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成人康復科,山東濟寧 272000
不同康復訓練介入時間對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劉芬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成人康復科,山東濟寧 272000
目的探究不同康復訓練介入時間對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選取該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間接收的腦梗死患者126例作為該次研究的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采用早期康復訓練治療,對照組采用晚期看富訓練治療。對比兩組康復訓練介入治療后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結果實驗組采用早期康復訓練治療后,患者的肢體功能評分比較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MBI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腦梗死患者中采用早期康復訓練介入治療,能夠有效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且神經(jīng)功能缺損較輕微,臨床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與應用。
不同康復訓練;介入時間;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影響
腦梗死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由于各種因素所導致的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進而致使局部性腦組織出現(xiàn)缺血、缺氧性壞死、軟化。當前,腦梗死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逐漸上升的趨勢,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多發(fā),其致殘率、死亡率較高[1]。絕大多數(shù)腦梗死患者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導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并影響患者日后的康復,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由于腦梗死屬于不可逆中樞神經(jīng)元損傷,在藥物治療過程中,雖然能夠使病灶周圍壞死的缺血組織得到有效的恢復,并緩解局部血液供應狀況,但對于肢體功能的改善情況并不顯著[2-3]。因此,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介入治療,以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該文主要研究不同康復訓練介入時間對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并將研究結果總結入下。
1.1 研究對象
該次研究所選取的126例研究對象,均為該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間接收的腦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且在入院治療后均進行磁共振、CT檢查,排除患有精神障礙、血壓疾病、糖尿病患者。將所有患者按照康復訓練介入的不同時間段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3例。對照組采用晚期康復訓練介入治療,即:在患者發(fā)病后的15~30 d進行康復訓練治療;實驗組則采用早期康復訓練介入治療,即:在患者生命體征恢復平穩(wěn)后的48 h~14 d進行康復訓練治療。其中,對照組男性39例,女性24例,患者年齡在46~79歲之間,平均年齡(56.7±3.24)歲;實驗組男性38例,女性25例,患者年齡在48~81歲之間,平均年齡(56.9±3.78)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分析。
1.2 方法
實驗組的早期康復訓練介入時間為患者生命體征趨于平穩(wěn),且神經(jīng)病學體征上為出現(xiàn)病情進展現(xiàn)象,于48 h~14 d實行;而對照組的晚期康復訓練介入時間主要在患者發(fā)病后的15~30 d實行。具體康復訓練介入治療措施如下。
(1)心理康復。由于腦梗死病情較為危急,且發(fā)展較快,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思想負擔,導致患者出現(xiàn)恐懼、抑郁、抵觸等情緒,甚至使患者喪失生活的信息。因此,醫(yī)護人員要注意對患者進行適度的心理康復治療,并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以減小由于突然偏癱、軀體障礙、失語等導致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障礙,幫助患者樹立回歸社會的信心,使其積極主動的配合護理與治療。
(2)康復訓練。在康復訓練中,醫(yī)護人員要對患者實行神經(jīng)生理療法等,包括:①臥床患肢功能訓練,即:讓患者選取仰臥位、良肢位、患側臥位等,通過使用氣墊床以防止患者的患肢受壓,并對癱瘓肢體進行定時的按摩,并注意更換體位。②床上功能訓練,即:讓患者對患側、健側進行適度移動、翻身、橋式運動,以及軀干活動訓練。③坐位訓練,即:在患者生命體征恢復平穩(wěn)之后,結合患者可忍耐的角度、時間等,逐漸從臥位變?yōu)樽?,且角度?0~15°之間,每一姿勢保持15~30 min。在訓練過程中,要在患者的背部墊被褥,讓患者背靠被褥達到患肢肌肉鍛煉的目的。在患者能夠獨立坐起之后,讓其坐在床沿,將下肢下垂,以鍛煉下肢肌肉。④站立訓練,即:結合患者的恢復狀況,讓患者保持正確的站姿,進行雙下肢負重站立活動及患側下肢負重站立活動,以進一步增強患者的下肢功能。⑤步行訓練,在患者能夠獨立站立之后,要采用交叉?zhèn)确竭~步方法、上下樓梯訓練方法等,鍛煉患者的步行功能,1次/d,每次時間控制在45 min左右。⑥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即:在康復訓練治療中,要結合患者的病情恢復狀況,對患者進行生活能力的訓練,包括穿衣、進餐、洗浴、刷牙等,以進一步恢復患者的自理能力。
1.3 效果評定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在康復訓練不同時間段介入治療后30 d后的肢體運動功能,采用單盲法予以評測。同時,記錄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評分、神經(jīng)功能殘損程度評分。其中,患者神經(jīng)功能的殘損程度采用簡式FugI-Meyer運動功能評測法進行,而日常生活活動(ADL)評分則是采用修訂巴氏指數(shù)(MBI)進行。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該次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肢體功能運動評分比較
