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日本特派記者 邢曉婧
從東京乘坐一個多小時快速列車,到達埼玉縣“鶴之島”車站。這里距“NPO中歸聯和平紀念館”步行需要30分鐘。由于沒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該館事務局長兼理事芹澤升雄專程開車接送記者。“交通太不方便了,本來就沒什么人來”,芹澤說。
1945年日本戰(zhàn)敗后,約60萬戰(zhàn)犯被押送到西伯利亞勞改。1950年,969名戰(zhàn)犯被引渡到中國,收監(jiān)在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1952年,又有140名戰(zhàn)犯被引渡到太原。中國不僅沒要他們“血債血償”,反而給予了人道主義待遇。1956年,沈陽和太原軍事法庭共起訴45名戰(zhàn)犯,其余全部釋放。即使被判刑的,也都在1964年回到日本。在埼玉,便有一個紀念館見證著當年的這段歷史。
十幾分鐘的車程,路上漸漸不見人影,窗外一片荒涼。汽車在一座鐵門緊鎖的倉庫前停下。這個紅色倉庫實在簡陋,墻壁就是一層薄木板,屋里比外面陰冷。芹澤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當年大家集資1500萬日元(按當時匯率約合117萬元人民幣)買下這間約80平方米的倉庫。他和另一名工作人員宮本都是志愿者,運營方面開銷不大,所以能在免費參觀的情況下一直堅持到今天。
1957年,首批回國的日本戰(zhàn)犯自發(fā)成立“中國歸還者聯絡會”(“中歸聯”),宣傳在華服刑期間得到的人性化待遇,提醒日本正視歷史。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質疑,“遭中共洗腦”“賣國賊”等大帽子一個個扣下來。
盡管處境艱難,“中歸聯”的活動一直持續(xù)45年,直到2002年成員平均年齡超過80歲才不得不解散。為延續(xù)“中歸聯”精神,在各方努力下,于2006年11月在埼玉成立這個紀念館,狹小簡陋的倉庫里收藏了戰(zhàn)犯手記、認罪書原件或復印件等約5萬份資料。
芹澤說,館內本來設計了面向兒童的讀書空間,可惜這幾年都沒有小孩來,年輕人也少之又少,擺出來的小桌椅和玩具落了厚厚的灰,統(tǒng)統(tǒng)收起來了。
記者原本想采訪當年受到中方優(yōu)待的戰(zhàn)犯,得知雖有幾人健在,但身體已經不允許接受采訪了。唯一有可能的是一名叫西尾克己的老人,他已住進位于日本中部岐阜縣的一家老人院里,現在幾乎喪失了聽力。
芹澤今年76歲,本身跟“中歸聯”沒有關系?!罢f出來挺不好意思的,其實家人不支持我做這件事,他們認為應該往前看,不應該老回顧歷史,可我覺得不懂歷史,就看不清未來”。宮本也71歲了,她說,不知道還能干多久,希望趁還干得動多整理出一些資料,流傳下去。
日本《東京新聞》曾對這家紀念館進行過報道,記者采訪當天正好遇到看了報道后慕名而來的5名老人。他們中最大的82歲,最年輕的69歲。芹澤用PPT給他們詳細講述了當年的歷史。72歲的伊東對記者說,日本人必須正視歷史,必須了解當年中國人對日本戰(zhàn)犯的人道主義寬恕,遺憾的是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對這些失去了興趣。
克服年紀大、人手少、經費緊等困難,“中歸聯”每月依然按時發(fā)行會刊《中歸聯》,封面根據內容不同有所設計,但是每期封底正中央都用中文印著八個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