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云
【內(nèi)容摘要】高中語文文言文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新課改對高中文言文的教學更加的重視,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時代的變化,讓文言文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遙遠,很多高中生不愿意去學習文言文,迫于高考的壓力,才進行學習,這樣的現(xiàn)狀增加了文言文教學的難度。
【關鍵詞】誦讀 策略
一、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
1.當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網(wǎng)絡對生活的影響,語言愈加通俗化和口語化。因此文言文難度也越來越顯得大了,要讓學生完全理解文言文,需要對重點字詞進行詳解,逐字逐句也要進行剖析。這種事無巨細的方法,耗時費力,最容易讓學生死記硬背。過度對語法知識的講解和遣詞造句的翻譯,會讓學生覺得佶屈聱牙,很難以品出文言文優(yōu)美的意境,甚至會覺得枯燥晦澀。還有些教師過于偏重于分析課文內(nèi)容及寫法,只對大的架構進行概述而不落實具體的字詞,又使得學生對課文朦朦朧朧一知半解。這種是把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沒有明確的劃分,會造成學生對所學的文章不能精確掌握并舉一反三。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味地灌輸,學生只是被動的理解和接受。往往一下課便忘了多半。因此,學生并不能整體深入和感知課文精髓,對文言文的精煉思維和深意也吃不透?最后導致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和疲勞,感到學習過程的困難,學習興趣和熱情自然大打折扣。
2.自從考試大綱指出對語法知識不作考查后,很多教師便將學生學習語法這一環(huán)節(jié)邊緣化甚至忽略,教材中雖然配有較為詳細的語法教學內(nèi)容,但是因為比在考試范疇所以就講不講不是很重要了,這也是當前考試制度大家心照不宣形成的一種默契,而這種知識的缺失所造成的后果則比較嚴重,雖然考試的分數(shù)沒有受到很大影響,但是在文言文的深度學習上就詬病頗多。學生對基本的句子成分的劃分不能了然于胸,主語、謂語、賓語有時候都弄不明白。定語、狀語、補語就更一頭霧水了。再到賓語、定語、狀語后置等特殊語句,學生就十分吃力。這種情況造成的最大弊端往往是學生對每個字的意思很清晰,但整句話就會條理不明,一個段落也會不求甚解,最后整篇文章就是囫圇吞棗。
3.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在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比如一定量的閱讀和誦讀是非常必要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只抱著書本死磕,沒有一點拓展和延伸,那么必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而且對文言文的學習和領會也捉襟見肘。
二、提高高中文言文教育質(zhì)量的措施
1.誦讀,強調(diào)在誦讀中體會古人遣詞造句的藝術,領略漢語文化字斟句酌的美感。都是誦讀帶來的裨益和收獲。很多課堂上,只是以詞語訓練、語句知識、文章分析為內(nèi)容,課堂氣氛缺乏生動,沉悶凝重讓人昏昏然欲睡。而誦讀往往讓學生興致盎然,學習的積極性不由自主而生。當然,知識的積累是文言文不可或缺的,也是學習的基本要素,但這絕不是學習的全部,更不能把學習僅僅局限在這個范圍。每個字、每個詞單單獨立的理解和分析是體會不到它在整個句子和整篇文章中所能表達和要闡述的。否則手握一本類似詞典的工具書就無所不能了嗎?同樣的道理只要弄懂常用實詞、虛詞的幾個用法就徹底解決文言文閱讀能的想法也是無稽之談。詞句訓練、知識教學為主體的文言文課堂是有缺失的并不完整的課堂。真正要想達到高的學習效果,就要追隨古人學習的經(jīng)驗。就是重視朗誦,通過一定量的閱讀,在整體閱讀中不斷體會和提高。
2.模式,要改變單一的講授式的模式,不只做到只字只句講解就行,要使課堂生動起來,可以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可以旁征博引引人入勝。很多甚至是大多數(shù)的文言文課堂依然延續(xù)以前老的方法和理念,單純的把每個字、每句話、每段文章講出意思讓學生知道解釋就萬事大吉了,卻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引導。誠然,通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是教學的必要任務。這畢竟是需要在字、詞、句上做準確的講解和分析。但這僅僅是教學的一個方面,培養(yǎng)閱讀的能力、提高欣賞的品味、提煉審美的情趣、領略文章的深意、收獲學習帶來的快樂這才是教育和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和追求。那么,要做到走出食古不化,能夠推成出新,提高教學效率。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在課余時間的閱讀和自主學習。要讓學生自己摸索去理解字的意思、句子的翻譯、文章主旨的領略,課文中的難點和相對比較簡單的分而治之。有一定的難度的老師則帶著大家一起進行討論、分析也可查閱典籍認真考證。再者要經(jīng)常性的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針對一部分問題可以深入挖掘和思考,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課堂中把文章讀懂、把知識掌握、把能力提高、把學習升華。例如:李商隱的《五題》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按照字面翻譯很簡單,幾乎每個人都能明白,指的是春蠶吐絲成繭,蠟燭燃燒照亮的事。但是我們聯(lián)系全文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和“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蓮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就能體會作者是借物思人的心里狀態(tài),和想要表達的感情。再進一步仔細品味這膾炙人口的名句更多被延展和引申為更加崇高的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又高了一層。此樣循循善誘,何愁不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還能開闊眼界同時以此類推找到學習方法。
高中文言文教學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好的學習方法,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知識。
【參考文獻】
[1] 錢夢龍. 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 中學語文教學,1997(6).
[2] 唐劍鋒. 文中學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 黑河學刊,2012(8).
[3] 程永超. 將文言文教學進行到底——淺談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學困境[J]. 基礎教育研究,2011(1).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