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東
當學生之間有了矛盾,教師通常的做法是去了解情況,進行調解,批評教育學生,讓學生認識到錯誤。而筆者想讓學生通過寫作的方式,進行自我教育,或為自我辯護。
某天晚上九點,筆者接到學生小亞家長的電話,她在電話那頭告訴筆者:今天小亞中午沒吃飯,晚上又趴在桌子上哭,這么傷心,她從未見過。筆者向她詢問原因,沒想到她情緒激動地說道都是因為筆者指導小飛發(fā)表的作文《冤枉的滋味不好受》,事實上,小亞才是被冤枉的。說到小飛的這篇習作,筆者印象深刻,那是小飛寫的一篇隨筆作文。為了鼓勵學生寫作,筆者經常幫助學生投稿。沒想到這篇作文發(fā)表后,小飛在班上炫耀,其他學生嘲笑小亞冤枉別人,令小亞非常傷心。
第二天,筆者了解情況后發(fā)現(xiàn)事實正如小亞家長所言。筆者問小亞:“你為何不把它寫下來呢?”小亞低著頭說:“我寫不出來?!笨此淠鋈坏臉幼?,筆者便想給他指導,讓他寫出來,便說:“能告訴老師,你昨天的心情嗎?”“那天,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你對這件事怎么看?”由于聊天時學生處于放松狀態(tài),就將心里的想法和盤托出了。
筆者與他邊聊天,邊列出寫作提綱。開頭寫出小飛發(fā)表習作給自己帶來的負面感受,自己要還原事實真相;中間具體寫事情的經過;結尾寫自己想對小飛說的話。筆者說:“按照這個提示,能寫出來嗎?”沒想到小亞興奮地說:“能!”更沒想到,他筆走如飛,一氣呵成。于是習作就誕生了,后來這篇文章在《冰心少年文學》上發(fā)表了。小亞如釋重負,既說明了真相,又完成了一篇佳作,更增強了寫作的信心。筆者在班上又加以表揚。小飛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后來也寫了一篇作文《我錯了》,很快也發(fā)表了。沒想到這一事件,在班上引起很大反響,很多學生拿起筆,向其他同學提出批評,或者用文章為自己證明清白,抑或用于接受別人提出的建議。一時間,班上打筆仗現(xiàn)象非常盛行。特別是學生的打筆仗的文章發(fā)表后,更加激發(fā)了其寫作的興趣。漸漸地,打筆仗的內容也在延伸。有的學生看了一部電影發(fā)表了感想,可是有的學生產生了與之不同的觀點,于是發(fā)生了“爭鳴”,打起筆仗??傊?,學生樂此不疲。
打筆仗,不僅讓學生愛上了作文,還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讓學生全面地看問題。為何學生會寫、愛寫這樣的作文?筆者反思后得出三方面原因。一是源于孩子傾吐、表達的欲望。古人云:情動而辭發(fā)。學生產生負面情緒,或有不一樣的觀點,想傾吐,于是便有了寫作的動機。和傳統(tǒng)寫作不同的是,這是自己想表達,不是為了考試而不得不去寫作。二是從內容入手,解決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打筆仗,基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學生不缺素材。有了情感的積淀,有了生活體驗,寫作內容自然就有了。三是打筆仗,需要指導。學生有了寫作動機、寫作素材,沒有了條框的限制,但還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為從實踐來看,起初教師放手讓學生寫,不少學生感到無從下筆,有的寫了兩三句就寫不下去了,因為學生缺乏寫作技巧。這時,教師就要給予學生幫助、指導,或者出示寫作提綱、寫作提問、思維導圖等,讓學生借著指導的“藤蔓”,迎難而上,待其掌握寫作技巧后,自然就會越寫越熟,越寫越好。
打筆仗,學生喜愛的表達方式,筆者會將其進行到底。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