhèn)房屋買賣糾紛案件相關問題的處理意見》中也寫到:“按照不動產(chǎn)物權要公示公信的基本原則,登記是房屋買賣中確認所有權歸屬的重要依據(jù),但并不是絕對的和唯一的。公序良俗、誠實信用是民商法領域最基本的原則?!痹谡加信c登記發(fā)生沖突時,其第一條也規(guī)定:“前買受人已實際占有房屋,后買受人辦理了過戶,如前買受人已對房屋進行了公開、善意的占有和使用,則應保護前買受人先行占有的事實狀態(tài)。”在實踐中當預告登記與交付發(fā)生沖突時,有的法院將交付優(yōu)先于預告登記作為對房屋歸屬權的判斷條件,{1}筆者認為以上這兩種作法是值得肯定的,因為在交付與預告登記這兩種方式都具有公示公信效力的前提下,返還已交付房屋不符合經(jīng)濟上的效益性,同時基于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中的“帝王原則”,也應保護已占有房屋的前買受人的利益。在以上這些情況都不存在的情形下,對于房屋最終的歸屬問題還應考慮是否進行了網(wǎng)簽,因為網(wǎng)簽的效力在實踐中被一些法院視為具有相當于預告登記的效力。除了網(wǎng)簽之外,還有交付房款多少、買賣合同簽訂時間先后等考慮因素。
綜上所述,解決一房二賣中的房屋歸屬問題應由法官根據(jù)《物權法》等有關法律規(guī)定,適當發(fā)揮自由裁量權,根據(jù)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加以確定,而不能生搬硬套前有原則。
在解決了房屋歸屬問題之后,必然會出現(xiàn)出賣人與房屋歸屬權人以外的買受人之間買賣合同違約責任的承擔的問題。關于違約責任,《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备鶕?jù)該條文,可將違約損害賠償范圍具體分為兩部分,即實際損失和預期可得利益。落實到一房二賣之中,實際損失包括已付房款、締約費用等,預期可得利益包括房屋漲價之后的房款價差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guī)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的,無法取得房屋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解除合同、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并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一)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后,出賣人未告知買受人又將該房屋抵押給第三人;(二)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后,出賣人又將該房屋出賣給第三人?!痹摋l文將違約損害賠償范圍分為了實際損失與懲罰性違約金兩部分,懲罰性違約金數(shù)額不超過已付房款的一倍。兩條規(guī)定帶來了一個問題:違約損害賠償中的預期利益損失和懲罰性違約金能否共存呢?筆者認為,為了平衡買賣合同雙方間的利益,預期利益損失和賠償性違約金不能共存,買受人只能要求出賣人就其中一項進行賠償。實踐中,法官的做法也傾向于只選擇其中的一項進行賠償。{2}
四、對預防一房二賣帶來的風險的提示與建議
根據(jù)以上對有關房屋歸屬問題的討論,買受人在與出賣人簽訂房屋買賣合同之前,應當盡可能地對房屋進行考察,考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資料考察與實地考察。資料考察要求買受人確定出賣人是否為所出售房屋的現(xiàn)任所有人,所出售房屋是否已經(jīng)辦理了預告登記或者存在抵押權等瑕疵;實地考察要求買受人確認所出售房屋并未被出賣人以外的他人以所有者身份占有,也并未存在其他阻礙房屋所有權轉移的因素。在簽訂了買賣合同之后,買受人要立即辦理房屋轉移過戶登記手續(xù),若實在無法立即辦理轉移過戶登記手續(xù),也應辦理預告登記或網(wǎng)簽等程序,并盡快實現(xiàn)對房屋的現(xiàn)實占有,從而減少可能因一房二賣產(chǎn)生的風險,保護自己對房屋的所有權。在不幸出現(xiàn)所買房屋存在一房二賣情形時不要慌張,提出確認之訴請求法院確認房屋的所有權,在未能獲得房屋所有權的前提下,選擇實際損失與賠償性違約金兩者中較高的一項要求賠償,最大程度上維護自己的利益。
注 釋:
{1}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大連莊河支行與潘玉慶等外人撤銷之訴糾紛上訴案。遼寧省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大民撤終字第2號。
{2}福建高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疑難問題的解答》(2008年7月25日)第6條:“買受人同時請求出賣人賠償房屋漲價損失和承擔不超過一佶購房款的賠償責任的,應當支持兩者中賠償數(shù)額更高的訴訟請求。
參考文獻:
〔1〕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四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62.
〔2〕張玉敏.民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