實驗組康復訓練介入治療前,患者的上肢功能為(20.3±8.7)分,下肢功能為(16.8±7.2)分;而對照組在康復訓練介入治療前,患者的上肢功能為(28.7±8.0)分,下肢功能為(17.9±8.3)分。而在康復訓練介入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上肢功能為(29.6±7.8)分,下肢功能為(22.6±8.3)分;而對照組在康復訓練介入治療前,患者的上肢功能為(28.9±8.3)分,下肢功能為(18.7±5.6)分。進比較發(fā)現(xiàn),實驗組治療前后肢體功能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治療前后,患者的肢體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與MBI評分比較
在康復訓練介入治療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MBI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實行康復訓練介入治療護,實驗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而M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與MBI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與MBI評分比較[(±s),分]
組別 神經(jīng)功能缺損治療前 治療后MBI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n=63)對照組(n=63)22.3±8.3 22.5±8.1 14.2±7.0 18.6±8.0 29.4±7.9 29.0±7.3 56.0±10.2 23.8±9.8
腦梗死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癥在中老年人群中有著加高的發(fā)病趨勢。在患者在出現(xiàn)急性腦梗死之后,病灶周圍的半暗帶區(qū)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常不會出現(xiàn)可逆性改變,因此需要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臨床上主要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病情的發(fā)展,以減少腦水腫,控制血小板的聚集,改善患者的側支循環(huán)狀況,增加腦部血流的供應,使其部分神經(jīng)細胞功能得到恢復[4-6]。但即便通過藥物治療,患者的肢體功能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恢復,導致患者留下后遺癥,降低其生活質量。而早期肢體康復訓練,主要是在患者生命體征恢復平穩(wěn)之后,對患者各個部位的神經(jīng)細胞進行有效刺激,進而促使神經(jīng)軸突聯(lián)系與神經(jīng)側枝循環(huán)的建立,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側大腦半球功能[7]。同時,對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介入治療,還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并逐漸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來說,康復訓練治療在患者發(fā)病后的12周效果最為顯著。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康復指導,并結合患者的實際狀況,為患者制定出針對性的運動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讓患者逐漸恢復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在對患者實施康復訓練介入治療時,就需要把握好介入的之間,以免康復訓練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8]。
從該次研究結果可看出,實驗組患者在上肢功能、下肢功能、神經(jīng)功能缺陷、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其改善情況明顯要高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對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治療,能夠有效增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可塑性,并改變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部分基因表達,讓患者的運動功能得到有效恢復[9]。同時,在早期康復訓練治療中,對患者進行肢體活動的訓練,能夠有效增強關節(jié)活動強度,避免患者后期出現(xiàn)肌肉萎縮,降低其致殘率,并改善肢體的運動功能。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患者中采用早期康復訓練治療,能夠有效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臨床上推廣與應用。
[1]王靈芝,符雅屏.分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12(2):297-299.
[2]范云霞,符曉艷.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評價[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4,26(11):106-109.
[3]牛玉秋.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18(3):141-142.
[4]沈衛(wèi)紅,李麗.品管圈活動對促進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康復的作用[J].上海護理,2015,15(2):5-9.
[5]陳立英,廖仁昊.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轉歸及血清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含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6):4470-4472.
[6]李美冰,鐘細燕.中醫(yī)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5,22(25):192-194,197.
[7]韓振霞,時慶.超早期康復訓練與特殊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yī)生,2013,41(7): 43-45.
[8]張荷,鄭冬圖.腦梗死后遺癥早期康復護理措施的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3):94-96.
[9]田宓.時間護理對住院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和神經(jīng)功能康復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6,6(3下旬刊):33-35.
R4
A
1004-6569(2017)01(b)-0024-02
2016-10-30)