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賢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高交際化、高效率化、高信息化的社會,它對人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人際交往中,口語是最直接、最活躍、最頻繁的交際形式。小學階段是兒童語言發(fā)展的最佳時期,在這一年齡段,從訓練口頭語言入手,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不斷提高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zhì)的重要保證,是他們今后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注·提”教學改革就率先倡導“文語并重”的思想,單設說話課,抓緊、抓好口頭語言的訓練,加強思維的訓練,提高兒童聽和說的能力。新一輪課程改革,教科版教材依然繼承和發(fā)展了“注·提”教改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jīng)驗,致力于口語交際教學的深入研究和實踐。依據(jù)《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我們對口語交際部分進行了全面修訂。修訂后,特色更鮮明,序列更明晰,更有利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交際素養(yǎng)。
一、系統(tǒng)構建語體序列
口語交際需要具備聽話、說話能力,需要規(guī)范的口頭語言、良好的聽說態(tài)度和語言習慣,還需要待人處世的交往能力,等等。課標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我們正確把握課標要求,準確定位口語交際教學任務,從聽和說兩方面構建了語體序列。
1.傾聽。加強聽的訓練。在口語交際的“傾聽、表達、應對”能力中,課標將“傾聽”放在首位,可見其重要。會說,必須同時會聽,才能更好地交際。在日常生活中,聽占的比重最大,聽是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善于聽是善于說的前提。會聽,才能聽懂別人講話,理解主要內(nèi)容,抓住要點;能辨別講話的正誤,體會語氣和情感。所以,教材不但在每一次口語交際訓練中注重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多次進行聽的專項訓練活動,提出聽的具體要求。如:一年級上冊《互相介紹》中要求“別人介紹的時候,你要注意聽”;一年級下冊《春和夏》中要求“在別人發(fā)言時,如果你有不同想法,聽他說完后你再說”;三年級下冊《請教》要求“請教時要認真聽別人說”;三年級上冊《轉(zhuǎn)述》中要求“別人講話時要認真傾聽,記住話的意思,講清主要內(nèi)容”;三年級下冊安排了《聽故事,練復述》;四年級下冊《聽故事,說要點》;五年級上冊《聽短文,談感想》。通過上述訓使學生逐步做到“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nèi)容”“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nèi)容”“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聽別人講話時有禮貌、不隨便插話等良好習慣。
2.表達。課標對口語交際關于“說”的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強調(diào)“學說普通話,逐步養(yǎng)成說普通話的習慣”“能用普通話交談”,提出了“完整講述故事”“復述大意”“講述見聞”“簡要轉(zhuǎn)述”“簡單發(fā)言”等以獨白語體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要求;“積極參加討論”“向人請教”“與人商討”等以會話語體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要求。同時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方面提出:表達有自信心,態(tài)度自然大方,理解尊重他人,語言文明,等等。依據(jù)課標要求,遵循小學生的思維、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考慮小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實際中的交際需要,教材兼顧了“獨白”和“會話”這兩大類語體表達形式,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1)獨白。如:二年級上冊《介紹一種游戲》,三年級下冊《講講有趣的事》,五年級上冊《故事會》(講一個民間故事),六年級上冊《瘸蟬的啟示》,六年級下冊《演講》(告別母校),等等。
(2)會話。如:一年級下冊《打電話》,二年級下冊《電腦游戲影響學習嗎》《如何請教》,三年級上冊《道歉》,四年級上冊《贊揚》《建議》,四年級下冊《辯論》(圍繞“生活學習中有些事情是堅持還是放棄”展開辯論),五年級上冊《訪前輩,話家鄉(xiāng)》,五年級下冊《怎樣對待鼓勵與批評》,六年級上冊《學會鼓勵》,六年級下冊《交流學習方法》,等等。
另外,態(tài)勢語言作為口語交際的重要輔助手段,是人們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們根據(jù)話題的特點,適當提出運用態(tài)勢語的要求,在聽說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根據(jù)交際需要,恰當、得體地運用手勢、表情等態(tài)勢語,以產(chǎn)生更好的交際效果。
二、同類語體,要求螺旋式提高
同一類語體表達形式的口語交際訓練,隨著年級的升高,要求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如:獨白語體形式中的復述,三年級《聽故事,練復述》要求“仔細聽,記住主要內(nèi)容;復述時,不改變原意,內(nèi)容完整”。四年級《聽故事,說要點》要求“聽時要記住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講時要完整,抓住要點”。五年級《先閱讀,再復述》的要求是“讀一篇寫親情的文章,記住主要內(nèi)容,然后復述。讀時既要從整體把握主要內(nèi)容,也要記住重點部分的要點,用自己的話流利復述”。再如:會話語體中的討論,一、二年級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說清楚自己的想法;三、四年級要求在討論中說出不同意見和理由;五、六年級要求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加以闡述,如果意見分歧較大還可以辯論。
三、同類內(nèi)容,通過多種語體形式進行訓練
對于同類主題的話題,內(nèi)容上力求從不同角度選擇,表達形式上運用不同的語體。如,與景物有關的話題:三年級上冊《看照片,說風景》,要求從自己的相冊中選一張某一地某一處的風景照片,向同學介紹(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有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四年級上冊《我是小導游》,學作小導游,介紹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或值得一看的景觀。這兩個話題,都是介紹一處景物(內(nèi)容角度不同,表達口吻不同),都是獨白語體。六年級上冊《探討寫景文章的特點》是會話語體,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以讀過的寫景文章為例,比較、發(fā)現(xiàn)、梳理、歸納、總結(jié)寫景文章的特點,然后交流,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設計從描述景色、風光的話題中走出來,讓學生回顧小學階段學過的寫景文章,在討論、交流中進一步感受寫景文章的寫作方法以及語言的優(yōu)美,從而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欣賞、評價能力,同時提高學生整理、概括、歸納能力。再如,把“講故事”等獨白類的語體形式、內(nèi)容,適當設計成會話語體形式的討論、復述,以增強互動性。三年級“講愛國故事”設計為《討論》(討論哪些表現(xiàn)是愛國);四年級“講抗日英雄的故事”設計為“聽故事,記要點”的形式,等等。
四、話題緊密配合單元主題,貼近學生生活
每一個話題的設計內(nèi)容兼顧單元主題和貼近學生生活,涉及到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口語訓練建立在豐富的閱讀和生活基礎上,有利于學生有話可說,激發(fā)學生口語表達的積極性,逐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如:一年級下冊安排了話題“怎樣過‘六·一兒童節(jié)”;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主題是“快樂童年”,話題是《介紹一種游戲》”,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主題是“保護環(huán)境”,話題是《建議》(向有關單位或個人提出保護環(huán)境的建議);五年級上冊“熱愛家鄉(xiāng)”主題單元話題是“訪前輩,話家鄉(xiāng)”;五年級下冊《真想去北京》這一話題是通過學習《北京話》《烤鴨》《頤和園》《院子》這組課文后,在對首都北京的歷史、風俗、文化、風景名勝等有了很多了解以及豐富的語言材料儲備的基礎上,談談對北京的哪一方面感興趣,這就易于使學生廣開言路、流暢表達。每一個話題的訓練既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形成高尚道德品質(zhì)的過程,體現(xiàn)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五、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便于操作實踐
1.提示語有明確的內(nèi)容指向,既提示話題范圍,又留有師生創(chuàng)造的空間,拓寬了話題的廣度。如:三年級上冊《請求幫助》的提示語:“……乘公交車時,發(fā)現(xiàn)忘帶乘車卡了,向同學借錢買票;課堂上,老師講的數(shù)學題沒聽懂,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回家后,作業(yè)內(nèi)容記不準了,給同學打電話問清楚……如果你遇到上述情況,該怎樣請求幫助呢?和同學分角色演一演。你向別人請求過幫助嗎?請同學和你配合,再現(xiàn)一下當時的情景?!碧崾菊Z為學生設想了多種“請求幫助”的情況,教學的著力點不僅僅在于讓學生學會“請求幫助”這件事,而更為重要、更為核心的是,讓學生在不斷變化的具體情境中鍛煉交際技巧,學會交際策略。五年級《真想去北京》的要求寬泛,既引導去過北京的學生如何選擇話題內(nèi)容,也提示沒去過的同學可以怎樣選擇話題內(nèi)容。
2.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有效指導學生互動。如,二年級下冊《玩兒電腦影響學習嗎》提示語:“龍龍非常喜歡玩兒電腦,爸爸認為玩兒電腦能開發(fā)智力,有時也和他一起玩兒。但是媽媽對此很生氣……假如你是龍龍,你會對父母說些什么呢?三個同學為一組,分別扮演龍龍、爸爸、媽媽,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吧!討論時要說明理由,注意語氣。”這樣的提示語創(chuàng)設了交際情境,幫助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體驗和經(jīng)歷展開話題,有效提示方法,指導學生如何參與交際實踐。
課標在“課程性質(zhì)”的闡述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口語交際教學也應立足于在教材構建的語體模型下設計豐富的話題,引導學生擴展多種情境,豐富口語訓練的形式和素材,教給學生基本的交際方法,形成基本的交際能力,引導和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能夠文明、得體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
(作者系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組成員)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